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是是2020年4月23号下午11点28分,离我放寒假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当时谁也没想到,或者某些人想到了—我们这些学生要居家学习一段时间。
朋友篇
我在三月中下旬和近期出门了几次,和两个玩伴。我们三个女生从小学成为“特定组合”的朋友,后来高中、大学,我们不在能几乎每天见面的不同地方生活,好像有些东西被距离改变了,但又似乎有些东西始终保存在那,在哪里呢?在心里?还是在时间里?我不能很清楚的说出,因为我们慢慢不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和追求。而且,也没人具体的说起这些。我们三个出去玩,聊的是浮在生活表面的东西,大家去看都能看得到的东西。不愿意说再深一点,是因为情感疏远而有了陌生感,还是大家从小孩子一点点长大,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太多了呢?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
居家时期,她们算是是我比较想一起出门逛逛街、聊天的人。我想这是因为基于我们有友谊的基础,在一起能有一些亲近感;还有年龄相仿,读的学校年级差不多,所以在聊天时,分享日常(比如学校的查寝、查卫生、早晚自习制度,上课时候l的打瞌睡、玩手机这些能带来极度认同感的事情;还有我们的室友。诸如此类。)让我们几乎不缺少聊天的话题。即使话题的多少不代表着我们的内心的亲密感,但至少让一些只“视觉上的”旁观者认为,“外形上”我们是亲密的。我和她们的关系,我想我有必要思考一下,但不管怎样,基于我们之间曾经单纯、没有现在那么多想法的相处,我们是有特定的情感与关系。
我知道我觉得我们是不够有精神上的交流,这大概让我们的关系进度停止,甚至疏远些。但是不愿意更深入交流,排除性格上的原因,还是不够信任对方吧。而对于我,这份不信任来自平时相处。很多人都这样吧,觉得身边的朋友不至深交心,至少我现在这么认为。因为,说出来你的心思又怎么样呢?别人能完全了解吗?或者,他会尊重你说的经历、思考吗?还有可能是我还没有遇到能让我吐露心声的人吧。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深处埋藏的想说的,想说出来,觉得可以让对方分享分担的,可以稍微说说,但不能期盼对方完全理解。
我觉得,能有这两个居家能一起出去逛街、吃东西、聊天来打发时间的朋友,已经很好很好了。至少我们还能聊到一起,相处也算开心,这就够了,还祈求什么样呢?那种精神上时常交流的朋友,这辈子都不知道能不能遇到;就算遇到了,会不会可能还觉得跟这个朋友一起,没有跟开心吃饭、逛街、聊天八卦的朋友一起更舒服呢。?
我的朋友不很多,我也没能全部明白朋友的含义,我也期待之后能遇到契合的人,让我更加了解“朋友”。
我好像开始写点儿东西了,但我现在还是不能完全建立完善的人格,不能有我自己的思想大厦;此外,我还不能完全讲述和剖析我自己,只能以这些文字来大致表述我生活中的看法。
插曲
(今天下午四点左右写了些字,很不幸,我当时喷涌的思绪酿成的字儿,因为某些原因丢失了,随后我到百度提问、到写作助手意见反馈,想找回写的东西,现在都还没得到回应。虽然不是极其多的字儿吧,我也是用心用脑去写了的。再者,我怕再重写,会不会没有当时的状态,从而写的不如第一遍。
现在又为什么重写呢。因为我确实在百度上看到了类似的提问和回答,觉得也是找不回来了。另一个我说服自己的理由是,观念和想法不会因为时间不同而表达意思不同,所以不用担心意思没能如第一遍一样表达的到位,表达清楚就行了。而且过了这一个晚上再写,也许会更加能表达我的意思呢?我这样安慰我自己,就是安慰!如果第一遍保存了下来,我也不至于花时间再写不是?!)
随想篇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不久的人,我会思索人生的意义,像很多人一样。人生的意义,这个描述让我感觉又宏大又虚无。我想到脱口秀演员池子,他在姜思达的访谈节目中说到,大致是这样的意思,“人生是想不明白的。不只是人生,很多事儿都想不明白。”这些话其实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因为对我来说,我的人生刚度过那么一点儿,我有很多事儿都想不明白。
人生的意义,意义是真实存在的吗?那些追求的成就、功绩等等荣光,是真正想要的吗?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吗?或许我们得到了,就能觉得人生值得了吗?我不知道。我刚开始笃定的认为,绝对不是,现在我想,大概是因为我还没有体会过得到这些的真正感受,感受了之后,做到了之后,也许就能知道答案。?就算不能清楚地知道,我或许也能因为自己的提高而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许,更好的生活就是人生意义的其中之一?这些都还需要我自己去探索。更重要的也许是去做,去做到,体会真正的感觉,可能就能知道吧。
再者,我想说说关于阅读我的一些小想法。
在什么节目中,董卿老师或者是谁,我记不清了。说的意思大概是,“阅读能增加我们人生的长度(还是厚度),因为我们不看书、不阅读的话,我们经历的,只有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看书,就能感同作者的身受,体会另一人的人生。”
我现在正在读的书是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买部》,刚看了30页左右,真的会很吸引我,一些表达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说“女孩的悲伤在男孩的背上烫出了一个洞,直通到心脏”。还有里面作者对人物的描述,一些让我觉得很好笑,因为很有趣。里面的牛大田、刘十三、王莹莹真实的语言,单纯但很有趣,很吸引我。这大概是我阅读的一个原因,内容会吸引我,让我愿意读。
还有是,我没有足够的经历来让我对很多事儿有我自己很成熟的想法和观念,书里作者的叙述和表达都是他们深思过的,我能了解不同的观念,结合我自己的想法,从而能有思考和选择,形成我自己的思想,按照这些思想来看待发生的事情。
(2)说是疫情期间的思考和感悟,其实到现在,今天已经五月六号了,五一假期都过去一天了。本来出现的未知的新冠病毒,已经在我们国家各方的努力下,复工复学都在慢慢进行了。我的学习阶段是大学一年级。大学生这个群体,如果集体复学,全国四千万左右的大学生,会造成上亿的人口流动量,在新冠病毒能人传人的情况下,这种复学还是谨慎些比较好。虽说现在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还是当然要谨慎一些,因为那么多人在这个紧要关头的付出和努力,不能因为任何人的疏漏而功亏一篑。
居家上网课和复学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学习环境。而环境,往往是除自己的想法外唯一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某些原因导致网络信号不好,会影响上网课的质量;家里的居住环境也会影响上网课的专注度,学生上网课时能有网络畅通、环境安静的条件听起来好像容易,但实际情况下,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大家都能看到新闻,一些居住山区的学生,步行很久才能有比较好的网络信号;也有小学生跟着在外买卤肉的爸妈窝在摊位下面的小小一方空间上网课;还有些没有在学校里的规章制度根本不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比如我自己就是。自律当然很重要,在有好的环境下不珍惜当然是错,但是一些想要并且会认真学习的同学,他们多少会受到些影响。
对这些不可控的因素,我们都无能为力,并且要克服。这场疫情阻击战,每个有心人都有贡献。但是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对这些冲在第一线,保护我们的人,无比尊敬和感动,我们都能看到很多相关的报道,非常让人动容,也常常让我们湿了眼眶。这些感动,来自我们的感动、我们的震撼、我们的感恩。特别是疫情初爆发,我们对新冠所知甚少,但是03年非典告诉我们,新冠感染后的可怕后果。知难而进,危难关头的逆行者,保护了我们这些其他人的安危!当然,除去冲锋疫情一线的人员,普通民众从国外寻找医疗物资、帮助一线的人员料理生活、表达对有所为的人的感恩等,无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奉献、勇敢无畏、团结的力量,振奋人心。这些奉献和无私付出,我们将铭记心中。
(3)我现在在家的话,娱乐的大部分内容是上网,关于新闻时事—非明星和明星。说到明星,会让人很羡慕,他们得到很多关注,在大众的注视下,舞台的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更有甚者,一举一动,就能登上热搜。的确是有着很多名誉的位置。很多明星的影响力无可厚非,他们也偶有公益项目,也有言谈举止礼貌文明有教养,且不说是否人设,很多明星的善良文明行为会被大众夸奖。他们的行为都能被很多人看到,并且给予一定的夸奖;当然些许有些不好的行为,也会被放大、被攻击。许多时候他们能反思、道歉、改正。虽说有很多压力,但也拥有很多荣光。以下的内容,没有歧视娱乐圈任何职业的意思,每个职业都有值得我们尊重的道理。但是我有时候会想,很多非能混迹娱乐圈的人,他们的人生,或许也有很多努力、很多值得认同的文明行为、很多行的好事,但是不能被很多人知道,甚至只自己知道。都说人为自己而活,“不要在乎别的树长的怎么样了”。但是,匆匆的时间长河里,各个领域佼佼者们都做出了很多努力,或许也在奋斗中保持赤诚之心。但或许,他们也被很多人知道、尊敬、并记住吗?
(4)今天我的脑子像没有一样(微笑)就是浑浑噩噩和颓废
(5)今天看了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节目,池子,王越池那一期。最近池子和笑果文化的事情上了热搜,池子原来也是火了呀。
第一次知道池子这个95年的“孩子”,是在看吐槽大会吧,具体我记不清了,只觉得他的脱口秀很好笑,那也是我第一次更近一步接触脱口秀、听脱口秀。他和李诞、卡姆、呼兰、张博洋(今天看节目听到池子叫他叶烽,我还以为是他的本名,或者他们朋友内部的外号什么的,然后我去查了一下。叶烽,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他们太有意思了。)、思文、程璐等等,我当时觉得这群脱口秀演员讲的也太好笑了吧。也没有追着看吐槽和脱口秀大会,就是心情不太美丽的时候,看看没看过的,看的时间大部分也都挺开心的。
“仅三天可见”里池子和姜思达对话的一些问题我印象很深刻。池子说,他不喜欢社交。他在不得不去的饭局上,不得已或者不经意说起了一些社会嗑,会对自己有些厌恶之类的话。我现在也不喜欢社交,特别和一些根本不熟,或者不太熟的人一起,吃饭或者出去玩。很多时候我都不想说话,大家说这是比较内向、内敛,但是,在这些我不想说话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可以说一些话题或者接一些话呢?我为什么不想说呢。首先,我跟这些人很多事儿说不着,甚至有些人的话语和行为我都不喜欢,我如果按照我的本心去跟他交流,如果是本心,大概会怼起来。还有有时候他们聊的一些事,我根本不想聊。那我难不成逼自己去聊,人如果不做自己,那要做谁?还能做谁呢?不能做我自己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但是我好像知道的,很多时候做自己很吃亏。这就是我奇怪的地方,为什么虚伪有时候会是有利的,会是受欢迎的,还是说他们不是虚伪,而是本身就那个样子的呢?我很多时间是独处,但是我并不觉得常常一个人待着是孤独,只是有时候没有人能让我完全信任、让我完全知道他能明白我的感受或者尊重我的想法、尊重我,这样的时候会觉得孤独。觉得没人懂自己,也知道自己没给别人机会懂自己,但是也暂时没有这样的人选,我就更加觉得孤单了。但是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相处也挺好的。哪能有那么好的运气给你碰上知己,所以我时常觉得,能有在一起舒服、能聊天,说说一部分发生的事儿、互相尊重、一起吃吃饭玩耍的朋友就已经很好了。也或许最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