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以药补医”时间表摆在首位
众所周知,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并非一蹴而就。肖书记说,“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问题,包括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置管理体制;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等方面。其中,消除以药补医的时间表摆在首位。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机构依赖以药补医维持运行发展,目前药品收入仍然是补偿的重要渠道。以药补医机制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了药品滥用,扭曲了医务人员行为,腐蚀了我们的队伍,必须彻底根除。肖书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作为整个医疗链条中最核心的医务人员,在现有的分配体制下,他们认为自己实际上也处于一种非常弱势的位置。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在从业前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从业中需要承担着极高的风险、付出了辛勤的工作,但是,却并没有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得到应有的回报。医务人员也希望通过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分配机制,使自己的劳动能够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回报;患者同样希望自己所支付的医疗成本,能够获得专业的服务。
肖书记指出:“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路径,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他强调说:“取消以药补医不能单兵作战,要把支付制度改革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抓手,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既管新农合,又管服务提供的优势,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
医务人员是医改主力军
“看病就医和医疗改革仍然是2012年民生领域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更加珍惜面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医改主力军作用。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要风向标,探索改革的路径,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我们将在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上下工夫。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医院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寻求公立医院改革的拓展、深化和突破。”肖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广大医务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尽力为群众防好疾、看好病、服好务,并使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
肖书记表示,“十二五”期间,要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
医改是维护湖南几千万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肖策群高屋建瓴地指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深化医改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卫生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关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新突破,为不断提升湖南人民的健康指数作出新贡献!
人生寄语>>>
人民培养了我,我没理由不为人民服务!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要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着名肝胆外科专家、湖南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 吴金术 教授
吴金术/诠释仁心仁术的人
一位7旬的老人,本可以安享幸福的晚年,而他仍然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他为肝胆外科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亲手为近两万名肝胆疾病患者手术解除病痛,建立了完整的胆石病诊治体系,将肝胆管结石的再手术率从72%降到17%。这位从医50多年的白衣战士在肝胆医学的突出贡献获得了业界的公认。同时,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资格。这位老人就是湖南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省肝胆医院院长、着名肝胆外科专家吴金术教授。
一把刀
1962年,他从湖南医学院毕业分到湘西自治州卫校教解剖学和外科学,又在州医院管着18?张病床,山区缺医少药让他决心做个好医生。他不畏艰苦,把地下室改造成实验室,将报废物品“改造”成手术器械,“按图索骥”学习不会做的手术,深夜潜入太平间解剖尸体。凭着这种拼劲,迅速成长为湘西“一把刀”。
1980年,他随国家援外医疗队远赴非洲塞拉利昂,从国家元首到普通人、农奴,两年时间他做了2000多台手术;在50载漫漫从医路上,吴金术教授始终不能忘怀自己在湘西和非洲艰难的工作生活经历,让他深切地体味到患者的疾苦。尔后,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生动地诠释了医学“仁心仁术”的内涵。
我国是肝胆结石病高发国家,80年代初期,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达72%,而对肝内结石的治疗一直停留在肝外治疗,即从胆总管往肝内掏石,术后结石残留率高达60%-80%,许多患者不得不接受多次手术,最终难逃死亡的厄运。1983年,吴金术调至湖南省人民医院,他开始关注这个棘手的医学难题。
“打扫屋子还必须深入到屋子里头”,吴金术提出了要深入到肝内治疗的观点。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入肝的途径。他查阅了30多万字的国外文献,翻译了3万字英文资料,先后到沪、川、宁、鄂等地向知名专家求教,休息日到乡下学“杀猪”,终于找到入肝8条途径,总结了1至3级肝管切开技术。1983年6月,他采用右肋缘下切口成功地为一名3次胆道手术失败患者叶某施行了全国首例“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勇闯前人视为禁区的肝内胆管解剖,顺利闯过了血管密布的肝门难关。这种手术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在肝外取石的手术方式。
只唯实
他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作为学习准则。从外文资料上看到微创外科是世界外科发展趋势,他大胆引进德国爱克曼电视腹腔镜,自己用黄豆做试验品,练就熟练操作腹腔镜的能耐。为积累资料搞好教学,他又苦学摄像摄影技术,30多年照了4万多张手术照片,制作了400多部手术录像带。
随着技术的推广,各级医院纷纷开展各种胆道手术,手术中对病人的医源性胆道损伤随之而来。名声在外,此类损伤的病人又被送到吴金术这里来了。如今,他已协助全国数百家医院诊治医源性胆道损伤300余例,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技术上,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吴教授是个较真的人,他要求自己每天写3000字的记事笔记。在他看来,每一次手术,都是患者无私提供给自己的一次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需要好好珍藏。但凡有重要创新的手术,他都会将手术过程拍下来,为的是方便自己总结和教学。而今1100万字的8部专着,期间穿插的4万多张照片,附赠的50余部手术录像,以及他在国内外权威医学刊物发表的230篇论文正是得力于40多年的坚持。正是在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他逐渐摸索出了入肝的“8条途径”,总结出了1-3级胆管切开的“12字技术”,主张按照先缝、扎、牵,再切开的程序,缝扎到哪里切到哪里,如同“围堰”样缝扎合并静脉曲张的“夹心饼干”样胆管壁曲张的血管。他解决了如何显露及切开肝内胆管等问题,在直视下取尽肝内结石,再手术率仅17%,开创了肝胆管结石治疗的新时代。
奇迹多
吴金术常说,为病人解除病痛是他最大的快乐。从医近50年做了3万多台手术,最多时一天做9台。去年,他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心脏一度停搏,却仍惦记着病人,休息一天又站上了手术台。为尽可能减轻对病人的损伤,他把每台手术都当成艺术过程,要求失血量尽可能少,胆囊切除失血不超过200CC,业内评价其“刀法如游丝”。他也从不畏惧风险。患肝胆结石10年的谢某并发胆汁性肝硬化、高位梗阻性胆管炎,手术难度极大。他无暇多虑,成功为其摘除6952颗结石,最大的重达165克。他为因车祸导致肝破裂的王某连夜实施紧急手术,采用独创的窑洞式引流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病人回浏阳康复,年近七旬的他两次翻山越岭亲往回访,指导康复训练。
2010年5月23日,他冒着倾盆大雨,行程6个小时,到沅陵山区为因外伤造成胰头、十二指肠碎裂,肠系膜血管断裂,肝破裂、肋骨断裂,弥漫性腹膜炎的农民工李本省在手电筒照明下成功实施手术,挽救伤者生命。2010年11月26日深夜,他又奔赴湘中某医院抢救成功一位因肝叶切除失血达12000mL、失血性休克、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生命垂危的43岁女性患者。像这样将病人的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奇迹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
50多年来,他一以贯之地忘我工作,诊治肝、胆道、胰脾外科病例51,600例,实施各种胆道外科手术19,232台次。先后应邀到500余家单位会诊、手术及讲学。其中,实施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手术已达1500例,为世界之最。重症胰腺炎抢救成功率94.6%、连续近4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无死亡病例,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金子心
他致力于培养人才,对全科的依法行医和医德医风教育持之以恒,也给年轻人创造大量锻炼机会,还用获得的奖金设立了“吴金术科技奖励基金”。他不辞劳苦外出讲学、义诊,先后到500多家基层医院会诊。尽管工作繁重,仍坚持每天写作3000字,着有1300多万字的11本专着,希望“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 这位7旬的长者,学术成果斐然,先后获得“多囊胆道气囊导管”、“泵式腹腔引流管”、“牛角式胆道灌洗器”等8项国家发明专利;“胆道气囊导管在肝肠内引流术后应用”、“肝胆管结石的综合处理体系”、“吴金术肝胆胰外科”等7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在采访吴金术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时刻被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热情与执着所感动,吴老仍感叹着“最缺时间”,要用自己的“仁术”为患者继续奋战在无影灯下。对于身边的各项荣誉,这位老人看得很轻,当谈到梦想,却信心满怀:“我想,在有生之年,要在湖南建一所世界一流的、600张床位的肝胆医院,服务更多的肝胆疾病患者。”
人生寄语>>>
如果世界是一棵大树,你穷其一生,也只能认识其中一小片树叶。你的生命就是一朵花,虽然它是短暂的,但它的美丽和芬芳却是无限的,所以你就要努力地绽放,把无限的美丽和芬芳留给人类和这个世界。
着名生殖医学与医学遗传学家 卢光琇 教授
卢光琇/替父圆梦的女杰
卢光琇--这个俊秀的名字,在不孕不育的患者心中,她是“送子观音”的代名词。30余年来,她创立或诞生国内多个第一: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第一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第一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第一例经超快速冷冻后的冻胚移植试管婴儿;国际上第一个人类核移植囊胚;国内首例经孕前诊断排除“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正常婴儿……
2012年2月8日,在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卢光琇教授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成为该奖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第一位医学界的获奖者。她所领衔的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成为国际上接受试管婴儿治疗周期数最多、妊娠率最高的生殖中心。目前,医院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病友20万余人次,试管婴儿年周期数达到2万个,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稳定在60%左右。三十一年来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出生婴儿近40000余例。是她这双巧手,让成千上万不能孕育后代、濒临绝望的家庭收获生命的喜悦!?
替父圆梦 成功孕育“试管婴儿”
卢光琇的父亲是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创始人之一--卢惠霖,一直怀抱着优生强国的梦想。卢光琇1964年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1978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卢光琇从广东梅县调回母校任教。
1978年10月,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了。年近80的卢老很想在中国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希望女儿帮他一起实现梦想。经过多日的思考,卢光琇决定从零开始,进军生殖遗传学领域,表示:“要为父亲争口气!”
她做第一例试管婴儿研究时,为了观察胚胎的体外发育,她在实验室里整整呆了3天3夜,胃痛得倒在地上了,坚持不肯离开,被同事和学生抬到了手术床上休息。但到了观察时间,她又按着肚子起来工作。8年“怀胎”,一朝“分娩”。1988年6月,湖南省首例(全国第二例)试管女婴章皿星和我国首例供胚胎移植试管男婴罗优群相继诞生。
“当时我父亲想做试管婴儿,并不是单纯考虑治疗不孕症。没想到现在能解决这么多不孕症的问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卢光琇说,按照父亲的设想,试管婴儿技术的下一步是要将这项生殖工程技术和遗传工程结合起来,防止出生有遗传缺陷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