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说话,要以理服人,要以情感人。为此,在与人交谈时,我们应该用各种智慧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多地结交朋友,让自己的人际更开阔。
想一想,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别人故意刁难自己的时候呢?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如果我们能凭着自己能说会道的口才,把对方的故意刁难巧妙解决,我们很快就能将其化险为夷。当然,回答提问的技巧主要是在提问的前提里。在回答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对方的问话。如果不加分析,随口即答,就可能被对方所控制,掉进“语言陷阱”。所以,分析前提是成功回答的关键。在掌握这些之后,我们可以选择如下几种回答方法。
第一种是设定条件法。
对方提问的内容,有时可能很模糊,有时很荒诞,甚至很愚蠢,使人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可以用设定条件法回答。
有一天,某中学初三(四)班的老师带着学生去郊游,当大家路过一条河时,老师指着河里的水问学生:“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条河的水有多少桶呢?”
同学们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来回答,一个叫宋静的同学灵机一动,回答说:“如果桶有河那么大,那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有两桶水……”
宋静同学回答十分巧妙。因为这个问题很怪,老师故意想难倒学生们,宋静无法直接回答。只能先设一个条件,后说结果。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第二种是巧借前提法。
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时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情态和词语,演变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是应付问话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1972年5月,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克兰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届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协定呢?”基辛格一字一板地答道:“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会场顿时哄堂大笑。
基辛格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仿照问话的词句和情态,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与记者周旋。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种是否定前提法。
对于对方的问话,有时我们可能并不赞同。特别是当对方带着一种不友好的态度问话时,我们需要做出否定的回答。否定回答主要是否定对方问话的前提,其中包括观点、态度和倾向。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诡辩家问梅尔德谟:“你是否停止打你父亲了?”这位诡辩家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答“是”,还是“否”,都会掉进语言的陷阱。
梅尔德谟很聪明,他答道:“我从来没有打过他。”
这个回答完全否定了问话中前提的含义,致使诡辩家嘲笑梅尔德谟的阴谋未能得逞。
第四种是借助他人法。
在谈话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难堪,造成整个气氛的不和谐,可能会有知趣的人站出来,及时替我们解围,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顺着他人的解围及时撤出。
某中学高一(三)班一名叫周乐的男生喜欢和他人诡辩,并且以此为乐事。一天,将近中午吃饭时分,同桌晓峰深有感触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
周乐接着说:“这句话就不对了,据科学分析,人是可以饿7天的。”
晓峰说:“那你饿7天看看。”
周乐接着说:“你又错了,你也是可以饿7天的。”
晓峰说:“我才不那么傻呢。只有疯子才那么干。”
周乐又说:“历史上,很多当时被认作疯子的人,后人把他们看成伟人。”周乐就这样无限地推演下去,哪知晓峰的个性淳朴,不喜欢这样饶舌,后来就有点无法忍受了。
这时,周乐的好友张阳见状,凑过来说:“我们的晓峰最大的‘优点’,就是说错了话还不承认。”
晓峰接过话头说:“还是张阳最了解我。”说着对周乐一笑,走开了。
能够巧妙回答问题,是需要智慧的,是令人憧憬的高层次口才艺术境界。要想答得巧妙,必须注意生活感受的积累,加强对语言的修养,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才,轻松应对。要知道,人生很多时候固然是靠才能闯荡社会,谋生求发展的,但某一关键时刻、某一特殊场合,助我们一臂之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十分重要的才华技能甚至阅历资质,而仅仅是一句巧妙的话语。
当然,我们要想用巧妙的话语来化解自己的困境,还需要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新知识,才能在面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时,很快地想到解决的妙语。当我们能够像口才好的人一样,在任何突发问题上都能够巧妙回答时,我们才能真正算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阳光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