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有两位是孔子看走了眼,后来颇加反思的,那便是宰予和子羽。
宰予字子我,在孔门中以“利口辩辞”著称。孔子当年招他做学生,大概也很为他的能言善辩所迷惑。但进门以后,此公的缺点就暴露无疑。最出名的,是大白天睡懒觉。孔夫子所谓“朽木不可雕也”,骂的就是这位老兄。
据《史记》记载,后来宰予在齐国做了临淄大夫,因为卷入一桩叛乱事件中,被灭了族,让孔子深感耻辱。
子羽就是澹台明灭——名字有点后来武侠小说人物的味道——子羽是他的字。据《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说,其人“状貌甚恶”,也就是长得十分困难,所以最初孔子面试时,认为他“材薄”——用今天的话说,便是素质比较差。
但就是这位其貌不扬,而被判为“材薄”的子羽,入孔门,出孔门,都干干净净,处世从不走旁门左道,不是公事,决不到当官的那里串门子。后来南游到长江一带,好名声流播于诸侯之间,弟子还多达三百人,让孔子很是欣慰。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话,是夫子听说子羽成名的消息后,发出的感慨。
一正一反、适相对照的例子,竟都发生在先圣孔子身上,可见识人的确不易。而追寻夫子之所以接连有此两“失”,恐怕和人际交往中的愉悦感不无关联。
美的容貌、美的言辞,自然是最容易引动人的愉悦感的。所以只要有类似面试的场合,外形好、会说话的,总是要合算些。但是人际交往的另一面,是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既是日常,则再美的容貌,看久了也会觉得稀松平常,何况美貌这东西还无法永远保持下去;而再动听的言辞,说多了也会令人厌烦,要是就会说几句空洞的漂亮话,麻烦就更大。
无奈人这种动物,是需要获得持续新鲜的愉悦感的。所以当既往的美貌美言,成为昨日黄花时,面对新的美貌美言,人们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
原文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7/2206)
今译
我单凭言辞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所以看错了宰予;单凭相貌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所以看错了子羽。
原文
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10/3209)
今译
有句谚语说:评判一匹马是否好马时,会因为马长得瘦,而放过了它;评判一个读书人是否有价值时,会因为他贫困,而错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