1848年3月1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市中心广场上,数万群众冒雨集会,准备举行摆脱奥地利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起义。起义的组织领导者裴多菲当众朗诵了自己刚刚创作的政治抒情诗《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还是做奴隶?
你们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我们宣誓,我们永远不做奴隶!”
这铿锵有力、饱含激情而又极富号召力的声音穿透雨幕,在广场上空久久地回荡,在场的人们感动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
当天晚上,布达佩斯的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到处悬挂起裴多菲的画像。画像下写着他的诗句“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我们不再继续做奴隶”等。此刻,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裴多菲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民族诗人,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了。
1823年元旦,裴多菲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小山村中。
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屠夫,母亲是农妇。中学还未毕业,他就因一件小小的过失触怒了父亲,被断绝了父子亲情和经济来源,不得不中断学业,自谋生路。他先后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
裴多菲从15岁时起就开始练习写诗,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个着名的诗人。1842年,他开始发表民歌体诗歌作品。他坚信:“只有人民的诗歌,才是真正的诗。”这段时期他所创作的50多首抒情诗,如《霍尔托巴奇酒店老板娘》、《我走进厨房》、《谷子成熟了》等,已经变成了匈牙利家喻户晓的民歌,至今仍在各地传唱。
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从1846年起,裴多菲诗歌中政治性的内容明显增多,他也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政治家。他组建了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青年匈牙利”,并写出一系列政治抒情诗来抨击封建势力和王权统治,如《我的歌》、《人民》、《匈牙利的贵族》、《大海沸腾了》、《把国王吊上绞架》等。这些诗歌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产生了强烈而又广泛的影响。诗人也由此而博得了“匈牙利抒情诗王”的美誉。
裴多菲一生中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首长篇叙事诗,还有许多小说、散文和戏剧。
在8首叙事长诗中,有3首最为着名。《农村的大锤》讥讽了浪漫主义史诗中的夸张和矫揉造作风格,抨击了古典诗歌的陈旧形式,在内容和语言等方面均突破了贵族文学的“高雅风格”,对诗歌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风。《雅诺什勇士》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长篇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雅诺什勇士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和崇高爱情,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仙人国,寻求到乐土和忠实的爱人。这是一首匈牙利人民追求自由与光明精神的颂歌。《使徒》是诗人最后的总结性作品,也是诗人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的标志。它描写了一个怀有崇高理想而未实现、终因谋杀国王而被处死的革命者的一生。这是一部革命的、带有政纲性的长诗,也是匈牙利人民为争取自由与民主而斗争的精神的光辉写照。
当奥地利帝国联合沙皇俄国对匈牙利革命进行镇压的民族存亡危急关头,裴多菲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场。裴多菲很快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领导群众砸死了不可一世的总督朗伯格伯爵。
正值革命形势出现高涨之时,俄国沙皇军队进入匈牙利,野蛮镇压匈牙利的革命。
1849年7月31日,空前惨烈的瑟克什堡战斗打响了。裴多菲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与战友们一起打退了俄军的一次次进攻。在战斗间隙,裴多菲独自站在一条小河的桥头观察着敌情。敌人发现了他,子弹像雨点般地从他身边飞过。裴多菲赶紧趴在地上,翻滚到旁边的玉米地里隐蔽起来。两名哥萨克骑兵追了过来。一个敌人举起军刀向他砍来,他闪身躲过,却不料被后面敌人投来的长矛刺中。矛头穿透了裴多菲的胸膛,诗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再也没有站起来,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
裴多菲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崇高的誓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