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秦始皇十年,当公元前237年。
这年秦国上下突然一片紧张,官方布告,明令驱逐所有的外国人。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秦国新修的那条水渠,后来被唤作“郑国渠”的说起。
郑国,是一个韩国水利工程师的名字。此人负责主持该水渠的修建,而事实上,他是韩国的间谍。
韩国间谍,何以热心帮秦国修水渠?原来这是韩国领导人的如意算盘,觉得修水渠颇费人工,既费人工了,那样秦国就不会东进侵略韩国了——其实也是白日做梦。
梦,果然破灭了。郑国的身份,不久就暴露了。
秦国的王室成员,和一帮高级官僚,由此迁怒于所有在秦的外国人。他们跟秦始皇说:“这些来我们秦国工作的外国佬,多半是为了他们各自的君主来充当间谍的,还是统统驱逐了吧。”
秦始皇批准了这一建议,即日下达逐客令。
这时,有一个外国人,不甘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赶走,在启程离开的半路上,斗胆给秦始皇写了一封申诉信。
此人就是由楚入秦,前此已官拜客卿的李斯。
李斯的信里,中心的话题就两个:一是举实例,就是历史上的秦国,请了哪些外国名流来工作,结果大获成功;二是讲道理,说明一个大国,要真正实现其宏伟的抱负,该有怎样的胸怀。
他举的实例,没什么新花样,不过就是缪公请百里奚治国,孝公用商鞅变法之类。
他的说理,倒不无创意。
他对秦王说,您喜欢的很多东西,美玉,明珠,宝剑,骏马,都不是秦国国产的。您放弃秦国特有的击甕、叩缶和弹筝,而单用郑卫昭虞之乐,不就是因为那些外国乐曲好听么?
现在您不问可否,不论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一概驱逐。那么,秦国真正看重的,好像是美色、音乐、明珠、宝玉,而轻轻视的,恰好是人才,这可不是想要“跨海内制诸侯”的大国该用的办法啊。
那段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为开头的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了李斯写给秦始皇信的后半部分里。
这段话的关键,是说大国要有一种弘阔的格局,一种众望所归的气势。
这话并非李斯凭空创造。春秋时候,管子就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名言,而文子也曾以类似的句式说:“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
但李斯说这话,现实的目的更为明确,就是他不希望秦国气度狭隘的逐客政策,吓跑天下才士,最终帮了敌国的忙,令秦国走上危险的道路。
据说秦始皇读了这封信,马上派人追赶已经离开的李斯。一直追到一个叫骊邑的地方,总算把这位心向秦国的外国贵宾,给追了回来。
逐客令就此废止,李斯官复原职。
十六年后,秦统一了中国。
原文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卷八十七《李斯列传》8/2545)
今译
泰山不辞让任何土壤,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选择排除细小的支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沈。做最高领袖的不拒绝普通大众,所以能够彰显他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