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故意设计了一个“局”, 没有大发雷霆地吵闹,却让丈夫体会到了自己平日里的感受,改善了夫妻间的关系。相比之下,那些指着丈夫抱怨了一辈子却还得与之共同生活的女人,显然是不够聪明。很多时候,试着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变换一个字眼儿,就能让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
美国西雅图葛特曼研究院创建者、《婚姻美满的7条准则》一书的作者、哲学博士约翰·戈特曼认为:轻蔑会加快婚姻的崩溃。感情不和的夫妻之间,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就是,不管丈夫说什么,妻子总是不屑一顾,或是面带挖苦地说:“就知道你会这么说。”虽然没有直接责难,却等于在用另一种方式说丈夫愚蠢。所以,这样的话坚决不能说。你可以试着,语气真诚一些,考虑丈夫的感受,然后表明你希望他怎么做,以此来解决问题。
对他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别列出一大堆抱怨和委屈的清单,要强调他的行为带给你的感受,而且一次沟通只谈一个问题,比如:“我想跟你说,你每天下班只顾着打游戏,我觉得挺难受的。”这样说来,势必比“我真受不了你了”要好得多。另外,说话时不要用“总是”或者“从不”这样的字眼儿,要知道这些字眼儿出现时,丈夫是不可能和你进行正常交流的,因为它表示着全盘否定,意味着责任全在于对方,而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一点,别吝啬对丈夫的肯定和感激,这会让他乐意继续坚持下去。幸福的夫妻,深谙彼此欣赏的重要性,他们会经常互相赞美,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地方,也不忘说声谢谢。夫妻相处时,把爱、尊重、理解、包容时刻融在话语中,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够得以回避和改善,这样一来,婚姻关系也能日趋和谐。
跟婆婆说话,体现尊重和关心
都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此话一点都不掺假。多数女人心里都明白,嫁为人妇,进了别人家的门,就有了“双重父母”,想要日子过得安稳太平,就得处理好婆媳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单独”的家庭里,婆媳之间若不能和平共处,婚姻生活就会变成一种煎熬,对自己、对公婆、对丈夫,都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
当然,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存在婆媳矛盾,毕竟生活在于经营。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想要跟婆婆相处得好,首先从心理上就要理解婆婆。世界上没有不对的父母,即使有的时候,她很啰唆、很麻烦,与你的观点和思路总是格格不入,但你要知道、要相信,她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两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同,在简单的生活琐事上就不要斤斤计较,多点理解,少点埋怨,很多口舌之争就都能避免了。
对女人来说,家里的日子仅仅太平还不够,重要的是和睦融洽,与婆婆建立起感情,赢得婆婆的欢心。某蛋糕房曾经有过一位女客人,在丈夫生日的时候,定了一个双层蛋糕,还准备了两份礼物。她和朋友说,这两份礼物,一份是给丈夫的,一份是给婆婆的,感谢婆婆生下了他,并把他交给了自己。我们虽未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可单凭她说的几句话,就足以令旁人感动了,更何况是婆婆呢?
感情都需要沟通,这一点对于任何情感都适用。平日里,女人不仅要多花点心思孝敬婆婆,还要在说话上下功夫。婆婆是丈夫的母亲,你爱你的丈夫,就理应爱你的婆婆,把她当成第二个母亲来对待。
对待父母长辈,尊重和关爱自然是少不了的。作为儿媳,说话一定要有分寸,切不可在言语中带有怠慢和不恭;若是婆婆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多点细心的照顾,千万别说嫌弃婆婆的话。你的付出,婆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的孝顺,也必然会赢得婆婆的真心与感激,视你为女儿。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彼此间的矛盾必然就少了。
婆婆虽不是亲生母亲,可她却生养了你的爱人。作为儿媳,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言语上多关心婆婆,多跟她说一些体贴的话。世人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她好言好语,她自然也不会冷若冰霜。遇到一些和家庭有关的事情,记得跟婆婆说一下,就算她不拿主意,也要让她参与其中,表示出你对她的尊重。你拿出真心诚意了,婆婆又怎会亏待你?
老人跟年轻人生长的年代不同,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样,这是一种必然,无须苛责埋怨。就算有时婆婆说了什么不当的话,也要给予理解,毕竟是自己家人,她只是观念上没有更正过来,并非有什么坏心。
自从结婚后,美丽就跟丈夫搬到了他们的新家,只是周末有空会去看看公婆。因为丈夫是家里的独生子,婆婆对他特别宠爱,时常挂念儿子,而且在她的观念里,做家务就是女人的事,照顾男人也是女人的责任。
某个周末,小两口去了公婆家。婆婆当着美丽的面儿,冲着儿子说:“怎么才一周没来,你就瘦了?是不是吃得不好,太累了?”虽然婆婆没有明说,可美丽听得出来,她就是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媳妇的责任,没照顾好她的儿子。
幸好美丽是个识大体的姑娘,面对婆婆的无礼责难,她没有反驳,而是顺着婆婆的话说:“妈,最近我一直加班,家里确实没怎么开火,都怪我。放心吧,从明天开始,我给他加强营养,过不了多久就胖了。”
到了下个周末,美丽又跟丈夫回了婆婆家。一进门,美丽就拉着婆婆的手说:“妈,这礼拜我给他做了五顿肉、一顿鱼,还炖了一回鸡,鸡蛋、牛奶每天都吃,可他好像还是没长肉,您看看……这可怎么办?”
婆婆也是明白人,知道美丽说这番话的意思,连忙接过话说:“他就是这样,吃什么也没用,依我看,就是遗传!你看他爸不也这样?”说完,全家人都笑了。
遭遇婆婆的责备时,美丽没有据理力争,而是主动承认了自己照顾不周,在情绪上抚慰了婆婆。之后,又巧妙地借机让婆婆知道,有些事情并不都是自己的错,解开了婆婆对自己的误会,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有些儿媳妇心里对婆婆不满,却不肯当面沟通,而是到外面跟别人说三道四。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婆媳之间闹矛盾,本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要是再把这些事说给邻里听,成了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再添油加醋之后传到婆婆耳朵里,势必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既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都本着同样的目标,那就要坦诚相待。有什么问题,以真诚的态度、善意的动机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彼此协商,不是要争论出谁是谁非,而是要统一思想,把问题消除,让家里的氛围变得祥和。
要想婆媳感情好,媳妇的嘴巴一定要甜。进门热情地叫一声“妈”,出门辞别时也说一声“妈,我走了”,别小看这两声称呼,它足以让婆婆感受到你对她的亲切。老年人社交活动有限,很少跟别人交流,平常下班回家,不妨多跟婆婆说说社会上的新闻、工作上的事情,多点沟通和交流,彼此的感情就能渐渐升温。
沟通,永远是打开心灵最合适的那把钥匙。多点理解和尊重,只要你真心去对待婆婆,你也会得到她的真心。别忘了,幸福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对话
曾经看过一篇名为“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文章,至今记忆犹新。
一位年轻的母亲每次带着儿子逛商店,儿子总是哭闹不止,怎么都不愿意进去。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商场里的东西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强,为何会不喜欢在商场里待着呢?
偶然的一次机会,这位母亲带孩子逛商场时,孩子的鞋带开了,她蹲下身去给儿子系鞋带。这时候,她突然发现:孩子那么矮小,还没有柜台高,他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他的眼里只有大人们的一条条腿和一双双大手,一个个样式不同的背包,时不时地磕碰到他弱小的身体和娇嫩的脸蛋。
年轻的母亲恍悟。此后,她只带孩子去能够直接看到商品的超市,孩子也变得快乐起来,每次都乐于跟母亲出门。
这篇文章刊登后,引起众多母亲们的共鸣与深思。不少女人感慨,自己从前在教育孩子时,总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摆出一副大人的架子,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根本没有顾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一旦孩子没有做到自己预期的样子,就会对孩子感到失望和不满,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闹得亲子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僵硬。
一个小女孩蹲下来对着一盆不知名、却开得很漂亮的花说话。她的妈妈走了过来,问女儿:“你在对花儿说什么呢?”小女孩回答:“我跟它们说,它们真好看。”
妈妈很惊讶,问道:“那你为什么蹲下来说呢?站着说不一样吗?”
小女孩说:“那怎么能一样呢?花儿那么小,站着说话它怎么能听得见呢?对花儿说话,一定要蹲下来,在花儿面前轻轻地说,它才不会害怕,才会听到啊!”
童言无忌,却道出了最真实的心声和需要。在弱小的花儿面前,孩子扮演的就是一个“大人”的角色,她对花儿说话的态度,映射出来的就是希望大人对待她的态度。蹲下来,轻轻地说,它(她)才不会害怕,才会听。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歌德法勃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时常用大人的口吻、家长的姿态与孩子说话,只会招致孩子的反感。唯有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才会让孩子从内心接受你所说的一切,因为他感受到的是平等与尊重。要成为一个善解人意、能与孩子成为朋友的母亲,就要蹲下来与孩子沟通。你的位置和角度要跟孩子一致,你的思想观念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你才有可能真的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
某幼儿园园长,亦是一位深谙亲子沟通之道的母亲,她说自己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劈头盖脸地训斥孩子:“你做得不对,怎么又错了?”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提醒家长,要委婉地跟孩子沟通,把指责换成一种平等的沟通,比如:“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远比直截了当地批评否定要好得多。
她还讲到,有些孩子报了绘画班,画了一张稚拙的画,年幼的他们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和喜悦中,兴致勃勃地拿给家长和老师看,希望得到夸奖。这时候,如果师长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画得什么呀,四不像。”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在这一点上,他们和成人是一样的,同样有自尊,有被人欣赏和赞美的需要。
园长说:“如果遇到会沟通的妈妈或老师,她们肯定会把孩子的画拿过来认真地看看,猜猜他们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讲他的想法,然后肯定他的‘杰作’,说‘你画得真不错,很有想象力’,遇到有问题的地方,委婉地提出建议,比如‘如果这个地方稍稍改一改,就更好了’。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乐意听从你的建议,充满兴趣地继续画下去。”
要做一个善于跟孩子沟通的妈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许,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够很快的理解,你要帮助他慢慢地去认识,毕竟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都有差异,理解需要过程。
同样一句话,换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孩子虽小,却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试着蹲下身子去看看,孩子的视野里究竟是什么?用孩子的目光来眺望世界,不要把自己认为的“对”与“错”、“好”与“坏”强加给孩子。
“蹲下来”,是要妈妈放低姿态,用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跟孩子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不要总强调自己的观点和尊严。
“蹲下来”,是要妈妈平视孩子,不要站着跟孩子讲话,也不要用命令的语气显示自己居高临下的地位。否则,孩子很可能只是表面尊重你,内心却跟你有疏远的感觉。
“蹲下来”,是要妈妈从精神到心理上都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了解孩子的难处,从根本上为孩子提供帮助,而不是打骂批评。
每一个成为母亲的女人,不妨都来重温一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那首诗:“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您。”
孩子最向往的母爱,不是溺爱、宠爱、偏爱、私爱,而是平等和理解,你给了他想要的、需要的东西,他自会回报你所期待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