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营者是否善于经营人才,直接关系自己事业的兴衰。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们还需要记得,人才更是一种可变资源,经营好与坏带来的结果实在是天壤之别。例如,日本人花钱买技术,美国人则直接花钱买人才,因而美国经济的发展往往较日本更有后劲。一个大凡成功的经营者,一定善于经营人才,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往往将人才价值扩大到无限,并让小人无处藏身,从而在前进中驰骋自如,甚而无往而不胜。
站在员工的角度
人才具有能动性,其发挥作用与经营者主观态度有很大关联。对现代企业来说,经营内容十分复杂,从决策生产到管理营销,以及各个环节,包罗万象。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这是经营者最大的能动因素,从根本上讲,将人变为人才资源进行经营是一种质的飞跃,即人才不仅是生产环节的参与者,更是管理环节的参与者。
许多企业都对人才的重要性了解很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步履维艰。谁也明白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对人才具体从哪儿来和应该如何甄别,仍然一知半解。不少经营者一方面大喊“重视人才”,一方面又茫然回顾慨叹“人才在哪儿”,这并非个别现象,反而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常停留在口头禅状态,并不愿仔细落实到日常行动中,特别是意识转变上。
人才,首要问题是发现和识别,这是人才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人才呢?这决不能只站在个人角度去寻找,往往只有站在员工的角度,你才能发现,识别乃至使用人才。其次,只有站在员工的角度,才能让人才与自己接近,为人才创造各种条件,以至最合理使用人才,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
譬如,微软首席技术官奈森·梅尔沃德的“奈森定理,”就是追随人才。原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微软副总裁李开复解释是:我们不能等待人才找上门来,我们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为此,微软公司的人力资源是三个字母“ADK”:A——吸引最好的人。D——发展最好的人。K——保留最好的人。在微软公司,只要员工真是需要的人,要什么给什么。
IBM公司创始人沃森早在20世纪初,就确定了“以人为核心”的宗旨,明确提出了“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的三原则,后来成为IBM的经营理念。沃森认为:每个员工只有当他被看作是高尚的人并受到尊重,受到信赖时,企业的价值才能展现光辉。因而,IBM总裁非常重视与员工沟通,其办公室大门敞开,员工可以自由入内找其商谈。而且,IBM在办公楼与车间设立了保密意见箱,以便倾听员工的真正声音。沃森总结成功经验时说:“我相信一家公司的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差别可以归因于,公司是否充分发挥了全体员工的精神与才能;是否使员工认识到彼此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各员工之间能否求同存异朝一个正确的目标前进。公司前一代员工与后一代员工之间存在很多变化,但仍能保持共同的事业心和发展宗旨。”一切都站在员工的角度,可以说这是IBM成功使用人才的秘诀,也是一百年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诺基亚更是提出“科技以人为本”的口号,总裁奥利拉虽非科班出身,却树立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榜样。奥利拉认为与员工在一起的时间,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时他可以了解公司更多的内部情况,以至戏称自己既是首席执行官又是第一人事经理,与员工在一起的时间占去他工作时间的一半。他不相信“过失导致消失”这一通常的说法,认为“过失导致发展”。他将失败看成受教育,很少辞退员工,因为认为员工总有失业的压力,存有恐惧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诺基亚的企业文化是:客户满意、尊重个人、不断学习和获得成就感。员工们不仅在诺基亚打工,还获得了许多学习机会,员工成长,诺基亚也不断成长。
站在员工角度,尊重员工,发展员工,这是发现和培养人才最好的办法。别埋没了身边的金子,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生存土壤。古人云“十步之间,必有芳草;斗室之邑,必有俊士。”人才在普通员工中问,不能将人才神化,否则,很难真正拥有人才。
西门子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对人才的关爱是最大的特色。早在150年前,就为员工成立医疗基金,并在此后成为全球第一家为员工实施企业养老金计划的公司。其一年一度的“圆桌会议”又严肃又高效。主要是经理人员、几位同级经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顾问,抽出一整天时间,坐在一块专门探讨员工的发展大事,根据业绩、潜能确定方向、薪酬,制定相应培训课程,然后共同签字生效,再与员工对话。员工对话是持续进行的,公司与员工共同商讨发展的渠道,包括工作轮换,项目任命,扩大工作范围,等等。此外,还有管理培训,技术培训,青年管理者项目、自学等多种途径,让员工得到充分发展。总之,在西门子,员工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爱立信公司鼓励员工为企业长期贡献,每年根据业务效益制定员工的岗位职责和目标,并做跟踪评估,为员工制定相应发展计划。员工在一个职位干完两年,往往到其他分公司流动式发展,以免员工厌烦相同的工作环境。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爱立信都为员工提供宽广范围的培训,让员工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一半人会到国外培训。员工即使不太胜任,爱立信总会为他们提供培训或是进行岗位调换,直到胜任为止。确实,爱立信简直将员工“宠”到家了,因而员工流动率相当稳定。这也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一直稳坐全球电信前三把交椅不动摇了。
可见,任何一家成功企业都非常善于站在员工角度任用人才,尊重员工,尊重人才,这也是它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每一次付出都会有相应回报。例如传统企业IBM、沃尔玛,新经济企业爱立信、思科,无不如此。美国海·帕公司对员工推心置腹,可以从“实验室存品开放”的做法表现出来。公司不仅让工程师自由使用电气和机械设备,还鼓励他们将设备带回家去私自使用。据说一次该公司董事长在周末巡视,发现实验室存品间的门锁上,立即将门的挂锁锯掉,并留下字条道:“请不要再锁此门。拜托,董事长。”
站在员工的角度,让员工感到真正的需要,并为员工提供真实的待遇,与员工团结如一人,这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同时,这也是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
利用每个人的长处
商战中,人的竞争决定一切,而人的竞争实质是人的合力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扬人所长,避人所短。这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必须倾尽心力,在所不惜一切措施。
在主观意识上,要清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人才的使用,在用其长处,不能看其短处。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明”,就是这个意思。人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这一点,古今—致。古人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可见,任用人才,关键是用其所长。
关于这一点,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认为,才干越高的人,常常缺点也十分显著,即有高峰必有深谷。我们应该明白,存在某种短处的人并不防碍其在长处方面创造业绩。成功者在于懂得如何知人善任,不在于找到十全十美的员工,而在于将既有所长又存在某种不足的员工,整合成为有效的机体。假如认为只有最优秀的人才值得尊重,你就根本也找不到一个真正为你付出的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又要尊重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容人之短,才能用人所长。特别是敢于任用有缺点的能人,只要不影响大局,完全可以大胆启用。曹操经常任用“垢辱之人”,以致身边人才济济,堪称楷模!索尼公司为缩短研制新产品的时间,公开任用三位被认为“怪才”的内部职工,虽然有许多人反映他们清高自负,索尼高层人士仍然力排众议,放手任用,不到半年,就将本来需要两年才能攻下的产品完成,抢占了大片市场。
惠普公司更是认为“相信”是一种巨大能量,其相信员工,给员工充分的自主权,是惠普的特色管理之一。惠普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谈到惠普任用人才的成功理念时说:“这是由一种信念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愿努力地工作,并能创造性地工作,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惠普公司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只是有时没有发现而已。惠普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拥有很优秀的判断力,随时准确无误地挖掘优秀人才,并为员工提供一张“成长地图”,充分将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
同时,更要注意在日常学习中培训人才,坚持人才是不断培养的唯物意识。人才本身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天才是不存在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阶段。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曾自豪地宣称:“我80%的时间都用来挑选和培养人才。”三星集团的成功,就在于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正是靠人才齐心协力,才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临危不惧,一技独秀,爆发出来极强大的生命力。
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对人才一味迁就和无原则的让步。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创造出世界奇迹,其总裁玛丽·凯认为严厉和原则往往是人才的一剂良药,可以让人才最大地扬长避短,并且能够勇于接受挑战。美国百事可乐总裁韦恩·卡洛韦将人才的培养工作称为:“我们把雄鹰找来并教会它们编队飞翔。”
此外,在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时,要讲究策略和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用,不可生搬硬套。否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只有如此,才会造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大好局面,不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例如,对于性情刚烈的人才,可以采取激将法;对于性情温和的人才,可以采取训导法;对于性情柔顺的人才,可以采取鼓励法,等等。一切需要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统一天下的原因时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正是靠善于取人之长,终取天下,这对谁都是莫大的借鉴。
关怀的巨大效果
在许多人看来,人才是一种工具,可以对其进行权力控制。这种观念百弊无利,对人才也是一种伤害,也是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对人才来说,不仅有物质追求,更多的是精神追求,特别在今天。对待人才,要视作干事业的帮手,要关怀人才,爱护人才。
士为知己者死,关怀是一种投资,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产生震撼力量,让才干卓越的人为我所用。例如,许多成功者,既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但却善于用人,同样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往往文化层次较高,精神要求较丰富,掌握了一技之长,思想敏锐,这更需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天地,让他们施尽才干,将个人价值扩大到极限。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一世曾两次进行创办汽车公司的尝试,结果都因缺乏管理企业的本领而失败。后来,他聘用了一位叫詹姆斯·库兹恩斯的管理专家,大胆使用,极力支持。这位管理专家采取了几大措施,很快让福特公司登上世界汽车行业霸主的宝座,亨利·福特一世由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
在许多跨国公司,如果一个人才进来,老板会问你需要什么条件将你留住;如果一个人才离开,老板绝不埋怨你为什么离开,而是问你为什么不愿留下。这些公司的惯例是一个人才即使走了,还继续和他保持联系,甚至关怀他,乃至进行合作。
一些公司为了关怀人才,更是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关怀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例如摩托罗拉内部关怀机制十分健全,像优厚的福利待遇、公正的评估体系,真正的人格尊重、开放的沟通体系、平等的发展机会,等等,保证关怀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一般刚进去的员工,工作满两年以后,可以通过内部招聘的形式在内部流动。同时,可以有两种前途进行选择:一是成为管理人才,一是成为技术人才。
关怀可以让每一个人产生精神归属,反之,则人心向背,众叛亲离,其结局惨不忍睹。例如,国内外曾一度试行“末位淘汰法”选拔人才,结果许多公司人员纷纷跳槽,甚至集体倒戈,其原因就是这种方法极端粗暴,忽视人性很多方面与自然法则悖离的东西,不仅产生不了人才,反而产生极大的离心力,自然墙倒众人推了。20世纪90年代初,据说IBM公司试图采用个人评估制度剔除企业冗员,反而引发了许多重大骨干的外流,这也是对IBM公司初创时期“尊重个人”信条的侵犯,让员工失去安全感,自然人人自危,还谈什么做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