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与水结缘,划龙船,下河捕鱼,种水稻湘莲,兴修水利,都是一把好手。他常常自豪地说:“我这个大老粗,一生修了两条河--金河和银河;还跟‘皇帝’平起平坐,一起喝过茶呢!”原来,他曾参加过修建韶山灌区(又称韶山银河),作为沙山民工团团长的父亲,因带领民工改山改水成为榜样,应邀坐在时任韶山灌区总指挥的华国锋(后任党主席、国家主席等职)身边介绍典型经验。一杯清茶,却让父亲风光了一辈子。
1974年7月,父亲出任家乡一条人工运河--列雁金河(简称金河)的出口闸修建副总指挥兼材料仓库保管员,这是韶山灌区高标准配套工程之一,工程以直闻名,俨如长龙。那年,我就在金河边的荆州中学上学,村上分配我家几百个义务土方必须完成,有两个寒暑假,参与了金河的挖掘。
如今,我回老家看望儿时伙伴,开车奔驰在笔直的金河上,两岸树木葱郁,风光如画,心里美滋滋的。
经年如水的约定
佛说,五百年的修炼,才换来今生的擦肩。生命的流年,我三上张家界,不为游山,不为玩水,只为想要见的景中人。我是有幸的,凭一回邂逅,凭一个机遇,就可找到经年如水的约定,正是这些,构成可爱的人生风景。
1988年10月,湖南省青年医学工作者学术会在张家界武陵源召开,我的一篇有关医院青年政治思想论文被大会采用,并应邀参会。会上,邂逅了大众卫生报编辑晓图先生,未曾谋面前,爱看他编辑的科普版面和撰写针砭时弊的言论。名字烂熟如心,他的出现,如同追星族朝思暮想遇见偶像刘德华一样,惊喜万分。这次不期相遇,埋下深深的伏笔,成就了我俩20多年亦师亦友的情谊,如今成为报社携手并肩的好伙伴。
是晓图先生的新闻理想,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他鼓励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写科普稿件,在他的点化下,有了我人生第一篇科普连载《生命之河》。因果轮回,时隔5年后,共同的新闻因缘,让我们走到一起。1992年8月,大众卫生报扩版,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我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报社。晓图先生任新闻部主任,自此,在他的门下,为人民健康奔走呼号,我的成名作《安得广厦千万间》,也是他精心编辑,发在扩版后的卫生报头版头条。
1996年4月27日,全国卫生报刊总编辑云集长沙,商讨新形势下专业报的发展态势。机缘让我和报社国秋君陪同《健康报》等几位老总游览张家界,全程为老总们服好务,当好业余导游。3天行程,我有幸与办报高人“零距离”接触和交流,这些高人如同高僧,在他们参禅悟道的经历中,我冥冥顿悟,拓宽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家庭医生报》总编辑刘五云目光如炬:“专业报发展应走市场化之路,才能赢得读者”,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仍烛照行业报远行的迢途,也萌生了我市场经济意识。
大众卫生报创刊32年,深深植根于医药卫生的土壤,根深叶茂,这份千丝万缕的情缘,是一茬又一茬的读者、作者和编者传承,血脉相连,任凭风尘起落,一往而情深。感恩于此,今年6月2日,大众卫生报邀请全省14个市州卫生局办公室负责人聚首张家界观光。尽管本省境内的张家界,所邀的诸君大多赏玩过,有的甚至去过多次。但他们仍不远路遥,如期而至。不为游山,不为玩水,只为一份报缘,只为共有一段流年,只为旅途与你相见。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三生石,只不过是迷失自己的旧精魂。无法明白,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张家界的山,张家界的水,不能一次走完,就这么惦记着,牵挂着,以后还会想着,再去看看……
三上张家界,让我不知不觉走进因缘。正如作家白落梅说:“我走进禅林古刹,与佛祖邂逅,才知道我的前世,一定是佛前的一盏油灯。前世的我,在殿堂潜心修炼,不为成佛,不为修仙,只为今生可以幻化为人。也学山林里的千年白狐,和某位书生或者凡夫结一段尘缘。”
巧的是当晚,我们观看以高山峡谷为表演舞台的山水实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演出,山中修炼千年的白狐仙神往单纯快乐的人间生活,她爱上了凡间贫穷快乐的樵夫刘海,两人在张家界天门山不期而遇,一段感天动地的人狐之恋就此开始。
“鸳鸯枕,合欢被,被子盖哥哥盖妹。青罗帐,红木床,席子垫妻妻垫郎。哥难捱,自己关门自己开,自己铺床自己睡,半边席子长青苔。”原来,白狐仙向往的人间爱情是如此淳朴、率真!经受转世轮回的痛与爱,只为终有一天,可以达到凤凰涅盘的境界!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人生好多惊喜,都在不经意间。2013年5月7日,微博上,我突然接到好多网友祝贺,说我荣登湖南媒体人影响力前10名,排行第九名,真还有点喜出望外!受宠若惊。名次的排列应验了一句古话,苍天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网络信息时代,人人都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据拥有5278969听众的“媒体微博小管家”称:这次腾讯微博湖南媒体人影响力排行榜,是根据一定周期内微博新增听众数、发布微博数量、互动情况等30多项指标,经过加权计算而成,完全系统自动计算,不受人工干预。
2011年4月8日,我奉命参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红色追寻》走进党史纪念地采访,应邀采访的腾讯刘倩文记者,建议我们在全国最大的门户网站--腾讯网发表微博文章,参加《红色追寻》跟帖讨论,以聚人气。可是,没有几个人晓得弄微博,倩文极有耐心一个一个地教会了我们,还告诉我们手机绑定上网发微博。新手上路,大家兴致高昂,一边采访一边发信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最快捷的速度发到了网上。不久,就有网友反馈信息,众人觉得开心,又好玩。
记得我开通微博写的第一句话:“我要谢谢腾讯!我之所以选择在腾讯开通微博,是因为:多年来腾讯QQ空间给了我一个张扬自我的平台,让我结识不少文朋诗友,让我的生活盈满诗情画意!”从那以后,我对微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才晓得,微博是以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用微博客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这种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的信息,给人们一个表达的思想和想法的空间,与读者实现了即时分享。它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只言片语反映自己的心情就行,它的开放性和草根性,让人耳目一新。
现摘录几条网上传得火的几个微博--
“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如水不加搅动,本性透明清澈。禅坐的,就像一罐泥水,人们越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愈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本性也就会呈现出来。”
“淡泊的人生,如一株幽兰,静静地生长,默默地开放。无论你看与不看,花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功名富贵放不下,人生就在功名富贵里虚耗;悲欢离合放不下,人生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金钱名位放不下,人生就在金钱名位里打滚;得失荣辱放不下,人生就在得失荣辱里煎熬。”
依我看,微博就是一篇文章的导语。每个人留心身边有趣的人和事,有所思,有所感,就可以通过微博发到网上,这也是锻炼写作能力的一种特殊方式。算来,正式开通微博,至今2年多,已广播1500条,收听986人,拥有微博粉丝11万多,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刷新。
今日,我更要感谢腾讯微博,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微妙感悟,能在第一时间迅速上传,让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未曾谋面的网友分享我的观感和快乐。我想,网友的热捧和期待,于我说来,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鞭策,激励我为读者、为网友奉献更多的心灵清音。虽人微言轻,但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家珍藏的“国宝”
近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你走进博物馆大门,历史传奇和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无数珍宝,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主题陈列《复兴之路》有一件见证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文物--高考准考证,吸引众多观众,我在展品前驻足良久,思绪万千。其实,我家也珍藏这样一件“国宝”。
1977年7月,我正在湘潭县荆州中学上高中二年级。学校传达恢复高考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学校炸开了锅,学生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这意味着所有的农家子弟,无需凭什么关系,看家庭成分;只要自己发奋读书,凭真才实学考试,就可以像鲤鱼跳出农门,跳出命运的樊篱。从那开始,学生读书的激情像火山一样炽热喷发。
那一年,我16岁,并不具备报考的条件。学校领导高屋建瓴,决定推荐3个高中班的6名成绩拔尖的学生参加高考。我在高三班,成绩排第一,自然名列其中。学校推荐我们参加高考,目的很明确,一是检验平时的教育质量,二是让学生感受高考氛围,培养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当时招生的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5周岁。还特别允许老三届(即1966至1968年初、高中毕业生)报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人生的出彩。
我记得,村上就有好几位大哥大姐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在家挑灯夜战,积极备考,那时还找不到像样的复习资料,东借西找初中、高中课本复习,如饥似渴。
这是一次汇集年代最长,考生年龄差距最大,复习时间最短的高考;也是10年积压,造就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惨烈的一届高考,录取比例3%左右。然而,它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我国的教育迎来了春天:面向所有学子的教育公平,使得个人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有志青年才俊,由此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1977年冬天,我怀揣难得的准考证[编号6-NO:0003514,姓名:汤德江(高考后改名)湖南省招生委会颁发]和斑斓的梦想,意气风发地走进考场,接受命运的挑战。不久,高考成绩张榜公布,我以26分之差,名落孙山,我并不气馁,庆幸参加了这场载入史册的高考,见证了万人同挤“高考独木桥”的历史时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一律停止招生,明文规定废除高考制度。一代人求学的阶梯,到高中甚至初中,就中断了。即使后来大学试点招生,也是工农兵学员,家庭苦大仇深,阶级成分好,通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认可,就可上大学,个人学识和能力并不看重。而且,名额非常有限,对于大多热血青年来说,上大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果断地作出了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让亿万莘莘学子,通过严格的高考,改变了人生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张珍藏34年的小小纸片,竟承载了一段特殊的使命,找准了历史定位,亦如国宝一样弥足珍贵。
父亲的笔记本和文件箱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日前向社会广征实物和文献史料,弟弟闻讯把珍藏的一个因陋就简的“文件柜”和一本父亲工作笔记给我“鉴定”,看看有没有文物价值,我一见欢喜,如获至宝。弟说,要当作传家宝传下去。
轻拂笔记本上的尘埃,小心翼翼翻开发黄的笔记,首入眼帘的是父亲抄录的《韶山灌区革命歌曲》和诗歌《韶山灌区好》,熟悉的字迹如见父亲慈祥的模样。
这本50开14.8X0.3cm大小的硬质封面笔记本,是父亲时任韶山灌区工程荆洲民工连连长使用过的工作笔记,时隔48年,在瞬息万变的世事中,却有幸保存下来,并能准确地找到其历史定位,感激弟弟穿越时空的眼光和悉心收藏。
笔记时间从1966年4月30日起,至1967年6月16日止,内容丰富而笼杂,政治色彩浓郁:有灌区的工地纪录和费用;有学毛主席着作的心得体会;有林彪讲话、会议精神和文件摘抄;有工地民歌、诗词和歌曲的摘录等等。我无法想像当年修建韶山灌区热火朝天的工地景象。但从父亲的笔记中,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民工火红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
那年月,修韶山灌区,机械化施工几乎很少,基本是肩挑背扛,又正逢“文化大革命”,民工白天担土方,晚上还要斗私批修,开会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等“老三篇”。尽管如此,民工们的热情依然高涨,有记录韶山灌区的民歌为证:
连队插上语录牌,站在家门想世界;修渠种田为革命,雄心壮志树起来。
工地插上语录牌,红日东升云雾开;民工思想革命化,万水千山听安排。
宿舍插上语录牌,大家共同学起来;一心一意闹革命,主席思想挂心怀。
食堂挂上语录牌,炊事人员干劲来;煮饭烧水为革命,人人乐得笑颜开。
……
纪录见证,作为民工连的领头人,父亲落实“抓革命、促生产”精神,率领民工团南征韶山灌区颜家坳顽石地段,面对“难工险段”,“立下了顽石坚硬,硬不过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的雄心壮志,难工不过是纸老虎!”民工们不畏艰苦,日夜奋战,一个多月,拿下顽石地段,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