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比听着父母年轻时流行的音乐写《亲情》更感同身受的事了。时间凋敝对我们大概诠释了一件事情,一个人从青葱少年到油腻中年的完整过程,当中最密不可分的就是亲情二字。
谁生来是孤苦伶仃地走在人世间这条道路,撇开战乱和意外的发生,世界新生儿居于安定出生环境的比例越来越高,只是老龄人一批接着一批遁入老无所依的收容所。我们即便无法让老一辈衣食无忧安享晚年,也不至于令他们流离失所,无处安放。我认识一位流浪汉,他居无定所,公交站旁的垃圾站是他日常拾遗的地点,他食不果腹却未曾向人伸手乞讨,自食其力在他那双藏匿于邋遢蓬松头发下的双眼中,他的论述尽管有些疯癫,可双手满布厚茧的掌心分明告诉我,他的付出足够多,起码足够应对自己的一双儿女。
犹记得在与他交谈中,常把到老不连累一双儿女的话挂在嘴边,这里没有研讨他遭遇的意思,命运是章程、是笔法、是连篇累牍压得人透不过气的琐屑碎片。我应该有所声援,有所动容,就像那天赠予他的一枚硬币一样,轻如鸿毛,微不足道的馈赠更像是一种掩饰内心丑陋的表态。
网络上常有人指责现代人越来越不孝,《增广贤文》中写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可人呢?似乎更多的是‘大义灭亲’,自扫门前雪。年纪一大有些经济条件的就把一双父母丢进养老院,身上一有毛病就把他们往医院搁置,不管不顾。如果,亲情可以轻描淡写地抹平二十几年来的养育栽培之恩的话,那么世界末日来与不来,都对于当下无情的人不痛不痒了。
既然对儿童与青少年有独特的保护法,那么对年老体迈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也应该有保障。我们可以轻易地决定纱窗上逗留的苍蝇生或死,却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这是相对可悲的。当灾难和疾病来临之际,决定生死长度的时间也将挪作他用了。这一年读得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乎生死,那句人生生来就是一趟驶向虚无的列车。人非金石,生死有常。
眼看泰山压顶时,我觉得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闪避,可是作为父母的人,会先顾及身后的儿女是否已经安然无恙的撤离。当今到处都在惩恶扬善,只是做些表面工作的事似乎也值得以文道载了。令人汗颜的是他们从不把工作重心放在该放的位置,他们觉得大是大非的杀人越货那种才是头等恶事,是否尽孝赡养之类的都是小事。
西方书籍里常有人拿斯巴达人说事,说他们在意的内容往往令人匪夷所思,譬如只有斯巴达人出发去冒极端的生命危险以前还要梳理头发。他们的城邦制度里似乎没有老人在内,他们更在意下一代的培养,对于一个成功的角斗士而言,年轻力壮是关键,没有牵挂更是后盾。感情是他们脆弱的护身符,现代人与家庭维系的关系大致如此。蒙田说当一个人发高烧时,不是忙着给他身上污垢的时候。同样给一名流浪汉最大的帮助不是解决他眼前的一顿温饱,而是长久的生计问题。
年老体弱是我们每个人最后都将面临的窘境,这算是命运对人最慷慨公平的一回。人只有当感同身受的时候,才明白在疾病面前人体有多脆弱,在衰老面前时间又是多仓促。当我们站在远处对自己的近况粗略观察以后,一个头脑老练,一个智力尚浅,双方彼时会有怎样的对答呢?是否会有这样一个念头,年轻的自己如何应对老迈父母的,他们的遭遇也会一五一十的在自己身上得到复刻上演?人生是易碎品,尤其到老的时候,经常容易被人越俎代庖。
我责怪自己的过往,在脾气最没有支点成长的时候,经常借题发挥,肆意放纵,父亲不善言论且在事业上开了个好头,而我没有做出表态有所努力去开辟一条更光鲜亮丽的道路。父亲说在家乡建盖房子是人生一大理想,但是从我个人志趣来说,在故土盖房子就像尽早地为自己择一处坟头,更多的是负面的情绪。我并非不念旧之人,对故乡也非无寄托,只是更不愿意承认他们双鬓发白,为老迈做足了退隐的准备。
我们把思想停留在如何赚大钱,如何跻身社会名流与置办财产上,这些冰冷的数据堆叠在我们面前,经久不衰,而却把我们身后不断退潮的父母抛在后面。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达到令他们骄傲的份上。我更愿意在时间有限的时候,贯注在家庭上的热爱中。父亲总鼓励我说:一无所有的时候,看看你身边不离不弃的糟糠之妻以及嗷嗷待哺的孩子,你会有不得不拼搏的动力。
我们在时间温泉中无知无觉的侵泡着,闭目养神,安之若素,全然没有发觉那些曾经给你这个世上最温暖的人,正在渐渐离开。
写于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