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元773年~821年),字元直,唐名将李晟之子,“以父荫起家”,青年时代即历任卫尉少卿、少府监、宫苑闲厩使等多种内庭官职。虽“有筹略,善骑射”,但其军事才能并无人知。他在宪宗李纯讨蔡州吴元济战中,“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主动以文官要求带兵出征,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雪夜袭蔡州”战例,俘获了吴元济。因而被授官“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不久,又调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指挥平定淄、青李师道之役。前后“凡十一战,擒贼将五十、俘斩万计”。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任魏博节度使时,“幽、镇复乱”,正当他部署军队、准备进军时,不幸因病于十月间去世,终年仅四十九岁。李担任军将、统兵作战的时间虽然很短,总共不过五年,但他为打击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确已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失为我国唐代的杰出将领。综观李一生,他的主要军事生活和在军事上的主要成就,就是“雪夜袭蔡州”。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据申(河南信阳)、光(河南潢川)、蔡(河南汝南)三州叛。并焚掠舞阳、叶县、鲁山、襄城四县。宪宗李纯发十六道兵约九万人,由四面合击吴元济。但连续三年,师出无功。其中尤以西路军问题严重。首任主将高霞寓战败后,接任主将袁滋又暗与吴军妥协,不敢进取。当时李以内廷文官自请统军杀敌,在宰相李逢吉的赞同下,李被任命为唐、随、邓节度使,接替袁滋负责指挥西路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为了达到他袭取蔡州、平定淮西的愿望,他在作战指导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谋略和部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故意示懦麻痹敌军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李到达西路军指挥部所在地唐州(河南泌县)。当时因唐军屡败,士气不振,官兵惧战。李为安定军心,亲自慰问士卒,抚恤伤、病。并故意向部属说:“天子知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在治军上专意从宽,“不肃军阵,不齐部伍”。部将劝谏,李道出真情,他说:“袁尚书(袁滋)专以恩惠怀贼,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吴元济因连胜唐军,又轻视李名位不高,不懂军事,加以听到李至唐州后治军情况,因而放松了对西路军的戒备。李则抓紧时间,整修器械,并表请增兵三千,暗作进攻准备。
从六月起,李开始进攻行动,但为了进一步麻痹敌军,不使吴元济将战略方向转向西路,他每次行动规模都不大,而且采用逐步、逐次拔除敌军据点的方式,不做深远的进击。五月间攻朗山(河南确山)被吴元济派军击败。李军“众皆怅恨”时,独李却非常高兴。他向部将交底说:“此吾计也”。告诉他们这仍然是麻痹吴元济的策略,目的是使吴元济误认李确不知兵,使其将主要注意力继续置于北路偃城方面,从而为袭取蔡州奠定基础。
(2)争取敌将为我所用
李非常重视争取人心。尤其重视争取投诚及被俘敌军官兵之心,以达到确实掌握敌情和分化瓦解敌军的目的。当时淮西地区,有大批民众因受战祸无法生活而逃至唐军统治地区,李都派人安抚和保护。对投诚及俘获的敌军官兵,一定要亲自询问、妥善安排。淮西骁将丁士良为唐军俘虏,部将因屡受其挫,所以群请“刳其心”,但李却“释其缚,置为捉生将”,因而丁表示“尽死以报德”。他告诉李:文成栅守将吴秀琳之所以“不可遽破者,用陈光洽之谋也”,并主动要求“擒光洽以降秀琳”。李同意他的要求,“果擒光洽。十二月,吴秀琳以文成栅兵三千降”。李任其为牙将,仍统其兵,并将所部家属迁至唐州安置。于是唐军士气复振,而淮西军兵心不稳,“降者相继于道”。李均予以妥善安置,对有父母在淮西者,则给以粟帛,遣其返家,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影响。
兴桥栅(河南上蔡南)守将李祐,是吴元济的骑将,素有胆识与谋略。吴秀琳就曾向李推荐,说“若欲破贼,须得李祐”。李遂设计将李祐俘获,唐军因“常苦祐,皆请杀之”,李不听,待以客礼,并常常单独与其秘谈攻吴方略。部将乃有不平,且有情报说李祐将为淮西内应。李不得已,密向朝廷报告李祐可靠,然后解送京师,再由朝廷释回,以解群疑。即任为六院兵马使(李三千亲兵统领),李祐自然感恩零涕,矢志图报,愿为灭吴元济效力。
过去规定有窝藏淮西间谍人员者,“屠其家”,李废除了这一军令,并厚待谍者,因而“谍反以情告想”。经过李的政治争取工作,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争取到一些淮西军著名将领和士兵的效力,促使敌军士气瓦解,兵心不稳,同时还准确地掌握了敌情,“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奇袭蔡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正确掌握进袭战机
李在军中募选了三千“敢死之士”,号之为“突将”,亲自进行训练,并经常保持战备状态,专俟有利时机,即发动进攻。九月间,李率一部兵力奔袭吴房(河南遂平),歼敌千余,并已占领了外城。都将皆建议乘胜攻取内城,但李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仍撤军返回。
十月间,吴元济军主力,均集中于偃城方向,抗击唐军统帅裴度直接指挥的唐北路军,蔡州及西路方向空虚。李祐也向李建议:“蔡之精兵皆在洄曲(河南商水西南)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完全与李的判断与企图相同。李认为进袭蔡州的时机已经成熟,必须抓住战机。于是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开始行动。遂于七日夜派人将袭击企图及日期密报裴度,裴度非常赞赏李的决定,认为“兵非出奇不胜,常侍(指李)良图也!”
十月十日,李将部队部署为三个梯队:以李祐率三千突将为先锋,自率三千亲兵为中军,命李进诚率三千人为后军,向蔡州开进。为防止泄密,出发时仅说东行。直至袭占蔡州界的张柴村后,才向全军宣布进袭的目标。当日风雪极大,李率军冒严寒雪夜行七十里,天明前即到达蔡州城。李祐率军登城开门占领外城后,城中军民尚在梦中。天亮后吴元济方发觉被围,仓促据牙城拒战。在民众协助下,唐军焚门突入,俘虏了吴元济。在洄曲的吴大将董重质闻讯后率主力万余投降,申、光二州亦相继归降,淮西之乱平定。
李指挥的西路唐军,本来是一个次要方面,主要方向在偃城。但由于李能从全局出发,富于积极进取精神,经过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仅此一点,即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综观李袭取蔡州的作战全过程,可以看出他麻痹敌军、争取敌将和掌握战机,包括利用异常气候条件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战役结束之后,部将曾向李请教说:“始公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敢问其故?”李回答说:“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深入,则人皆致死,战自倍矣。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挠矣,何暇立功乎!”这是他对自己作战指导的自我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李虽然久任文官,但确有军事才能。他敢于向宪宗主动要求统兵出征,是有其思想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