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响应起义的各省代表12月间在南京集会,决定建立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这时,清王朝内阁总理大臣、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一面与革命军谈判,一面率大军威胁南京。多数革命党人主张,如果袁世凯能迫使清帝退位,实现南北议和,可选袁为大总统。2月12日,清王朝在全国革命形势和袁世凯的双重压力下,宜布退位。3月,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但袁窃取政权后,立即要求遣散革命军,对革命党人进行压制。
1913年初,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期望利用议会组织责任内阁,削弱袁世凯的权力。3月20日,国民党代理书记长宋教仁正要由上海乘车去北京参加国会时,袁世凯派人在车站将宋刺杀身亡,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因国民党内部意见不统一而迟迟未能发动。6月,袁世凯又免去李烈钧等国民党人所担任的南方各省都督职务。于是,李烈钧在江西、黄兴在南京、柏文蔚在安徽、陈其美在上海、陈炯明在广东、许崇智在福建,相继组织讨袁军,湖南、四川等省也宣布独立,发动讨袁。但因缺乏准备,兵力不足,行动不一致,国民党内部仍有不少人幻想通过法律解决问题,所以反抗无力,在袁世凯各路大军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即全部失败。孙中山、黄兴逃往日本。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指使其亲信提出将国体由共和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建议,又指使参政院召集所谓国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将国名改为中华帝国,推戴袁世凯为皇帝。12月间,袁世凯接受帝位,改年号为洪宪,1916年为洪宪元年,于元旦登基。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人们强烈反对。在孙中山的领导和策动下,云南于1915年12月25日首先起义,组成护国军,唐继尧任护国军政府都督,蔡锷、李烈钧分任第一、二军总司令,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通电起兵,第二次护国讨袁战争开始。
1916年元旦,与袁世凯在北京登基的同时,护国军在昆明誓师。随后,第一军攻入四川,第二军事入贵州、广西,得到广泛支持和响应。唐继尧等又在广东肇庆组织中华民国军务院,作为统一指挥机构。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军也在广东、山东、湖南、陕西、四川、江西、江苏等省积极展开护国反袁斗争,上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声势越来越大。北京政府的官僚包括副总统黎元洪都吓得不敢上班,北洋系统高级将领也联名通电催袁退位。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还妄想保住大总统职位,但遭到普遍反对。6月6日,袁世凯在一片喊打声中,忧病死去。护国战争结束,各省取消独立,军务院于7月7日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