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珅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由于和珅的高祖尼雅阶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二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个世爵给和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皇帝的便捷之径。乾隆二十七年(1772年)和珅授三等侍卫,旋补粘竿处(其正式名称是“上虞备用处”)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扈从皇帝。
和珅正是准确地揣摩把握了乾隆帝的心理意向后,投其所好,曲意迎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所以才取得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并将其一直保持到乾隆帝升天之日。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珅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里,和珅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这种突然的时来运转,可能和珅自己也未曾料到。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间求黄龙伞盖不得,乾隆帝发了脾气,问道:“是谁之过欤?”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众朝臣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这时和珅在旁见了,却立时朗声应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言语利索。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不凡,乾隆帝不禁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对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自然更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珅原本不学无术,可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他就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
和珅自从随驾蒙皇帝赏识,很快就青云直上,连连升迁。
可以说,他几乎无年不升,其升迁周期几乎是以月计算的,堪称创历史和世界纪录。到乾隆末期,和珅已经任过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等职务,此外还有几十项兼职。
和珅之所以受到皇上如此宠信而位极人臣,并非因为他有什么出众的文韬武略,在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中,无论资历、人品和才干,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可是,和珅却自有着一套远非他人可比的特殊本事,这就是善于揣摩窥测,谄媚逢迎,玩弄权术。这些伎俩被和珅运用得出神入化,成为他得以步步晋升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