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
生卒:公元1592年-1643年
在位:公元1626年-1643年
享年:51岁
陵寝:昭陵(沈阳北陵)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最擅长:韬略
最得意:松锦之战夺得胜利
最失意:兵败宁锦
最痛心:爱妃早逝
最不幸:生母早亡
名言:治国之要,莫先安民。
历代统治者都喜欢炫耀自己为“命世之君”,开国君主们则更“不肯因袭前代”,新政权一旦建立,必定改换名号,作为自己的权力象征,且常常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含义。皇太极是一个文武兼备、有勇有谋的皇帝,他大胆地冲破祖宗法度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实行全面改革和调整,并建国号大清。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笃信萨满,故取“清”为号……其实,“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读音上虽异,而在满语里的发音却无差别,但是,皇太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汉人民之间的积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汉族对自己继续扩张的阻挠。再则,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皇太极要入主中原,君临天下,就必须改元重定国号。所以,定国号大清,是政权建设的发展,是制度的革新,更是统一中国的预言。
英姿少年王佐之才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群山环抱的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一个面色赤红,举止异常的男婴降生在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的寝宫。婴儿的生母叶赫那拉氏是叶赫部酋长杨吉磬的女儿。当初,杨吉磬见努尔哈赤英气非凡,觉得他日后定成大器,便主动将自己的小女许配给他。美丽动人的叶赫那拉氏是努尔哈赤的第六位妻子,她待人宽厚,处事稳重,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
在那个时代,子以母贵。母亲叶赫那拉氏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所以,她生的第一个儿子在努尔哈赤诸子中虽排行第八,仍然得到努尔哈赤的分外钟爱。努尔哈赤为爱子取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名字皇太极(亦作黄台吉等)。努尔哈赤为什么给儿子取名皇太极呢?太极与台吉谐音。蒙古把王位继承人叫台吉,在台吉前面加个颜色名,如黄(皇)字,是他们的习惯。汉族把皇位的继承人叫皇太子,皇太子也同皇太极谐音。由此可见,皇太极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十分尊贵的名字。深受蒙、汉文化影响的努尔哈赤给自己最喜爱的幼子取名皇太极,就是有意让他做自己的大位继承人。但清代官书记载,皇太极本名阿巴海,而野史则披露,皇太极之名是他即汉位后的自称,他的真名应叫“黑还勃烈”(“勃烈”与“贝勒”谐音,皇太极诸兄皆以“贝勒”相称,如“代善贝勤”、“阿敏贝勒”等)尽管人们对清太宗的名字可以作各种解释和猜测,但是,清太宗自降生起就得到父亲的宠幸,这却是不可置辩的。
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凡是接触过的事物大多能过目不忘。皇太极长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女真传统的游猎生活,要求每个人都得精通骑射。皇太极自小跟随父亲,佩带弓矢,骑马去山林涧崖打猎,练就了骑马、射箭的高超技能,也培养他勇猛善战的精神。书载,少年皇太极臂力过人,沈阳实胜寺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就是一个大力士也拉不开,而皇太极运用自如。史书又载,在一次远征途中,全军将士因断粮只得行猎为生,皇太极一箭竟能射穿2只黄羊,只一会儿功夫,他共射死黄羊58只。他的后世子孙无不崇拜他的箭法和气力,交口称赞“步射骑射,矢不虚发。”
早在皇太极降生前的公元1583年,父亲努尔哈赤便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的大业。他把建州女真各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然后,跃马弯弓,马不停蹄,人不息肩地向海西女真各部进军,先后同哈达、辉发、叶赫、乌拉等部展开生死鏖战,不断扩大他的统一。皇太极降生在女真诸部群雄并起又相互兼并,并逐渐走向同明朝对抗的风云时代。在父亲努尔哈赤的耳提面命之下。饱经战争锻炼的皇太极,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征战在外,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便开始主持家务。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财产,而且当时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处理这样繁杂的家政,对皇太极来说是副不轻的担子,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而少年皇太极干得颇为出色,他根本无须父亲多加指点,就能把繁杂的事务处理得井然有序。
不过,皇太极并非命运的宠儿,2岁那年,他遭到了丧母的不幸。而政务缠身、不断征战的父亲此时又无法给予他太多的照顾和体贴。这样,少年皇太极不得不早早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图强。
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秋,年方20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参加了对乌拉部的征伐。当时努尔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处焚毁敌人粮草,却不发动进攻。血气方刚的皇太极急于陷阵冲锋。努尔哈赤耐心开导他说,在砍伐大树的时候,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渐渐把树砍断。对付乌拉部这样的强敌,怎能试图一举将它歼灭?只有将其所属城郭一一攻取,最后才能灭亡它。经过连续不断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尔哈赤终于灭掉了强大的乌拉部。努尔哈赤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极的脑海里。后来在继承汗位后,他仍遵循这个“伐树”的策略,对明朝长期征伐,从不断削弱它的旁枝开始,最后断其主干。皇太极出色的军事才干,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战的戎马生涯中逐渐增长提高的。
做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年轻的皇太极不断受到重用。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称汗后,在10多个儿子中,选定皇太极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佐理国家政务。四个人按月轮流值班,国中一切机要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皇太极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积极参与政务、军事的谋划和决策。
后金建立,努尔哈赤便与明朝分庭抗礼并执意与明决一雌雄。天命(后金年号)三年,努尔哈赤借庆祝六十大寿之名,聚集群臣幕僚,谋划灭明之策。八子祝酒,议论入边政事,不得其门;在这关键时刻,皇太极献上一计,抚顺是明朝的生死之门,必先取之,可乘抚顺开马市之机,派五十强兵扮作贩马商人,分批混进城去,然后大军乘夜进至城下,发炮为号,里应外合,抚顺垂手可得,它处不战自下。努尔哈赤欣然同意,即书《七大恨》为讨明檄文,并焚香告天,然后依计行事。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宣战,进兵攻打抚顺。明将李永芳所辖抚顺部四面遇敌,兵败如山倒,努尔哈赤、皇太极所率大军以破竹之势,燎发摧枯,犁庭扫穴,大获全胜。
抚顺城被后金攻破,大明举朝震骇。警报传至京师,明神宗深感大明岌岌可危,但不肯就此任人断其左臂,直捣心脏,决定倾其全身之力,拼死一战,这就酿成了关乎明清兴亡的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之战。
大明一下子汇集了十万兵马,分兵四路,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大敌当前,后金六万强兵倾巢而出,披坚执锐,拉开了一场龙争虎斗的帷幕。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中,皇太极大智若愚,展现了“飞将军”的雄姿。
萨尔浒之役首先在萨尔浒展开。皇太极指挥优势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入敌阵,与明军短兵相接,把明军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明总兵杜松、王宣等战死。紧接着,第二个战役又在尚间崖和斐芳山(今抚顺县境内)进行。皇太极身先士卒,率八旗铁骑突入明军,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将明营冲得七零八落,明军人困马乏,顿如瓦合之卒,这些虾兵蟹将终被招降纳叛。皇太极一鼓作气率军直奔阿布达里岗(距赫图阿拉二十余公里)。南路明将刘铤对两路惨败毫无所知,仍率军在崎岖山路上缓缓行进,刚好到达山岗附近。皇太极略施小计:指使明降兵携带缴获的杜松令箭,骗刘铤快速进兵。同时,令后金兵卒扮成明兵,打着杜松旗号,迎着明兵而来。刘铤不知是计,惟恐让杜松夺了头功,喝令兵马急行。当两军遇于阿布里达岗时,皇太极一声令下,后金兵扔掉杜松旗号,如潮水般涌入明军阵中,霎时间,万矢齐发,明军不知所措,辙乱旗靡,折戟沉沙。刘铤困兽犹斗,抡起百余斤重的槟铁刀效死疆场,终因兵微将寡,无力回击,最后面中一刀,倒在血泊之中,全军几无一人生还。后金损失微小,大获全胜。皇太极历三大战役,献智献勇,御敌于国门之外,使后金政权安如磐石。
毫无疑问,历史上任何一个统一政权的形成,都不会在恬静的田园牧歌中进行,而总是伴随着剑与火、血与汗展开。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并不想鸣金收兵,而以闪电般的攻势向明军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旌旗所指,虽不是兵不血刃,但无不马到成功,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东北名城重镇纷纷落入后金之手。他又挥军渡过辽河,西取广宁(今辽宁北镇),直至受阻于宁远(今辽宁尖城)城下。在短短的六年间,皇太极追随父亲纵横驰骋于辽河西岸,临战必冲锋在前,战果赫赫。这期间,皇太极还参加了征伐叶赫的战争,一举把它灭亡,又独自率军援救结盟的蒙古科尔沁部,吓跑强大的林丹汗军。
皇太极不仅在战场上骁勇非常,在处理政事时更是头脑冷静、果断机敏,颇有全局观念。在努尔哈赤虑事不周之时,皇太极时常提出建议,把事情处置得更妥帖。后金与蒙古察哈尔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矛盾冲突,一次,努尔哈赤听说自己派往察哈尔的使者被杀了,心中很是恼火,也想杀掉察哈尔部的使者。皇太极及时向父亲建议:传闻未必可靠,不如派人去察哈尔部,约定时间双方同时放回使者;如果过期不放,再杀掉他们的使者也不迟。努尔哈赤采纳了皇太极的建议,但察哈尔部方面一直杳无音讯,约定的日期过去了也未见动静,努尔哈赤这才杀掉了察哈尔部使者。其实后金的使者并未被害,事后他又逃了回来。皇太极虑事周全,措置得体,政治上日趋成熟。当时朝鲜派往后金的使者回国后向其国王反映,皇太极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为勇敢且富于智谋、得到努尔哈赤偏爱的王子之一。
天人允协公推为汗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驰骋疆场,已达40余年,他奋战一世,百战创业,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死后留下子侄数十名,但并没有确定自己的继承人。虽然为保百年之后江山后继有人,早年努尔哈赤曾先后立过两个继位人,但都不理想,相继废除。
第一个继位人是长子褚英。褚英生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18岁那年因率兵征伐安楚拉库路有功,被赐号洪巴图鲁。27岁那年又在乌碣岩之战建立功勋,被赐号阿尔哈图图门。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与贝勒阿敏等进攻乌拉,夺得宜罕山城。不久,因他在诸兄弟中居长,又骁勇善战,屡建军功,最受努尔哈赤器重,被选中执掌国政,成为将来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人。由于褚英地位突出,加之年纪轻,资历浅,心胸狭隘,图谋汗位心切,缺乏谦恭之心,招致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贝勒和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五大臣的共同反对。四贝勒和五大臣为了各自的利益,经过一番密谋,联手向努尔哈赤控告褚英三大罪状:致使四贝勒与五大臣彼此不团结;扬言要索取其他诸弟的财物;声称一旦即位,“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努尔哈赤不得不在两支政治势力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四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而且均为掌管一旗军、政、财、刑、生产、婚娶等所有事务的固山主旗贝勒。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设黄、红、蓝、白四旗,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又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始成八旗之制,整个女真部族由八旗组成。四贝勒和五大臣联手反对褚英之时,尚未形成八旗,四位主旗贝勒的实力实际上超过了当时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女真部族的半壁江山。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与努尔哈赤有着血缘关系,同属一个祖先繁衍的子孙,他们是女真国开国创业的元勋,也是替努尔哈赤理政听讼的心腹重臣。权衡利弊得失,努尔哈赤明智地将天平倾向于四贝勒和五大臣,这是支撑大金帝国的重要军事政治支柱。努尔哈赤先是疏远褚英,继而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八月二十一日将他投入高墙之内幽禁。留着褚英于国于家都不利,两年之后,努尔哈赤索性将他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