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经济学分析、研发费用绩效的实证检验、研发费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等问题,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增长理论是认识和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问题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技术(包括研发费用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探讨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注意到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并且非常重视知识和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后出现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以及“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很重要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技术进步,包括研发费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中努力将创新看成是企业行为内生决定的,创新主要是企业自觉投入研发费用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成功的概率都内生地决定一个企业在R&;D活动上的投入数额。虽然从某一次投入产出的效果看,研发费用投入与企业创新并不一定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关系是一定存在的。
罗默、卢卡斯立足于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系统地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知识内生化的过程,促进了知识这种能带来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在经济中的运用。而罗默的R&;D模型更是专门从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角度探讨经济增长问题。从此,研发费用的绩效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R&;D模型认为经济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源自于对知识的投资。在罗默的模型中,投资包括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对知识的投资,并建立了知识积累与产出水平的函数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西方财务会计界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业已进行了研发费用与企业收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而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所设计的研发费用实证模型正是建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以罗默的R&;D模型为理论框架。
2.研发费用的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和北京市样本研发费用绩效的实证检验,表明研发费用的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源泉,具有以下特征:
(1)研发费用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政府研发支持和技术人员比例在达到某一强度时,才会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产生实质性影响。也就是说,当这些投入达不到这一强度时,研发和技术人员的薪金占用了大量资金,影响到了企业的短期发展。当然,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只有研发强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的优势才开始显现。
(2)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产出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R&;D的不同投入强度下的滞后期也不同,较低投入强度见效较慢,而且低投入情况下产出效益也低。从北京市样本研发费用绩效的实证检验看,主营业务利润率与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和政府支持度显著正相关;无形资产比率与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比例也显著正相关。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绩效的实证检验看,研发投入的绩效显现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滞后期。近年我国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字在不断增加,但是产出的增幅却非常有限,研发产出的增长速度与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不相称。例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和2007年我国研发投入都比上一年增长约25%,但是相应获取发明专利的增长量却不到10%。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研发投入到产出企业实际的利润或现金流的比率还比较低,检测指标并不显著。因此,提高研发投入的成果转化能力成为现实需求。此外,业界普遍认为研发投入到产出有一定的时滞期,即研发投入进去并非即可见效,为企业带来现金流,而是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做到技术成熟,为企业创造利润。笔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正视研发的这种时效,克服研发进行中的浮躁情绪,先慢后快,夯实了技术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3)应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花在研发活动上的费用是不明显的,并没有直接转化成企业的技术资产,从而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我国从2002~2007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1.07%逐年增长到1.49%。实证结果显示,各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国外,我国该指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据国家统计资料,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韩国在2005年或者2006年研发支出占 GDP的比重已经达到平均2.42%,高出我国62%。因此,要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企业盈利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4)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在实证分析的样本中,无论是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或是北京市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获得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这说明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以资金的方式直接支持研究与开发的力度还较弱。
(5)应该扬长避短,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研究发现,R&;D投入在不同行业,其绩效有明显差异。对此,除了个别的特殊行业(如军用生物工程等)外,政府应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高产出的有关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如软件业、医药制造业等。
3.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评价新的指标体系
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和特点,本文提出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投入与产出指标相结合的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绩效指标体系,从提高评价方法的全面性及实用性着手,探讨了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的评价方法,以及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对于上述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2005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样本进行验证说明,即把2005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样本的标准化后数据代入该年的研发费用绩效公式中可以得到研发费用绩效指数(得分和排名情况)。用该指数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即衡量同一年不同单位之间的研发绩效,根据绩效大小排序可以知道研发投入的利用效果以及在全体考察样本中的位置。如果有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某一个单位还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即比较连续若干年的研发绩效趋势用以指导研发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得到单个指标的得分情况,用此得分同样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较为明确地掌握单位优势和劣势所在,进而发挥优势改进劣势。
4.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模式亟待改进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R&;D信息是信息使用者衡量现时业绩、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信息。因此,企业应对研发费用信息进行单独的、重点的披露。但在现实中,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研发费用情况。即使披露,披露了研发费用的企业在披露位置上和披露内容上也极不统一和规范,这就增大了信息使用者获取这一重要信息的难度,极大地减弱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可用性。
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中外研发费用披露现状的比较,我们认为,应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的改进,即强化研发费用的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并提高研发费用披露的时效性。
5.目前,企业实施新准则仍处于过渡阶段
通过2007年样本企业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方式的统计表明,当前企业仍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比率占62.82%,仍是当前处理研发费用的主导方式。这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惯性”,处于实施准则的过渡阶段。只有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仍存有诸多问题。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从研发投入、成果产出再到信息披露,都是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进程。本文就力图从投入、产出和信息披露的角度分别提出政策建议,为以后相关规范的进一步完善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