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听明白了,那我们接下来就开始训练。接下来以十人为一个小组,由你们十夫长带着,从现在这里出发,绕营寨一周之后再回到这里。”
“我们要带兵器吗?”底下有人发问道。
“下次问问题要打报告,之前没说,下不为例。而且你这问题问的就很蠢,你打仗不带兵器上去找死吗?”
回答完问题朱棣接着说道:“我们不光有罚,还有赏。前一半回来的小组,这个月俸禄额外增加一斗米。”
一听这话下面的士兵们眼睛都放光了,你跟他们谈理想谈纪律,他们未必能理解。可只要说到有关他们的利益,他们肯定比谁都聪明。
“但是你们要注意了,一个小组必须所有人一块回来才算数,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人掉队。如果有哪个小组为了追求速度,抛下自己的战友不管的,整个小组一块受罚。要真有人这么做了,可千万不要让我抓到,不然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就这样,燕山亲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军队纪律建设运动。
————————————————————————
三天后,南京紫禁城,乾清宫。
啪
朱元璋狠狠的把手里的奏折摔到了桌子上,震的茶杯里的水都开始乱晃。
“山东下场雨都要写个奏折给朕汇报一下,这帮人是不是工作太少闲的没事干啊?”
对于自己废掉丞相这件事朱元璋有点后悔,因为他已经连着三天工作到深夜了。每天晚上工作到这么晚,更别说第二天还要早起,都没有时间“做运动”了。
当然对于一个工作狂来说,你不让他干活可能比杀了他还要让他难受。
“陛下,燕王呈上来一封书信,说只能由您亲自打开。”当值太监把一封信件递了上来。
“他不是应该刚到北平吗,怎么有时间给朕写信?”
朱元璋气呼呼的把信接了过去“要是不说点正事,看我不治你的罪。”
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绝对不是大字不识一个,说他是文盲绝对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抹黑他。
“人口增长?这小子想的倒是挺远,现在各地都百废待兴呢,这就想着以后人满为患的时候了?”
“你老子我又不是神仙,管得了十年二十年,还管得了一两百年之后得事情吗?”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
再接着往下看,朱元璋得脸色凝重了几分:“这我倒是没想到。”
古人们都喜欢从前朝的灭亡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隋唐亡于地方藩镇割据,于是宋朝就重文轻武,结果被元灭了。蒙古人上来就把科举给废了,文人没事干了,国家机器停止了运转,结果元朝很快也就没了。
那为什么不管怎么改来改去,所有王朝最终都逃不过一个灭亡的结局呢?朱元璋有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他努力的去把自己能想到的漏洞全填上,就好比在试卷上写满了答案,但他不知道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而这封信里的观点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地主们是导致改朝换代的罪魁祸首?”
手指叩击着桌面,朱元璋陷入了沉思,小时候被元朝的官吏欺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就能发现朱元璋把官员压榨到了极致。别说什么九九六了,一整年就给你放三四天假。不让人休息也就算了,福利待遇还低,不搞灰色收入的话养家糊口都费劲。
他是绝对支持进一步限制官员权力的。
可官员虽然大部分都是地主,地主却不都是官员。
有些人本来就能力强,把自己家的田地经营的很好。有了余粮,那他也不能把自己挣的这笔钱就一直堆在家里吧,这钱和钱放一块又不能生娃。
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他一定会拿着这笔钱再去做点什么。
从商?
那不行,地位太低了,辛辛苦苦挣的钱还有可能被官老爷一句话给夺过去。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把手里这点钱转化为田产。这样就算子孙不努力,守着这些田也就不至于饿肚子了。
而有的人则是懒汉一个,家里有地不好好种,整天游手好闲。最后等把自己土地丢了的时候,再想后悔就已经晚了。
这种人你想帮都帮不了。
想到了这些,朱元璋又开始想自己重农抑商的措施到底对不对。
“如果不限制那些地主从商会发生什么事?岂不是他们会用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地?”
如果朱棣知道他在想这些,一定会告诉他,真理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螺旋上升。你重农抑商现在肯定是正确的,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必然就会需要调整相应的政策。
“其实限制个人持有土地上限这事倒不是不行,我得仔细考虑考虑。”
朱元璋挠了挠了头,感受到了自己日渐稀少的发量。
“这小子,真能给我找事做。”
等一下!
朱元璋觉得这件事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
什么时候轮到我儿子教我怎么做事了?这朱棣是到了新家,翅膀硬了啊。
先不提这里面写的内容有几分真,几分假。自己的这几个儿子就没几个靠谱的,怎么之前没看出来老四有这方面的脑子,他不是只对带兵打仗有兴趣的吗?难道出去旅游还能顺便开智的?
于是便对着外面值班的太监喊道:“给我传亲军都尉府,把燕王到北平以后做的事整理出一份折子,让他们明天递给我。”
亲军都尉府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锦衣卫,现在虽然还没改名字,但已经开始承担搜集情报这类的活了。
以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对朱棣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视而不见的。
查,必须给我查。
我倒要看看你是吃了哪门子的错药。
这时正在军营里“小人”得志的朱棣,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他老爹盯上了。
不过就算让他知道了,也只会说。
就怕你不查呢~
第二天朱元璋顶着两个大黑眼圈的走出了寝殿,太子朱标早已候在了外面给父皇请安。
今天太子要跟着听政,学习如何处理政事。虽然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听政了,但还是十分兴奋,反倒是朱元璋还迷迷瞪瞪的。
早朝开始,大臣们的发言却并不积极。
这时候由于胡惟庸被杀,牵连到了朝廷上上下下很多人,就连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也被自己的儿孙牵连,全家都被发配到了四川茂州。
搞得大臣们也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皇帝这把刀下一个砍向的就是自己。
于是说了半天也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朱标在一旁听的是百无聊赖,难免就开了小差。
“太子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朱标还发着呆呢,突然听到朱元璋@自己,赶紧把思绪拉了回来。
慢慢的站起身,大脑飞速的运转,隐约之间好像听见刚才有提到什么,苏州府,嘉兴府,赋税问题等字样。联想到苏、松、嘉、湖地区一直赋税过高,民众苦不堪言。再想到自己的老师们一直教导自己要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于是便开口说道。
“儿臣认为,过高的赋税会打压百姓的积极性,因此应该适当降低这四府的税收。”
说完这话朱标还挺满意的,应该没有什么纰漏,但在下面的太傅徐达给他疯狂使眼色。徐达以前做过太子太傅,教导过朱标一段时间。
徐达虽然以能征善战而闻名,但他更精通于人情世故。
朱标刚才这话当然没说错,能体现出他太子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优良品德。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这四地的高税率是谁定的?是朱元璋定的。
当年朱元璋造反的时候,这四府的百姓倾力帮助吴王张士诚,跟他作对。朱元璋可从来不是什么心胸开阔的人,这笔账可还没一笔勾销呢。
因此朱元璋听了太子说这话可就有点不太高兴了,但人家又没说错,把自己搞得像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一样,很丢面子。
这时候朱标的脑筋已经转过来了,赶紧补充道:“江南诸地土壤肥沃,富甲天下,本就应该多纳税。降税只降赋税过高的那些田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本来标准就不高的田地则不用降了。”
这个时候户部尚书赶紧出来打圆场:“臣提议,旧额每亩交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的,减十分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的都只征三斗五升;三斗五升以下的照旧。”
“就这么办吧。”
朱元璋嘴上虽然同意了,心里却在想:“太子温文儒雅,仁政爱民。却不能坚持己见,立场随风而摆,要是是在乱世恐怕无法守得住这一大份家业啊。”
退朝之后回到寝宫,跟马皇后说了这件事。
“仁政爱民还不是皇上您对他最大的期盼吗?”
马皇后可能是这世上唯一一个能用这种语气跟朱元璋说话的人。
朱元璋默然不语,突然又想到了昨晚的那封书信。
“皇后对燕王有什么看法?”
朱棣虽然不是马皇后亲生,但她对这几个孩子一直都很好,自己的大儿子早早就被立为了太子,是以对王爷们没有什么偏见。
“皇上,燕王从小就爱在军营里玩闹,但却不像一般的士兵那样直率,是众多王爷们中比较突出的那一个。皇上封他为燕王不正是想让他镇守边疆吗。”
“没那么简单,这个老四昨天可是把朕吓了一跳啊。”朱元璋随手翻出了昨天晚上的那封书信:“你看看这个。”
马皇后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这不太像是燕王能说出来的话,可是有什么高人为他指点?”
“朕正要查上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