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称之为礼貌。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态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逊。这就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
礼貌待人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各种行为处境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之一,也是文明行为中最起码的要求。礼貌待人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友好的关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貌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礼貌可以是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对他人的友好表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古代经典的"孔融让梨"故事,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孔融在那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一些的梨让给自己的兄长,这样懂礼仪讲礼貌的举动不禁令我们佩服。或许我们像他那样的年龄,对"礼貌"也只是一个朦胧的认识。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曾经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可见早在古代,大家便已知道礼貌的重要,知道守礼是君子的表现。时至今日,到了一个被称为文明的社会,人们是否真的较以往更"文明",较以往更懂得礼貌?
礼貌不能被触摸,但却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不相识的人在第一次会面时,给人印象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懂不懂得礼仪,行事是否落落大方。一个待人有礼的人,人们都会乐于和他共处,并在记忆中占一席位。相反,一个言行轻挑的人,只会令人讨厌,使人无不把他的数据从脑袋中永久删除。
礼貌是相对的。你对人如何,那人便彷佛是一面镜子,如实反射给你。倘若你发现你同伴的面色不大对劲时,就该反省自己,想想是不是有何失礼之处。
礼貌是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桥梁。松苏内吉曾指出,"礼貌是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在现实生活中,社交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有礼貌,若不然,定会被他人划分为"非我族类"的人而受到排斥。
礼貌绝不能装模作样,要用真诚之心与人交往。待人真诚的人,不论在何时何地,也能表现得宾宾有礼,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至于受礼的人,当然会投以赏识的目光。而存心做作,以求讨好他人的人,都不会成功,因为真情与假意人们往往能够轻易辨别。
礼貌是我们最基本的守则,是一道法律。有礼于人,唯有利,无害;无礼于人,唯有弊,无益。在这时代,让我们做个名副其实的,有礼教的文明人。
良好的礼仪习惯能让我们更快乐。当我们在公共场所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时,轻声说声"对不起",就避免了一场不愉快的"战争"。当我们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够相互谦让,那么公交车也就变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公共场所懂礼仪讲礼貌,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快乐王国。
当早上来到公司,见了同事微笑地问一声"早上好!"同事也笑着向你问好。美好的一天就从礼貌的清早开始,这又是多么的快乐!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而身旁的同事利落地帮你解决难题的时候,你感激地说声"谢谢",同事笑着说"不用谢"的时候,这多么快乐!
朋友们,你瞧,讲礼貌就能得到别人的善待;讲礼貌就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讲礼貌就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你给了别人一份尊重,别人也会送你一份真诚;你给了别人一份暖意,别人也会送你一份友情。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礼貌、尊重和友爱都是相互的,当我们礼貌地对待周围人的时候,别人必对我们以礼相待,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加和谐、温馨。
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讲究礼貌的人必能成大事。《三国演义》中讲述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山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一个讲究礼貌的人也是受人敬仰之人。
敬爱的周总理正是礼貌待人的表率。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来,并微笑着点头表示谢意;外出视察工作,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车先走。外国有记者赞美说:"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这事关于周总理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个星期天,周总理因工作需要,上一家照相馆照相。这时,照相馆已经来了一些顾客。摄影师正在准备给一位解放军战士拍照。周总理进门后,大家赶忙迎上前去问好。当知道周总理是来照相的,摄影师和那位战士都说:"总理工作忙,请先照吧!"周总理摆摆手、亲切地催促那位战士:"大家都一样忙,轮到了你,就应该你先照。"他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坐下来,坚持按照先后顺序排队照相,使在场的人深为感动。
由此可见,有修为的人都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讲究礼貌不仅能获得他人的敬仰,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南齐时,有位名叫陆慧晓的人,为人清谨严肃,曾做过长史,声名显赫。他对人有礼有节,即使一般的僚属部下来拜见他,他也一定是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迎送。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他说:"长史这官位够尊贵的了,你可不能妄自菲薄,枉屈大驾啊!"陆慧晓听后,只是淡淡一笑,答道:"我一向厌恶无礼之人,哪能不时时以礼待人呢?"因此,他终生行事总是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貌,自己也受敬仰,与人相处,关系甚和顺。
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貌包括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方面,它贯穿于日常工作及生活交往中的点滴之中,打招呼、握手、递名片、入座等斯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不经意间在稀松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动作可能正是不礼貌的举动,但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事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来。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符号,礼貌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得不学。
以礼待他,恭礼有加,正到好处,必无怨恨,久而久之必然使他自服,这样始终以礼服人。
以礼敬于人,人们就服从你;以礼敬于神,神就保佑你;以礼敬于天,天就会相助你。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就很难在人群中立足。可能常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失礼,就得罪他人,无形中给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相同的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都能让人家欢喜,增进他自己人生的助力。比如海关人员一天要检查几千几万个人,要做同一个动作,这些海关人员每天干这个事,其实很累。有个人要过去的时候,证件方上去就给海关人员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这个海关人员脸上露出了笑容,看都没有看就放他过去了。所以有礼貌是绝对不会吃亏,而会受到很多的爱戴。
对人见面的微笑和问好,也是礼貌的表现。你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懂得礼貌,跟人的相处就不容易产生一些摩擦。
其实礼貌最重要的一个本质就是恭敬心。礼貌是外在的仪式,但本质就是一个人的恭敬的心,有了恭敬心,它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很有礼貌。
讲究礼貌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可缺少的规范。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那些明智的和有礼貌的人们,他们特别谦虚谨慎,从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夸夸其谈、招摇过市。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言语来证实自己的内在品性。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懂礼节,尊礼节不仅不会被别人厌烦,相反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了同他人的心理距离,也为日后合作共事创造的宽松的环境,会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有个好的结果。
相反,若不注重这些细节问题,犯了"规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使关系恶化,导致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
蒙蒙一直都是妈妈的骄傲,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学习尖子,不仅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而且在学校里自己补习英语,计划去国外留学。可是蒙蒙平时大大咧咧,说话做事不修边幅,妈妈觉得这点瑕疵无伤大雅。大学毕业的时候,蒙蒙顺利地通过了托福考试和GMAT考试。就在面试合格,各项手续也顺利办下来,只等签证就可以实现他的留学梦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一天,妈妈陪着蒙蒙去办理签证,蒙蒙的心情非常激动。当听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他高兴地站了起来,同时不自觉地咳了一声,很自然地往墙角吐了一口痰。这个细小的动作被秘书小姐看到了。秘书小姐走进办公室,在一位官员模样的人耳边轻声地说了几句话。
当蒙蒙走进办公室的时候,那位官员对他说:"对不起,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成绩和能力虽然都非常优秀,但是,综合素质方面还有些欠缺,我们不能给您签证。""综合素质?"蒙蒙有些意外。官员说:"是的,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成绩和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是,综合素质是更加重要的,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我们非常注重这项考核,事实上,许多人都是因为综合素质考核通不过而得不到签证的。"
蒙蒙有些沮丧地出来了,而妈妈此时已经明白,孩子之所以没有得到签证,是因为他刚才的行为太不文明了。
关于礼貌待人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曾国藩某次去一座寺庙参观,寺僧看他其貌不扬,以为是一个普通的游客,所以只淡淡的招呼他:"坐","茶"。
第二次他再去寺庙时,穿着较为华丽整齐,寺僧才稍稍礼遇他,吩咐小和尚:"请坐","泡茶"。
第三次他再去时,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有名的两江总督,所以非常恭敬的迎接他,并且再三的招呼他:"请上坐","泡好茶"。
寺僧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捧出文房四宝,请他题字留念,曾国藩提笔就写: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看得寺僧无地自容。
礼貌待人体现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待自己有礼貌。同样道理,我们应当对别人有礼貌。怎样做到礼貌待人呢?
首先,在与他人接触和交往中,要尊重别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对任何人都要礼貌相待,要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对等地与他人沟通、交往,我们才会获得别人的友谊和帮助。
其次,与人交往举止大方得体。礼貌不仅体现在与他人在话语交流上相互尊重,在肢体动作和神态上也要表现的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如果一个人说话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或者面无表情,冷漠麻木,即使口中说了再多的"请"、"谢谢"之类的客套话也会让人不舒服。
礼貌待人并不只是一种外表形式,而是沟通人们之间友好感情的一道桥梁。如果能自觉地做到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和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详。在这种美好和睦的环境中,人们就能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并从中感受到亲切、温暖、愉快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