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心灵伴侣吗?就是那种和你匹敌、触动你心灵的人。
――《心灵捕手》
剧情介绍
成长于波士顿南区贫民窟的威尔,是一位绝顶聪明却叛逆不羁的年轻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大楼的清洁工作之外,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追女孩子,或是整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以“一目十行”的方式吞噬着各种人文与科学的知识。
某天,清洁楼道时威尔“随意”解答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兰博教授给学生们所留下的两个数学难题,这个难题是兰博教授和他的助手花了数年时间才解答出来的,旋即引起学校师生们的惊异和兰博教授的注意。威尔在与他人打架滋事,并被宣判送进少年管护所之后,兰博教授费心地将他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自己的数学研讨并接受心理辅导。
兰博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在数学领域的天赋异禀,不再恶作剧、自吹自擂而耗费生命。不过,威尔却毫无在意,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兰博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与他有“爱恨交织心结”的大学好友尚恩出马,开导并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尔。于是,阅历丰富的尚恩与桀骜不驯的威尔之间,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心灵角力。威尔自恃才高,天赋的异能使他可以将在图书馆阅读的书籍一一记在脑中,他曾以此击败过卖弄常识的麻省学生,这些伎俩在同样博学的尚恩面前却不起作用。但威尔并不服气,他用揭开尚恩内心隐痛的方式来激怒对方,两人就这样开始了长期的心理对峙。尚恩年纪不小,但生活和事业都平平无奇,与他的同学兼好友兰博全然是天壤之别。而实际上,当年同窗时尚恩在各方面都强过自己的同学,之所以选择退隐的生活,是因为太太的过世。威尔在人前喜欢装出一副高傲自大的样子,即使面对自己深受的女友,他都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对待,目的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通过真诚交流,尚恩与威尔相互了解,看到彼此灵魂的闪光和不为人知的心理缺陷。在尚恩这位心灵导师的不懈努力下,威尔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他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流露内心的真实情感,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并懂得珍惜异于常人的才华。在此同时,难忘丧妻之痛的尚恩在与威尔彼此心灵角力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威尔莽撞的生命力冲击,亦逐渐开启因丧妻而封闭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
影片最后的镜头,威尔驱车驶在望不到头的公路上,未来的人生之路还漫长,他一定能重新寻找到生命的真义。
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
影片《心灵捕手》的主要情节是描绘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威尔,透过与心理医生尚恩的情感互动,逐渐自我揭露对知识学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心理过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这部以人物主导的影片重心是放在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细腻地开展了一场“心灵角力的战争”。
先是通过破解兰博教授所提出的难题、嘲弄哈佛的“聪明小孩”以及戏耍自以为是的心理专家等叙事铺陈,生动地展露了威尔才华横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见遍尝人生甘苦而拥有丰富情感经验的心理医生尚恩,才使博览群书的威尔逼视自己真实人生体验的贫乏:能如数家珍地评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没有闻过西斯廷教堂的气味;轻慢地提出有关女人的偏好谬论,却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的幸福心情;随意地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文来谈论战争,却从未参加过战役;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为他从未爱别人胜过自己。
尚恩用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向威尔发出邀约,但是,威尔却因童年创伤以防卫的心理来隔绝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除了在与同住南区的好友查克等伙伴相处时,会不时流露出不待言传的兄弟般情谊之外,他都是以防御和攻击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抹杀自己生命中的真实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负与自卑冲突的矛盾世界。电影多次出现威尔孤独落寞地坐在疾行的车厢里,任凭万籁俱寂的夜景与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飞逝;淡淡的乐声陪衬着他一人静默的画面,勾勒出威尔既自负又无助的复杂心情。
在这二人“心灵角力”的过程中,尚恩以自己与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经验,鼓励威尔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便是尝试,甚至直言逼问威尔最基本的生命问题:为何而活?该做何事?并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威尔在面对女友离去、老友好言相劝,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冲击下,心防溃决,与尚恩相拥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放弃兰博教授所推荐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与女友复合。影片在八次咨询的场景中讲完了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两个人共同成长的感人故事。缺乏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因,而爱则是心理治疗的要素。肖恩与其他专家对待威尔的不同之处在于,爱是他唯一的技术(如果这也算是技术的话)。他理解这个天才少年的内心,在童年便被粉碎、分裂,他要帮助他找回属于自己的感受。背离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让自己信任任何人,帮助威尔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却也妨碍了他现在去真正信任、爱一个人,真正去实现自己天才,做真实的自己。这就是心理防御的作用。当尚恩像父亲一样伸出手来的时候,威尔无法相信自己可以获得这样美好的情感,只有用拒绝来对待,避免自己再一次经受遗弃和伤害。真实的自我是在体验自己真实的感受中建构起来的,一个饱受创伤的孩子,只能建立虚假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威尔能够用诗歌吟诵爱情却无法用心来体会爱情的真实原因。肖恩的爱是帮助威尔重建信任的最重要的因素。
无数遍的“这不是你的错!”是影片的高潮,这句话成了真正打开威尔心理防御的突破点,让威尔终于能够面对自己的痛苦,流下伤心的眼泪,说出自己的惨痛遭遇。童年被虐待的孩子,无意识中都会认为所有的错都是自己的,所有的伤害都是自己应得的,自己永远没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转折,威尔才可能真正地欣赏和悦纳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天才用在挑战权威和成功者,证明自己之上。这个过程就是心灵成长的过程。
作为治疗师的肖恩,同样在咨询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威尔的自我破坏,也折射出肖恩的自我破坏。当肖恩失去了心爱的妻子的时候,也陷入到停滞状态,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一遍遍地体验着痛苦和失意。在帮助威尔找回自己的同时,肖恩也找回了自我,在威尔开着伙伴们拼凑起来,但充满了爱心的破车上路去寻找自己心爱女友的同时,肖恩也辞去了社区大学的工作,准备上路去旅行,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这便是心理治疗的真相:在一个咨询中,治疗师同样是获得成长的人,心灵的成长是没有极限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会成长。美国心理治疗家斯科特?派克说:“成功、深入而有意义的心理治疗中,爱是基本要素。”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致命》――惊悚外衣下
的人格分裂症
当一个小孩遭受重大打击,他的心灵会严重受创……造成人格分裂――《致命》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蕴含着人格分裂理论的悬疑推理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胖子杀人凶手”在最后被判死刑前夕,他的精神病主治医生发现了一本胖子小时候的日记,这本日记更加印证了医生对于胖子杀人是由于他有精神分裂造成的学说,于是医生告知法官要紧急提审胖子,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一个下雨的夜里,胖子被从监狱带到法官和检控官律师们的房间,医生强迫胖子拽出身体里那个邪恶的人格,胖子身体里一共有十个分裂的人格,这十个人格中有一个就是那个邪恶的人格。他们中间流传的一首诗: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男人,今天他还是不在那里,我希望他离开了。由于这十个人格互相交替地控制着胖子的身体,而在胖子幼年遭受到妓女母亲虐待形成的这个邪恶人也在其中。
胖子在现实中的四年前,在一个汽车旅馆残忍的杀害了6个人。这首诗就代表着这个邪恶人格的心声,这首诗也是胖子自己小时候写的。医生和胖子在法官面前对话要他拽出身体里那个邪恶的人格,于是另一个世界中的故事也开始了。在一个雨夜里有10个人在一个破旧偏僻的汽车旅馆中不期而遇,他们有着共同点:名字中各有一个单词代表美国的一个州,另外他们的生日都在同一天――胖子的生日。而他们正是胖子内心中的十个人格,其中一个就是那个邪恶灵魂,而这个世界就是胖子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和现实世界稍微有点不同。这10个人各自不同,但是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被谋杀,最后的凶手逐渐露出水面。这时候医生在现实中和其中一个善良勇敢的人格对话,要求这个人格真相要他帮助胖子揪出那个邪恶的人格。随后善良人格和一个邪恶的人格同归于尽,只有一个女性人格逃出了魔掌,但这不是影片最后结尾。可能观众以为邪恶灵魂死了,其实不然,真正邪恶的正是那个让你觉得最不可能的人,而也就是用一种最不可思议也最巧合的手法杀害了第一个受害者。
胖子小时候,他的母亲是个妓女,偷东西,虐待他,所以胖子在小时候做了首诗:当我上楼时(暗喻当我要控制胖子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男人(暗喻我碰到一个不在现实中的人格),今天他还是不在那里(暗喻这个人格他不在现实中,他在胖子的身体里),我希望他离开了(暗喻我要控制胖子,我才是他唯一的人格,我希望他滚蛋),这就是胖子自小培养出的邪恶灵魂人格的心声。这时,影片才告诉人,那个最邪恶的灵魂正是那个貌似无辜的小孩――胖子小时候所形成的人格。
影片中的心理学
这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仔细回味,不难发现汽车旅馆剧情部分写照了一个分裂人格者内心的世界。
在剧情的开端,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内容暗示母亲是妓女,种种迹象表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赋予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开始一大段对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对罪犯童年母亲是妓女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恋。因母亲身为妓女,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妓女,十分厌恶妓女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他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她,用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他决定置母亲于死地,便故意让她遭到横祸;片中警察说自己有时会失去意识,大概就是转换成光头胖子的另一个人格去了;而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我一直都在想你”是恋母情节的体现;“婊子没有第二次机会”,随着罪犯那阴冷的笑容凸显,那种不寒而栗恰如其分让观众再度回味那个杀人场地,与其说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进行自我摧毁,不如说他真正想处理掉的正是妓女母亲这一角色!许多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
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我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光头胖子的最终人格。所有的凶杀案都在光头胖子脑中进行,而凶杀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多余的人格。医生是希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坏的去除掉,没想到最后剩下的人格却是真正邪恶的人格,把试图治疗他的心理医生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