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军事演习的船只于1969年6月2日正在海上行驶时,澳大利亚航空母舰“墨尔本”号在中国南海意外地撞击了美国“弗兰克·E·伊文思”号驱逐舰,并把其撞为两截,造成74名美国海员丧生;199人从这艘驱逐舰上得救。
5月,平静的马尼拉海湾,海水拍击着停泊在那里的一大群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船只,它们聚集在那里等待着参加名为“海之灵”的海军演习,演习将在四天后进行。在澳大利亚舰队的旗舰——2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墨尔本”号的甲板上,舰长约翰·F·史蒂文森正在和他的军官们一道进餐,他们深深感到一次安全航行的重要。
他说,“墨尔本”号没有起名为“不安宁的女士”是有原因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人建造的这艘舰艇,在历史上经常发生事故,所以它的许多船员们都认为它很不吉利。它原来是设计在北大西洋的寒带海域航行的,但澳大利亚人却把它用于热带海洋。这艘舰艇的甲板下面已经成为一个火炉,那里的温度通常高达华氏153°。舰上的弹射器系统在澳大利亚人接手后不久便失灵了,飞机有好几个月不能在甲板上起飞。它的锅炉很容易工作过度,不得不经常进行维修,因而不能出海进行常规性的海上训练和巡逻。1964年,这艘母舰曾与澳大利亚的驱逐舰“航行”号相撞,使驱逐舰连同舰上的92人一起沉入海里(后来人们认定是驱逐舰出了毛病)。该舰甚至连停泊在海港时也不安全。一艘日本货船在进入码头时,曾经把它擦伤,并撞坏了它的一个灯塔。在那以后曾花了820多万美元进行维修“墨尔本”号。
驶离马尼拉港的第四天,1969年6月2日凌晨3时10分,“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正在中国南海进行演习。当时,具有24年历史的美国2200吨级驱逐舰“弗兰克·E·伊文思”号在它的前方离左舷10度两英里以外,疾驶而过。“弗兰克·E·伊文思”号在那里是要用桅杆顶上的灯光作灯塔给“墨尔本”号航空母舰上巡逻返航的飞机指航的。
这时,“伊文思”号驱逐舰上273名船员大部分在睡觉。在驾驶桥楼上值夜班的指挥官是24岁的少尉罗纳德·雷姆西。他已经闻到了下面厨房里散发出的烤制早餐新鲜面包的香味。他当时接到了“墨尔本”号的一道命令,“飞机卫士”意思是叫“伊文思”号开到航空母舰舰尾的方向的位置上去。
可是“伊文思”号不是转舵向右,而是开到了急速行驶的母舰前方,违反了海军的常规。“墨尔本”号上的电警笛立即大声响了起来。史蒂文森舰长给“伊文思”号拍去了一个电报:“你们处在可能撞船的航道上……重复一遍,你们处在可能撞船的航道上。”
史蒂文森见“伊文思”号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急得在驾驶桥楼上团团转,后来他只好下令:“倒车,左满舵。”他回头一看,看到了一个可怕的情景:“伊文思”号还在继续向右转,直朝母舰的船头冲来。顷刻之间,便发出了钢铁与钢铁相摩擦的嘎吱声。“弗兰克·E·伊文思”号被切割成两半。这艘驱逐舰被人认为是美国军舰中的“幸运”舰。在1945年冲绳岛附近发生的史诗般的海战中,它曾经击退了日本神风队150架次飞机的袭击,击落了日机50架。没想到在这次海战之后,“伊文思”号竟然不体面地毁于了这次糟糕的航行。它的前部几乎是立即沉入5500英尺的海里。74名海员也随之葬身海底。
在相撞的一瞬间,“墨尔本”号的好几名水手跳上了断了头的驱逐舰尾部,拼命把舰上的水兵拉往安全处。他们把残留的部分船体绑在航空母舰的尾部,其他的人及时从正在下沉的船头部分跳上后面部分,好几十人拼命游向母舰而得救。
最后一个活着从水里拉上来的人是驱逐舰的舰长阿尔伯特·S·麦克列莫。当他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时已经太晚了。他说:“我当时在船舱里睡觉,我最初的记忆是我听到了一阵巨大的响声,而且舰上着了火。我以为我们碰上了鱼雷或是水雷了。”麦克列莫被破碎的舱壁以及由那里灌入的海水困在床铺上。“我用手折弯锯齿形的金属,拼命寻找出路。我发现自己泡在漂浮着残骸的海水里。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救的。”在桥楼上守夜的指挥官雷姆西也得救了,但他受了伤。
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灾难,这是由于一方在职人员的玩忽职守而造成的。
“墨尔本”号因有前例事故频发,这次已做了维修,安装了新部件,舰长希望使这次航行保持无事故的记录,改变它的“不安宁历史”。舰长及其他军官高度重视,现实却与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不但续写了“不安宁历史”,而且很严重。当然,这场灾难,责任不在于“墨尔本”号,是所谓的“树欲静,而风不止”。
“伊文思”号的船员,大多因“24年的历史”存在,沉沉入睡。这艘战功屡建的“幸运号”由于疏忽,有了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不幸”,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一方高度防范事故的发生,一方疏忽大意。最终弄得两败俱伤。
“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害人,而且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