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思想只不是别人在沙地上留下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终点的成功,但要知道他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辞旧迎新的日子,似乎应该有个更贴切当日主题的内容才对,可我实在想不出新花样、新词汇、新理念来对已经这般庸庸碌碌跨过27个年的日子,说一段凌云壮哉的贺词。那麻木不仁般栽进随波逐流的人群当中,非我所愿,与其坐享其成的去指摘誊叙老旧的说辞,我更愿意将2020年的开篇新章写成一整年的阅读笔记。
读书,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毛姆《人性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身上的倔强、叛逆、贪婪、嫉妒、占有……以及对人情世故的逐步圆滑,再到彻底精神解脱救赎的过程,不正好映射着我们人生成长的几个阶段。如果你觉得这还不足以道哉人性,那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定然会叫你瞠目结舌。读书就是在读人性,是在自我思考。叔本华说:“因为读书越多,被读之物留存下来的痕迹就越少—此时我们的头脑就像一块被反复书写的黑板,密密麻麻、重重复复。如此,我们就不可能对读过的东西加以重温和回想,而只有通过重温和回想我们才能吸收这些东西。”所以,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所学就会肤浅而无法落地生根,最后懊恼自己无法像一本辞典一样复刻一切内容。
文学如人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看到世界展现它黑暗的一面,到处聚集着无可救药的地痞流氓,那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恶劣事件,如同夏日里闻风而来的苍蝇拥挤攒动,玷污一切。我们通过文学作品,窥视人性,鄙夷那些与生俱来的人性劣根,从而像圣人一样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只可惜,这样的说法并未在市面上流行,人们更多的被吹鼓而起的庸俗文学占据大部分时间精力,成为出版社捞钱的口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下的作者和所谓的文学评论家们携手共进,朋比为奸。
网络小说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想要从中获悉如同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巨匠般的作品,形同大浪淘沙,微乎其微。一些所谓当下火热的文章、小说不过是修行不满的写作工匠们和为了面包而挥笔的雇佣文人,拿一些时髦的话题新颖的主题引诱读者,训练他们养成每更必阅每出版必捧场的惯性思维。每次在公交车上都能看到不少乘客手机屏幕里亮色的文字,故事松散、主线单一、内容复刻;招式重叠,有的就连脚步也直接按部就班,充当长旅中消遣的读物,实际上既费时又对自己无所收益。随着年龄的递增,愈发觉得对于读书,绝不滥读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哪个时代,文学都不该被落下,当然也不该曲解。许多人认为购买书籍便是获悉知识,如果买书的同时也能买到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应该另当别论。可是书本在如何活字印刷,惟妙惟肖,都是沉淀在纸张、网页等转载媒体上的矿石,你如果不自觉挖掘开采,那么它只不过会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变成化石。届时,难易程度也将又作别论。
202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