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尝试
1995年,上海有些重点高中在活动课程模块中创造性地在部分学生中开展“小课题研究”;
1998年,七宝中学“开放性主题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在高一年级推出;
上海的经验在99年“全国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引起重视和反响。
国家实验
在2000年教育部颁行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全国在10多个省市进入实验。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
全面推行
在“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其列入“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中。课程方案从小学到高三将有彻底的改变,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将列为所有中小学生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特征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而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中选取研究的课题,以准(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应用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根本核心是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被动到主动。其基本特点有:
(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探询组织学习活动。问题是学习的载体,提出正确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出发点。问题一定是有价值的真问题,是值得回答的,而且问题的实践指向非常的明显。主要是发现问题、认识分析问题,试图解决问题,因此是一场综合性学习和创新探索过程,获得一种亲历。学生生活的世界就是问题的世界。通过问题,接触社会,理解自然,关怀人类,感受文化,获取经验。
(2)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学习。它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相对封闭的状态。学生处于开放、互动、多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更加灵活、思维更加开放。各种规范性不在成为学生创新的束缚因素。
(3)研究性学习是主要由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负责完成的课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的积极的承担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为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完成者。实际从教育思想观念中突出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为本的观念。研究性学习最大程度地改变过去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学习情景。
(4)研究性学习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它并不刻意追求一种结果,比如一向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而是倡导多元(目标多元与综合性),重视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研究性学习重学习而不重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要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使教师始终处于应激状态,因为他面临的是不确定性的现实:不知道学生会遇到、提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必须有更大的投入。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持不同的态度。教师的知识体系面临活性实践的挑战。显然,会促进教师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作为新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一开始就面对很多问题。
(1)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学校要从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目标发生转变;学生要习惯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要重新进行教育教学制度的设计。
(2)教学资源开发的困难。我们的社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多少可能,社会是不健康的,学生在社会中成长对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有无良好的支持作用。
(3)有效管理上的困难。
(4)评价上的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怎么处理;个人和小组关系。
(5)研究性学习与升学的关系(教育要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做准备。对于普通中学来说主要为升学做准备。)在一些地方,不仅教师反对,而且学生及家长都抵制。研究性学习需要整体教育教学制度的变革作为保证。
(6)在实践中有把研究性教学孤立起来的趋向,似乎与学科教学没有瓜葛。成为一种僵化的程序性活动:选题——开题——研究——结题。
(7)教师态度的转变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研究性教学。可能比研究性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倡导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各位更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推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初探
简单地说,研究性教学就是指学校教学具有研究性,是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探索性、创新性过程。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尊重并有效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变被动的教学为主动自主地学习。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概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我们赋予研究性教学以多重内涵:一是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是创新性的。传统的教学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而研究性教学关注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二是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传统的教学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和教师的逻辑组织起来的,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认知逻辑组织,具有适切性、针对性。三是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传统的教学认为学生只能接受现成的知识,自然就排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研究性教学主张学生参与研究,要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四是在研究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单向的知识传递环境中的师生关系显然会有高低、尊卑、贵贱界限,研究性教学成为广泛的师生交流和情感、思想沟通的契机,是对“师生之墙”的跨越。
研究性教学应当体现出如下特征:
(1)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趋向是把学习与研究相统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在研究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知、情、意的深沉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动员、自我发展的主体。
(2)环境的开放性。首先,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课堂,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对象和重点,教师的备课、讲授不限于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内容和结构。其次,教学时空突破规范的课堂区域的闭锁,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网络虚拟系统,实现学习与研究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
(3)师生关系的开放性。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的发展环境,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彼此之间能够有尊严地面对对方和自己。思维方式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教学法,而是丰富多样的。
(4)形态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不追求传递多少知识,讲授多少章节,而是追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深度;教学情景不是按照计划中设想的固定格式,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的角色都在转换中;教学主题的出现和形成也不是事先拟定,学生教师始终处于主体状态;教学结果达成往往也是非预测、非预期的,而是多向度的,教学在动态中延伸,往往是综合性的身心全面推进过程。
6.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是否得当,任用、培养的方式、方法应该在哪方面改进,应如何改进,有许多方法和途径去解决。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也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但这不是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主要作用和目的。
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含义
学校教师的绩效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及其结果。教师绩效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好坏。教师绩效评价是将教师工作业绩与绩效标准相对照,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师个人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发展情况,也就是说对教师工作业绩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校和教师的过程。
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特点
(1)学校教师评价需要多个过程。
首先,组织介入;其次,观察、判断、反馈;再次,检查、监督;最后,反省、改进、提高。
(2)学校教师评价能帮助提高教师个人绩效水平。
学校教师评价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动在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3)学校教师评价需要学校全体成员都参加。
学校教师评价既是组织行为,也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它要求学校的全体成员都参加。
(4)学校教师评价应该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学校教师评价是一种管理行为,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它是一个“计划——实施——评估——改进”的不断循环过程。
(5)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须依据科学标准来进行观察和判断。
学校教师工作非常特殊,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比较困难,许多学校未能对教师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对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再是学校教师工作很难进行科学地量化。
7.教师绩效评价的作用
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作用
梅特卡夫认为,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使得学校多方受益。不仅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组织受益,而且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受益,既有益于学生、教师,又有益于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学校领导,最终有益于他们所属的那个学校。它将重新激发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改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开诚布公,发现问题,取得共识。具体来讲,学校教师绩效评价对教师和学校两方面的作用如下。
(1)对教师个人的作用。
学校绩效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绩效评价可使教师达到下列要求:
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职责和要求;
②自己的工作成就、业绩能获得学校的认可和赞赏;
③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取得学校的理解和帮助;
④自己容易找出工作的不足,自觉地找出自我发展要求,并了解学校在有关问题上可能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⑤在教师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在心理上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总之,教师通过绩效评价能够更有信心,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2)对学校的作用。
①教师工作评价能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改进学校工作。学见的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能够了解教师完成工作的情况,包括成绩。差距和困难;沟通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改善了上下级关系;表达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和期望;了解教师对管理者、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未来工作目标;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鼓励教师参与决策;使学校管理者进一步意识到,学校的氛围和政策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表现、成绩和效率。通过了解教师的需求,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进修计划和人员分配方案。
②教师工作评价为学校教师资源计划的重新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绩效评价能发现学校教师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和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这样就能使学校及时调整教师资源政策和措施,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教师资源保障。
③绩效评价为教师薪酬设计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教师现有的薪酬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适度的激励功能,是否与教师的工作绩效真正地挂了钩,等等,通过绩效评价可以了解到这些情况,同时可获得教师们的建议,为教师薪酬制度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
④绩效评价是学校进行人事决策的依据。绩效评价为教师的岗位聘任、升迁和转岗提供了客观的依据,管理者可以对教师资源进一步优化,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用。
⑤绩效评价提供学校教师的发展和培训方向。绩效评价可以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和技能的不足,由此教师明确自己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学校管理者也可以了解其培训需求。学校教师绩效评价为教师的专业提供发展方向,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
8.教师绩效评价的原则
学校在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时,一般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公开原则
(1)公开原则如下所述:
①公开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学校在绩效评价之初就要把这些信息公开,让每一位评价对象知晓;
②公开评价的过程,在绩效评价的每一环节上都应让教师参与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③公开评价结果,在绩效评价结束之后,把评价的结果通报给每一位被评者,使其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业绩信息。
(2)公开原则的好处在于:
①消除了被评价者对绩效评价工作的疑虑,提高了绩效评价可信度;
②有利于被评价者看清问题和差距,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激发其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素质;
③增强教师的公平感,提高教师的认同度。
客观、公正原则
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多采用可以量化的客观尺度,尽量减少个人
(1)相对公平,以同样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每个被评价对象,这样就较为真实地反映其工作情况;
(2)减少矛盾,维护学校内部团结。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教师,会使人人心服口服,从而认真改进工作,而不是相互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