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崇拜其实就是官崇拜,学而优则仕,考取了功名,当上了官就会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不说,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官位是与权势、地位、财富、美女联在一起的,当官就有了一切,《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考取功名前是个人人看不起的落魄穷酸秀才,中了举人后,一下成了“天上的文曲星”,乡绅赶来套近乎,许多人都来奉承他:有送宅院的,有送田产的,有送店铺的、送银子的,还有投靠为仆的。难怪许多人连做梦都想当官!想得发狂!
南宋道士假称文昌帝君的“天启”,作了《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书。此书在过去十分流行,影响很大,与《太上感应篇》和托名关羽所撰佚帝觉世真经》,为三大劝善书。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文昌祠中,在主神文昌帝君的两侧,常塑两位童子像。这两位侍童,即俗称“天聋”、“地哑”是也。在许多文昌帝君的画像中,也常出现这两位童子。人们为何要在文昌君身旁安排这样二位一聋一哑的贴身亲信呢?这其中也自有原因。《历代神仙通鉴》卷卜一称:(梓潼真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骠,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
原来这是在掌管文人仕途命运的神明身旁,特意安排了两个聋哑人,为的是防止向凡人泄露秘密。这其实反映了士子们对考官们的极端不信任和对科举场黑幕的愤懑不满。从随唐建立科举制度以后,考场黑幕史不绝书。只清朝一代就有顺治丁酉科、康熙辛卯科、咸丰戊午科三大科场案,牵涉到上百官员,他们弄虚作假,大受贿赂,肆无忌惮地营私舞弊,引起公愤,闹得朝野沸拂扬扬,最后皇上不得不亲自出马处理,主考官、同考官,及其他犯事官员,砍头的砍头,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咸丰戊午科场案,正主考大学士柏?萑是位一品大员,最后也没能保住脑袋。
这些是典型的中央大案,至于地方上的科场黑幕,那就不可胜数了。文昌君身旁的天聋地哑还有另外一种寓意,据清代作家褚人获说:文昌帝君从者,曰天聋、地哑。盖帝君不被人之聪明尽用,故假聋哑以寓意。夫天地岂可以聋哑哉!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钟伯敬云:“上句大作用,下二句大受用。”这其中透露出中国文人的可悲,褚人获一身学问,但终生布衣,他是清醒的,明白的。在专制时代,人不能太聪明,太聪明、太明白、太直露,就不会被社会所容。一个文人考取了功名,当了官,就得有装聋作哑装瞎的功夫,对一些事装看不见,装听不见,装不知道,才能保住功名利禄。郑板桥的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是有良心官员的一种无奈和愤慨。
文曲星也指重要的文职官员及文才盖世之人。《水浒全传》引首称:玉皇大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凡辅佑宋仁宗,“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
清代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写了一段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五十多岁时中了个秀才,又想去参加乡试,去向丈人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他认为“这些中老爷的(指中了举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而范进不知好歹,“想天鹅屁吃”!不想范进后来还真中了举人,他见了中举的报贴,极度惊喜,一下乐疯了。邻居请胡屠户打范进嘴巴,让他清醒过来。胡屠户十分为难,道:“他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打了天上的星宿就会罚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后被乡邻们撺掇不过,硬着头皮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打后只觉得那只手疼将起来,手掌再也弯不过来,心中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这段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胡屠户之流的市侩嘴脸,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包括最下层百姓)把有功名的文人看做是文曲星下凡的观念。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日,明清时当地官员要去文昌祠祭拜,士子们纷纷焚香祷告,笙歌彻夜,三日而后罢,谓之“文昌会”。
财神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即迎财神。人们吃罢铰子(又称“扁食”,有些地方还称作“财神爷给的元宝”),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送财神”的,其实是叫买印制粗糙财神爷像的小贩。这种活计是一些贫寒子弟,特别是穷孩子的临时生意。他们低价趸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买;“送财神爷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客气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
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之夜,有时可接十余张。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我国一些地区(主要是农村)已经恢复。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以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壁上贴上一张财神像。这种财神像很粗糙,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财神像,两旁另有“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祥话。这些乞丐捡起老祖宗的传统,重操旧业,利用人们普遍的求吉生财心理,借财神爷的光发了点小财,也是生财有道,聪明得很。
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即把除夕接来的财神像纸马,集体祭祀一番,然后焚化。祭品多用活鲤鱼和羊肉,取“鱼”、“羊”之合,乃为“鲜”意,以表示新财神降临,今年发新财。午饭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特别是这一天北京广安门外财神庙开庙,届时人山人海,趋者蚁集,香火綦盛。庙中有许多纸制元宝,买几个元宝带回,说是向财神爷“借”到了元宝,今年准会大发利市,庙旁的一些元宝摊子,有的只做一天生意,即可维持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因为“借”宝者不惜重价,利市三倍。更有用金纸做成驮聚宝盆的金马驹者,价格奇昂;但决不愁卖不出去,迷信“金马驮聚四方财”者,大有人在,舍得用重金“借”走。
这一天,城里妓院中所有妓女和老鸨也成群搭伙前往。财神的神座下,有一堆堆银光闪闪的纸质银锭,俗谓“苟能背人窃得一枚或数枚者归,必财源大辟,陶朱殷富,不难立致。”所以这些妓女,总得想方设法,偷出几锭,带回青楼,藏在自己的小钱柜中,以望财源滚滚。财神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翻翻财神纸马,品种颇多,大致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
民间年画中,有一类文财神题材。画中财神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区别是: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有一种面目严肃,脸庞清癯的神像,据说这就是比干。
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纣王不但听不进去,而且愈来愈讨厌这位叔父,再加上妲己在一旁使坏,有一次比干强谏,谏得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个窍!”说完叫人当场把比干剖开了膛,挖出心来,看看是真还是假。这件事载于《史记·殷本记》。比干是我国上古时期最早也最有名的大忠臣,后代世俗将其奉为财神,当是因他心地纯正,率直无私。民间将一些历史人物奉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明,有时并不一定与声生平、身份有必然关系,如有的地方把岳飞奉为土地神,把颜真卿奉为判官,甚至把岳飞当作瘟神,就有点不伦不类。
比干成为财神,并非本人是个头号财主。民间流传着这种说法;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官,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曾化装成老翁)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买卖者,都没有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当作财神,当然是人人敬服的了。
另一位文财神,倒是个曾经从商,发了大财的大富商。他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范蠡本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范蠡足智多谋,勾践最倒霉时,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就了霸业。勾践大赏功臣,单单少了个范蠡,原来他埋名隐姓,逃到别国去了。临走他还给好友、另一个谋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
可惜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
远比文种高明的范蠡,逃出是非之地,传说他浮海到了齐国。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因他是在功名利禄场中“翻过筋斗过来的”,所以他三次发财,三次都把所得钱财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把“金钱”二字看得很淡薄。最后他积了一笔大财,在陶邑定居下来,自号“陶朱公”。还有一种说法,他为改换名姓,想到自己是逃出来的,故改姓“陶(逃)”;自己曾任高官,常穿红袍,故名“朱”;位在公爵,故叫做“陶朱公”了。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位难得的偶像,故其成为文财神,也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
赵公明为道教的神明,乃一虚构人物。道教称其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觉昏梵气所化生。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自秦时避世山中,虔诚修道,汉代张道陵张天师人鹤鸣山精修时,收之为徒。并使其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分丹使赵公明食之,遂能变化无穷,形似天师。张天师命其守玄坛,所谓玄坛,即道教之斋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又称其为赵玄坛。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卷五中,散骑侍郎王佑故事里就有“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的情节,但此时他是作为冥神出现的。在梁代陶弘景的《真诰·协昌期》中,亦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的说法,也是一证。
由于传说隋文帝时,赵公明等五位瘟神至人间降瘟,赵公明又成为瘟神之一。至明代,又把赵公明说成八部鬼帅之一,“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作恶多端。其中赵公明专门向人间传播“下痢”即痢疾。此八个鬼王“虚毒晡祸,暴杀万民,枉夭无数”。于是太上老君派张天师布龙虎神兵,前往翦灭。经过数番斗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八部鬼帅终于降服。
在《封神演义》里,赵公明又成了蛾嵋山的道仙,他武艺高强,并有黑虎、铁鞭和百发百中的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被闻太师请去打姜子牙,因其助纣为虐,终不免一死。后姜子牙按元始天尊旨意封神,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专司“迎祥纳福,追逃捕亡”。至此,赵公明方有了财神的模样,不再像先前那样浑身充满着邪气、鬼气和瘟气。
赵公明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其实源于元明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绘赵公明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书中又称其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王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等。又称他能“驱雷役电,唤风唤雨,除瘟翦疟,保病禳灾”,功莫大焉。据此,道教又将其与灵官马元帅、关羽、温琼合为四大天将,在建醮祭典中常设四将神像;道士请神作法时,亦必请此四将。至今台湾各地设立醮坛,必有四大天将(元帅)纸制神像,赵公明元帅即制成骑虎执鞭样式。
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卷四谓“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而其瘟君、鬼帅的本来面目,倒日渐淡薄。至近代,又有人附会赵公明为回人,不食猪肉,“每祀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这大概与叨朝郑和七下西洋,曾抵阿拉伯国家,多得珍奇异宝有些关系,民间亦有“回回进宝”的俗语。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波斯胡”有奇宝的故事。但赵公明本属虚构,他的回回族籍,更属无稽之谈。赵公明是汉族创造的财神,“回回”之说,大约有“一回回”、“一次次”的含义,表示获财次数之多。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辐辏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