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
战国时代,以“胡服骑射”闻名的赵武灵王,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出了点麻烦。
本来是选定了大儿子公子章,好好地做着太子的。不料赵武灵王喜欢上了一个被唤作吴娃的女人,还生了个小儿子公子何,结果废了公子章的太子身份,而把公子何推到了最高领导岗位上,是为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执政后,赵武灵王做起了太上皇,自称“主父”。后来吴娃死了,这主父渐渐觉得赵惠文王其实不咋样,便怀念起了废太子公子章。怀念的结果,是想让两位公子都称王,正在左右犹豫中,麻烦就来了——公子章不服弟弟公子何,要准备闹事了。
公子何做了赵惠文王后,给他做丞相的,是前朝老臣肥义。章、何两公子矛盾渐次激化的当口,有人劝肥义:你现在任重势大,一旦祸乱爆发,首当其冲遭殃的,肯定是你。你何不称病不干了呢?
肥义没有接受劝告。他回答好心的友人:主父当年把赵惠文王托付给他,自己是作了认真承诺的。如果“进受严命,退而不全”,做人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失误么?
“死者复生,生者不愧”这句谚语,也是肥义在这次的回答里引用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应该经得起长时间和特殊境遇的考验。
人到中年以后,亲人辞世,老友永别,这样悲痛而无奈的场景,免不了都要经历。但是诀别的悲痛淡忘以后,大概很少有人会扪心自问: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和已逝的亲友重逢,离别以后我的所作所为,果真可以毫无愧色么?
这也没什么可以惊讶的,因为现代人都已经“唯物”了,不信鬼了。
倒是当年的那位赵相肥义,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一谚语。
为了保护辅佐的赵惠文王,肥义特意发了一道命令:从今以后,凡有召唤惠文王的场合,我一定要先去面见,确证没有问题,惠文王才可以进去。
后来公子章等假借主父的名义,召唤赵惠文王,肥义便先去了。
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原文
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卷四十三《赵世家》6/1814)
今译
谚语说:要让死去的人如果又活过来了,活着的人也不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