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四月(公元1643年),清兵大举入关,攻破蓟州。警报飞驰入京,周延儒并不相信,反而认为这是边将用报警要挟户部拨储粮的伎俩,因此仍继续忙着筹办自己的55岁大寿。等到他亲见“蓟州难民踉跄而来,小保定陷,北兵大队南下”的奏报,这才相信,忙令关闭九门,京师戒严。崇祯大怒,始知“边将不足恃,边抚无可依,更恨邮牒无闻,塘报不发。”于是他坐在文华殿上,亲自下诏:“勃有献策者,直入毋禁。”这下周延儒胆怯了,可是庸碌之人,计将安出?没想出正经的退敌之策,竟拉了百十余僧道人等,让他们在石虎胡同口,齐诵法华经第七卷,希望能借佛的力量来击退敌人。可惜在这奸相手中,就是有神灵也会无济无事了。
由于没有人能提出什么退敌之策,朱由检忧心忡忡,于是在四月初五日“召三相国,词色惧厉”地说:“朕欲亲征。”无可奈何,周延儒只好硬着头皮说:“臣愿代往。”于是连夜点兵提将,第二天便到了通州,但军机实在不是周延儒所长。他到通州之日,正值清兵劫掠北返之时,但他并不敢率兵与之交战,而只是与幕僚们花天酒地,却“朝晚进二疏题,皆飞报大捷。”当清兵在京畿掳掠而去之后,周延儒“日夕会饮者庆太平”,像胜利者一样凯旋而归。崇祯帝以为周真的经过浴血奋战,竟在皇宫的文华殿上亲自欢迎他,握着周延儒的手慰劳备至,还要庆功,给赏赐,周延儒却没敢要。
没几天,背叛周延儒的门生骆养性将真实情况向皇帝揭发了。朱由检大怒,他命令朝议周延儒事。至此,周延儒的面具才被揭开,但明朝已是灭亡的前夜了。
朝议未出来时,崇祯帝突然又改变主意,要放周一马,让他体面回家。朝廷议论结果呈上时,帝以功多非少,令免议。可叹当年杀袁崇焕时,朱由检何曾起过怜悯之心?而他竟对如此大奸却如此宽容,他不亡国谁亡国?直到后来,由于朝臣劾疏里所述的贪赃枉法之事,大都与周有极大关系,崇祯帝才下了最后决心。
多行不义必自毙。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周延儒被赐自尽,籍没全家。
周延儒走了,带着他的昭著臭名。历史长河的浪花早已将人们眼上的浮尘洗干净,人们终于可以公正地看待他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后金的强大,社会风气下降,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使人堕落的渊薮,但这只能对意志不坚定者起作用。周延儒不幸便是这样一个人。他20岁即中状元,33岁入阁为相,本是可以一展宏图、有所作为的,但由于财迷心窍,误入歧途:贪赃行私,陷害忠良,祸国殃民,将本已病入膏肓的明朝弄得国将不国,最终身死而遭一世骂名。《明史·奸臣传》在评价周延儒、温体仁两大奸臣时,将其概括为:“怀私植党,误国覆邦”八字,宜乎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