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向重视工人的安全问题,之前也出现过个别工人因为没戴安全帽而被坠落的物体砸伤的事件,给公司带来了不少麻烦。为了防微杜渐,公司几乎每周都会派王琳到工地检查。起初,王琳看到那些没戴安全帽的工人时,总是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工人当时听了,可事后还是拿她的话当耳旁风。遇到性格古怪的,还用家乡话指责辱骂王琳。
时间长了,王琳也意识到了这个办法行不通。她决定,换一种方式跟工人谈谈。
那天,她看见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工人,先是微笑着跟对方打了招呼,后又问道:“是不是安全帽戴在头上不舒服?大小不合适吗?”工人见她的态度热情,也就说了实话,说天气有点热,戴着觉得麻烦。
王琳会意地点了点头,一反常态地跟工人唠起了家常,问问他们老家在哪儿?家里都有什么人?之后,又缓缓地切入正题:“出门在外工作,背井离乡的,确实不容易。现在天气是很热,可是在工地上班时,我希望大家还是戴上安全帽,这万一要是从上面坠落点什么东西,安全帽很有可能就是保命的武器。你们可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公司希望大家在外都能平平安安的,为了你们自己的安全,也为了家里的老小,大家最好还是戴上安全帽吧!也许是热一点,可这总比拿生命冒险要好,是不是?”
大伙儿听了王琳的话,觉得她说的处处是理,尤其是讲到了家里的老小,许多人心里自然涌起了一份对家人的责任感。自那以后,工友们之间也会互相提醒。事实证明,王琳的这招“以情动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说服不同于征服,征服也许需要你口若悬河地操纵人们,而说服是要别人真正从心底认同你的想法和观点。基于这一点,在说服他人时,表情和语调就成了关键点。你的面部表情、你的说话声音,暴露着你内心的态度,是同情和关心,还是愤怒和排斥,听者是可以透过音容笑貌感受到的,你一脸的鄙夷,摆出颐指气使的样子,恐怕没有任何人会认同你、喜欢你。
话说回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强迫的办法行不通时,女人就该学会以情动人,用语言触碰对方心灵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冲破对方的感情闸门,即便是再固执的人,也难以抵挡情感的力量。
我们时常会看到,警察在处理一些刑事案件时,往往也用会动情的说辞触动犯罪分子心中最柔软的一面,唤醒他们的良知,进而承认他们的犯罪事实。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因为人在与说服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心理防范,特别是在危急时刻。此时,想要说服成功,就得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不是敌人,是为了帮助他而不是操纵他。生活中,的确有女人利用这一点,在关键时刻说服了他人,保护了自己。
曾经,一名出租车女司机把一名男乘客送到指定地点后,不料对方却拿出了尖刀,要实施抢劫。当时,女司机很镇定,没有大呼小叫,而是表现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交给了歹徒300块钱,还说道:“今天就挣了这么点儿,要是嫌少的话,我把零钱也给你。”说完之后,从兜里掏出20块钱的零用钱。
看到女司机这么爽快,歹徒有点出乎意料。女司机趁势说:“你家住哪儿?我送你回去吧!这么晚了,家里人肯定也等着急了。”见女司机并未反抗,歹徒稍稍放松了警惕,把刀收了起来,让女司机把他送到火车站。
路上,女司机见气氛缓和,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其实,我家里原来也挺困难的,咱又没什么文化和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了这一行。虽然挣的钱不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至少是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歹徒一声不吭,女司机继续说:“唉,七尺男儿,干点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
到了火车站,见歹徒要下车,女司机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经事,以后再别做这种事了,父母知道了会寒心的。”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完这番话之后,顿时忍不住哭了,把300块钱往女司机手里一塞,说:“姐,以后打死我都不干这事了。”说完,就低着头走了。
有一句格言说:“人的心和降落伞一样,必须是开的才有用。”
这句话用在说服别人这件事上时,同样适用。你若不懂得触碰对方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只想一味地在言辞上占优势,往往都会碰壁。女人在说服别人时,一定要用情感作为铺垫,让听者体会到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你无须再苦口婆心的劝诫,对方也会乐意听取你的意见。
不要强硬地命令任何人
某女士遇事想请朋友帮忙,鉴于彼此关系很熟,所以说话也不客气,她直接用命令的语气吩咐朋友去做。朋友听了之后,虽然嘴上勉强应承了下来,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心里嘀咕道:“就算是朋友,也不该这么不客气吧?我又不欠你什么,帮你做事却连一句好话都讨不到,难道我就活该听你使唤?”
朋友心中怒火难消,就一直拖着不给某女士办事,结果耽误了时间,没能办成。某女士因为误了事,心里很不舒服,埋怨朋友忘性大、不靠谱。此时,朋友对某女士已经无话可说,觉得她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作尊重人,不宜深交。渐渐地,他就疏远了某女士。久而久之,两个人还闹起了意见,最后竟成了陌路。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绝非罕见。
Tina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前台,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在公司待了三年,一直都跟同事相处得不错。可最近,她却总是跟新上任的企划经理艾达“闹情绪”。
那天,一位重要的客户来公司约谈合作的事。Tina和平时一样,正准备去给客人沏茶,艾达却突然摆出一副命令的姿态,冲着Tina说:“你还不赶紧去倒水?”Tina心里很生气,随口说道:“我急着去洗手间,你先让别人去吧。”
周围同事都看得出,Tina并不是故意针对艾达,她只是受不了艾达每次说话时的态度,心里愤愤不平:“就算你是企划经理,我是前台,那又如何?彼此间就不该有尊重了吗?就算你的提议是对的,那就不能换一种语气说话吗?为什么非要弄得我像‘仆人’、你像‘主子’一样?在公司里是有上下级关系,可是走出公司,我跟你没什么两样!”
其实,艾达完全可以友善地说一句“麻烦你帮客人倒杯水”,温婉柔和,听起来也让人觉得舒服。可她身为上司,用粗暴的态度对下属说话,还想得到下属的合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尖锐对峙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说服对方,因为不管是谁,处在什么位置,都不愿意听到别人用命令或强迫的语气跟自己说话。
也许有些女人会说,这不过是礼貌上的问题。事实上,这真的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有人用这种发号施令般的方式对自己说话,无疑就是在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根本没有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自己。从听到对方命令的那一刻起,心里就充满了抵触和反感情绪,有了这样的负面情绪,再谈什么都是枉然。
有人说过:“用建议来替代指使,可以令人信服;用请求替代指使,可以令人高兴地执行;用商量替代指使,会有人主动请缨;用赞美替代指使,对方会用行动证明你是对的。”既然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让你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何偏偏要强硬地命令别人?
再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听从别人的指使吗?你喜欢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吗?记住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泰波尔小姐,在写扬·欧文的传记时,曾经访问过一位和扬·欧文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3年的同事。那位同事告诉泰波尔小姐,他与扬·欧文相处那么长的时间,从来没有听到过扬·欧文对任何人下达过直接的命令,他总是用建议别人做什么,而非强硬地命令。
他说:“扬·欧文几乎从未说过‘去做这个,去做那个’或者‘别这样做,别那样做’,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者‘你以为那样合适吗?’当他口述一封信后,他总是会说‘你认为如何?’在看完助手写的报告后,他常常会说‘也许这样措辞会更好一点’。”
把命令变成建议,不仅可以维持一个人的自尊,给他人一种自重感,还能够消除对立的情绪,让对方更乐意合作。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要以为自己比他人聪明,地位比别人高,就算真的如此,但在人格与人性上,彼此也都是平等的。试着把自己放在一个与人平等的台阶上,用商量的语气与人交流,很多时候都可以心平气和、圆圆满满地解决问题。
陆青是一家小厂的生产主任,多年来一直尽职尽责,跟工人的关系也不错,可谓是深受工人爱戴的中层领导。这一切,靠的是她出色的工作能力,还有那副不折不扣的好口才。
那次,厂里接到了一份大订单。对于效益一般的小工厂来说,能接到这么一大笔生意,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做好了,对厂里的信誉、未来的发展,都将是一个转折点。可陆青也知道,按照客户的要求,他们很难按期交货。虽然工作已经在厂里排定好了,但时间上确实有点太仓促。
不过,陆青没有催促工人加班加点来赶订单,她换了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向工人们解释了当前的情形,也坦白地告诉他们,如果能够按时完成这份订单,对他们和厂里意味着什么。
没想到,厂里的工人反响很激烈,不少人主动问:“有什么方法能按时完成这份订单?”“可不可以调整一下工作时间和工作分配?”一时间,大家都开始想办法,并坚持让陆青接下这份订单。
工人们提出的意见,其实有不少想法都跟陆青不谋而合,但不一样的是,这些意见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陆青强加的。陆青知道,如果是自己直接下达加班的命令,定会引起反感,而现在的工人们是积极主动的,状态俨然不一样。最终,厂里按时完成了这笔大订单,收益匪浅。
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是懂得尊重别人,你敬人一尺,别人自会敬你一丈。女人在说话做事上,一定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收起命令的语气和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委婉和善的言辞来提议,不仅让别人听得舒服,容易接受,也能从中显现出自己的品德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