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12500000023

第23章 论现代文化生产(下)

八、商品、市场机制下文化与经济的互相促进

(一)经济兴旺培育出文化昌明文化立足于经济,文化的性质决定于经济结构的性质,文化活动的发展、成熟更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古代社会曾经出现一次活跃的文化活动,创造出东西方灿烂的古典文化,后者是在古代社会经济成熟基础上生成的,但又大大超越了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地指出:古典古代文化的杰出成果,就其社会、艺术价值来说,是后人未能超越的。但是古代社会缺乏文化活动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经济机制。古典古代的文化高涨,产生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之上,在中国是产生于封建地主制生产方式之上,文化享受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奴隶主和封建主;古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就集中于城市,古代社会在整体上仍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教义的思想桎梏和领主庄园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下,曾经有数百年的文化、学术活动的沉寂。公元10世纪以来逐渐发展和壮大的商业资本对西欧封闭的自然经济起着侵蚀作用,14世纪、15世纪的意大利的沿海城市,出现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发展和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活跃,产生了一大批文学巨匠。他们创造的杰出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冲破了中世纪的神权思想的枷锁,激发出智力生产者从事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和自然科学学术创新的热情,引发了14世纪、15世纪意大利的文化活动的高潮和文化思想变革:文艺复兴。15世纪西欧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文艺复兴,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命题:近代商品经济启动的文化、精神生产大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就整个西欧来说,迄至18世纪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兴起以前的中古时期,是以庄园农业经济的发展滞缓和文化活动不发达为特征的。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商品经济对文化的推动。工业革命以后的200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文化、精神生产日趋活跃和商品性文化生产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化、精神活动向经济生产的转型:(1)文化生产者由供职于宫廷政府的职能人员、贵族、有产者转变为由普通智力劳动者,即主要由自由职业者从事;

(2)文化品由贵族和有产者的精神财产和享受对象转变为公众享受的文化消费品;

(3)文化活动由单纯意识形态活动转变为经济生产,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知识生产。

文化在近代和现代所以能取得加快发展的势头,并转变为一种经济生产,在于商品经济机制的引入。

(二)商品经济体制对文化生产的激励商品生产赋予文化产品以经济价值,市场机制的引入为文化生产配置了经济利益推进器。实践业已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即使是人们称为“自由的”文化精神活动,如果完全没有经济利益驱动,只能在少数专业职能人员的狭窄的范围内十分缓慢的发展。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如同物质生产需要有经济激励一样,精神生产同样需要有经济激励。充分而有效的经济激励,是调动智力群体的文化劳动积极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杠杆。在商品经济体制安排下,发达的文化市场以其充分的需求和灵活的供给,为买方和卖方间的竞争和文化产品价格定位于市场价值中准创造了前提;价值规律的高劳(劳动量)高值(价值)高益(效益)机制,鼓励人们从事艰苦的、长年累月才能获得成果的文化、艺术创作;同时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复杂劳动获得补偿,鼓励人们进行用于提高艺术家素质的教育投资。此外,文化艺术品的垄断价格机制,在被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可以在鼓励文化精品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文化品作为商品生产对群众性的文化生产劳动积极性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生气勃勃的文化大生产,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和繁荣、促进现代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经济杠杆。

(三)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自然经济形态和传统社会结构的文化生产体制下,怎样生产文化品,生产什么样的文化品是按统治阶级的意志,由政府行政权力机制来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一些作家、诗人、艺术家是有产者,或者是政府职员、学校教师,他们有其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一些人只是偶尔将少许文化产品用于市场交换,获取补充的收入。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贱商、耻商观念,成为妨碍自觉的文化商品生产行为形成的思想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生产多半是从属于精神动机——个人兴趣或是社会的嘉许,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文化产品,取决于生产者的个人的创作意愿。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化品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精神生产已经发展成为由人数庞大的文化生产者阶层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多的大产业,绝大多数的文化人成为靠出卖产品获取收入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的生产、就业和取得收入的方式和经济机制,使文化工作者有了新的观念。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文化品价值形成在于智力生产者劳动的结晶,创作者获取商品收益是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形式,从而是合理的,人们逐步抛弃了文化精神生产领域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再耻于智力劳动生产品的市场交易。文化生产者的观念转变,成为文化活动从属于市场的精神条件。在生产组织上,从事文化商品生产与营销的企业——出版公司、画廊、文化拍卖行以及经纪人——的产生和发展;在流通组织上,发达的文化市场的形成。这一切,意味着市场性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引进于文化生产与流通之中和文化生产从属于市场调节。市场价格机制使分散的个体文化工作者自发的创造活动适应于群众的多种多样的需要,从而促使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文化商品生产发展,促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行业的出现,形成了分工细致、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现代文化大产业。在拥有发达的文化服务业,发达的文化、知识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物质基础的现代经济中,价廉、物美、新型的现代文化品越来越多,文化消费不再是由少数精神贵族独享,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当代,大众文化品成为文化产品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还打破了传统文化计划生产和供给体制下产品结构的单调性,形成丰富多采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大了文化消费对象的可选择性,从而使广大文化消费者得以“各取所好”。对当前文化生产应该提倡“兴雅”(文化)还是提倡“兴俗”(文化)的问题,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将当前迅速发展的属于现代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校园音乐”,以及地方乐曲等等简单视为“俗文化”,并且把当前“高雅文化”的遭到“冷遇”,简单地归结为:市场对高雅“殿堂”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一些文化名流耆宿持有上述看法是可以理解,但偏爱高雅文化而贬低大众文化的观点则有失偏颇。如果我们大略观察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文化发展,我们会发现一条十分明显的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的轨迹。这是一场由市场力量推动的,由以高雅文化为主导,转变为大众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对这一文化大变革,人们不能只是从文化的艺术素质的角度来加以评价,例如,人们不能只是从不少大众文化品表现出艺术、社会价值不高,“粗”、“俗”,甚至有“劣”品滋生,就作出文化生产衰败和“走向危机”的结论。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和经济学的分析。在这里,一方面是:少数精英、“天才”的垄断文化生产的局面被打破和众多自由职业者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是:少数精神贵族的文化消费垄断的被打破和众多群众的开始进入文化精神消费领域。尽管市场机制对文化活动有不少负效应,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只能适应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商品性文化生产进行规制和管理,防止和消减市场失灵,大力促进和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但是人们不可能超越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发展阶段,不能将一切文化、精神活动都置于产品生产和计划分配的制度框架内。文化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特殊商品,文化品的商品生产中还存在产品的商品性与艺术、意识性的矛盾,对于上述矛盾的调节,市场是失灵的。因而对文化生产不能实行“全盘商品化”,而对商品性文化生产,则应该采行政府规制、管理和调节模式,实现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此外,政府还要承担起有效组织文化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功能:如建立和维持政府出资的国家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歌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公共电视台、公共信息网络等等公共文化体系。在文化精品的生产中特别要利用公共物品的形式,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组织、资助的功能。因此,对文化资源的配置,绝不可以听任市场的自发作用,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功能,使市场的“搞活”、“调适”功能与政府的管理和指导相结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了实现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到生产和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的精神粮食,最充分、最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更加需要发挥好政府的组织文化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功能。当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消费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特别是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下。因而,大力发展面向人民群众、面向农村的文化公共产品生产体系,更好地满足城乡广大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九、商品经济机制下文化合并于生产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商品经济的机制不仅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而且,它还促使文化被大规模地合并于生产,转化为直接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从而使文化生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的新的杠杆。

(一)文化精神活动转化为经济生产和文化成为生产要素在人类社会经历的漫长的产品经济时代,文化带有与经济相疏远的性质,古代和中古社会文化知识的进步和精神财富的积累主要是在非生产领域中进行而与物质生产相脱节,它意味着文化以及科学知识利用度很小,从而文化、科学的经济财富生产效应的低下。文化与生产脱节和相疏远的性质,不只是古代和中古的现象,从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东方大国(包括旧中国在内),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和传统的封建政治结构的桎梏,而表现出文化向前发展与经济发展滞后的严重失衡。

文化的积极介入和被大规模地合并于生产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现象。商品经济与市场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在物质生产中站稳阵地后,就向着服务业的广大领域扩张,此后它进一步向文化、精神生产领域渗透、扩展,一浪又一浪地把文化活动卷入市场交换,从而使文化品成为商品,使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化生产,转化为经济财富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物的生产和价值物的生产。在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构成因素。现代社会在物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借助于文化商品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经济机制,加快了文化部门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以电影、电视、新闻媒体、出版、文娱、休闲阅读物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品的大生产,形成了发达的文化产业。此后,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和光碟技术,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进一步崛起,成为实力强大的支柱产业,并在国民财富的创造和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商品、市场机制,成为文化、精神活动向经济生产转化的媒介和枢纽。依靠这一经济机制的功能,出现了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要素被大规模地合并于生产之中,实现了文化活动与经济生产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精神产品创造和经济产品创造的一体化。由此,文化不再是与生产相疏远,而是真正成为了生产的要素,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新泉源;而文化生产也不再是单纯的精神活动,成为了经济生产的新形式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可见,在当代,人们应该用新的视野来观察文化,要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予以充分的估价,要看到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不仅不断促使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要素,而且也促使文化、精神产品转化为生产要素,成为富有财富创造力的新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文化制度的创新,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有效利用商品经济的机制,搞好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就能充分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文化生产也将由此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财富增殖的新的手段。

(二)文化品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文化品具有可移植与可嫁接的性质,它的某些要素、结构和属性可以加以分解、重构和使其融合于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之中,形成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如像:(1)使用名人、名地、名事作为商品品牌;

(2)在旅游业中,发掘自然景观中的文化资源,或是配置以高文化含量的设施;

(3)将文化资源整合于消费服务之中,如文化餐饮、“茶道”,把一般消费和服务提升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

(4)将各种文化资源整合于生产品中,越来越流行于各种高级消费品生产之中。可见将文化品的某些属性和素质分解、重构和渗透、嫁接、整合于多种多样产品之中,创造出有文化含量(包括高文化含量)产品,已成为当前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含量具有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有文化含量的产品意味着某种文化产品要素和属性被摄取并渗入、整合于产品体之中,成为“在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上实现了的文化”。

合并有文化要素的产品,意味着使消费者的需要得到更充分满足的高品位使用价值的创造。可见,在发展物质生产和服务业中,重视和着力并入文化要素,进行文化的深度嫁接,能带来产品品质的提升,实现一种融汇物质财富、科技财富与精神财富于一体的更高级的现代文明财富的创造,再加之以文化品生产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这样的国民经济也就更带有文化经济的特色。上述情况表明,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文化将越来越成为使用财富创造和增长的源泉。

(三)文化生产的创造价值和获取经济效益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在于:文化生产能够创造价值和获得额外收益——通常称为创造经济效益——的功能,是促进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文化活动一旦转化为经济生产,即成为商品生产,文化劳动也就成为生产劳动,并且对象化为价值,由此创造出价值物。由于文化劳动具有高价值创造能力,加之以文化、精神产品垄断能获得额外收益,因此:(1)文化生产越发达,国民总产品结构中文化品比重增大,特别是高级文化品增多,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越大。

(2)换一个说法,一国的文化劳动者队伍在总劳动中的比重增大,特别是拥有庞大的高素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精英团队,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越大。当代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商品性文化生产发达和文化自由职业者阶层庞大,从而实现了年国民总产品的大规模创造。

(四)文化与生产相嫁接创造附加值的功能文化与生产的嫁接有以下两种情况:(1)将无偿的文化资源,作为形成有文化含量产品的原料。许多名贵文化资源,如历史名人、名事、名地等等和自然物一样是可以无偿利用的对象,善于发掘、选择和依法占有并将其作为品牌,产品因获得富有消费吸引力的文化含量和高附加值,由此使生产者获取不菲的额外收益。

(2)利用有偿的文化原材料来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利用有偿的文化资源需要支付成本。如像:

利用当代名人或是利用奥运会会徽作商标需要付费;制造高文化品位的产品,需要雇佣设计人员,或向专业工艺设计公司支付设计费用;

增大旅游景点文化含量,建造“锦绣中华文化乐园”更要有巨额投资。创造高文化含量产品,尽管有以上的种种成本支出,但是借助于、合并于产品中的优质文化品的特殊市场吸引力和垄断价格形成机制,它仍然能给生产者带来额外收益。在当代,由于文化品的垄断价格机制,也由于当代社会休闲、文娱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偏好的变化,也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出现了文化资源与生产相嫁接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的大趋势。文化、艺术要素向物质生产广泛领域渗透的势头正方兴未艾,嫁接出的有文化含量的物质产品,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包括固定消费品、住房,甚至包括生产资料。上述趋势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成为增进企业积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有力的杠杆。

(五)小结: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综上所述,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1)在经济市场化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活动转化为经济生产,文化成为生产要素和新的经济资源,产生了新兴的文化产业,出现了知识文化生产、服务生产与物质生产组成的现代三维产业结构和现代经济三种生产并行发展的势态。

(2)在有规制和有调控的、完善的市场体制下,文化资源能够有效而充分地转化为经济资源,成为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新杠杆,这意味着文化获得生产力的性质。

(3)在知识文化生产、服务生产、物质生产三种生产并行发展格局下的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经济载体,由此促使文化生产与文化活动进一步兴旺发达。

(4)当代文化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文化化,意味着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意识功能的强化。归结到一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借助于一个政府规制的和有调控的、完善的市场体制,人们能构建起文化与经济的相生相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经济机制,有效利用这一机制,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够有效实现文化发展和文化育人。

十、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的艺术形式与健康的意识相结合是文化生产固有的要求文化、艺术创作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物的特殊形式,是具有满足人的审美能力的艺术品。艺术品所以能引起观赏者的美感,首先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和素质,简称艺术性。艺术结构的完美服从于一定的客观规律,即艺术规律。卓越的文艺作品所以能引起和激发观赏者的强烈的“美感”,首先在于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结构。而不符合艺术规律的胡诌、瞎编、弃规废矩、乱纸涂鸦式的创作,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文化、艺术品的美的内涵除艺术性而外,还包括意识性。那些体现于作品中的思想、精神,我们称之为作品的社会意识性。文化、艺术作品是特定的社会人,有特定的思想情感的作家的精神活动的体现,因此,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其思想意识内容。文化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意识内涵不是相分离的,而是互相交融、紧密结合的,艺术性中体现有意识性,思想意识内容体现于艺术形式之中。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绘画中的形象、色调,音乐乐章的曲调、旋律、音韵等等均是创作者的某种心态、情感和精神内蕴的体现,而作品的精神内蕴正是引发观赏者的“心灵共鸣”的深层触媒。艺术形式很重要,作品缺乏完美的艺术形式就不能使人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为人喜爱,即缺乏艺术的感染力。有完善的艺术形式,但内容庸俗、思想性贫乏的作品,或许能给人以感官的享受,但毕竟缺乏震撼人的心灵的力量。基于这一点,可以说思想内容是作品美的结构之“魂”,它有如蒙娜丽莎的眼睛。可见,作为文学艺术品的内涵的美的素质,是作品艺术性与意识性的有机结合,而艺术品美的品质的高低在于艺术性与意识性相结合交融的状况。艺术性越是完善——可以称之为真——,意识性越健康——可以称之为善——,二者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品位越高的“美的素质”。它不仅能对观赏者带来表层的美感,而更主要是它能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美的享受,形成强烈的美的震撼力,使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的意识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是最进步的文化生产。它要求人们将高度艺术性与积极、健康的意识性相结合,特别是要与先进的思想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精神生产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搞好艺术使用价值的创造和消费者心态相对接作为艺术性和意识性相结合的美的素质是任何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品固有的内容;作为商品的文学艺术品则一方面是以美的素质为其使用价值的实在内容,另一方面还具有商品价值。我们用下述公式来加以表述:

文学、艺术产品美的素质艺术结构思想、{意识内容文学、艺术商品商品使用价值——(与购买者需要相对应的美的素质){商品价值艺术结构{思想意识内容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产品的物质属性上,一般说来,产品完善的物质结构与属性的形成,也就是使用价值的形成。文学艺术品的商品使用价值,是满足人的审美的精神需要的有用性,因而,首先它是以艺术产品拥有美的结构和属性为实在前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他人,对购买对象来说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对作为商品的文学、艺术品来说,它的内在的美的素质还需要与购买者的现实需要相适应,才能成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如果作品的美的禀性与群众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相脱节,作品未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爱好,这样的作品就不可能有广阔的市场销路,它意味着作品内在的美的结构未能实现为现实的使用价值。

在文化市场上存在着“曲高和寡”的现象,一些具有很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如像某些经典作品,一些严肃作品,某些古代乐曲和地方戏剧有很高的艺术、社会价值,但是未必能有广阔市场。特别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某些高雅、严肃作品,由于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陈旧,未能体现出现实生活特征和时代精神,尽管它们是拥有艺术、社会价值之作,但由于与当代群众消费心态“不合拍”,从而缺乏现实的“美的效应”。它们表现为“阳春”、“白雪”,作品的内在美的结构未能转换和实现为现实的使用价值,艺术家付出的生产劳动也不能体现为商品价值。这种情况意味着人们可能创造出美的素质高的艺术佳作,但却未能创造出和拥有商品性使用价值。上述文化品“曲高和寡”现象,体现了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特殊矛盾:艺术美的创造和商品使用价值创造的矛盾。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的特点是:艺术品应该是商品,产品内在的美的素质要与购买者的消费心态相对应。为此,首先要求作品在艺术形式的塑造上要符合美的规律;其次和特别重要的是要使作品的内容,最充分、最生动地的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本质:作品叙述的事、描绘的物、表达的情感追求,要能贴近欣赏者——现实的人——的心态。也就是说:要使作品美的素质与欣赏者的文化心态相契合,在欣赏者心中形成美的共振。为了使文化品的品质、属性与消费者心态相对应,首先要坚持多样性。也就是说要以生产多样化来促使文化品内在美质与各类消费群体的现实需求相对接。当然,各类文化品因其消费对象的不同,其销售状况和市场容量有大有小而不能一律。但是在文化品业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居民日常的文化消费品的当代,在新的传媒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引进于文化生产,从而文化品更加大众化的时代,搞好文化生产的多样性和努力实现文化、艺术品品质与消费者需求相对接,各种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的文学艺术商品都有可能大大拓宽其市场销路。在文化生产中,把美的素质的创造和消费者群众的文化结构和消费心态相契合,也就是将艺术美的形成和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相统一。

(三)确立起文化生产适应于市场需求的观念在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文化生产的新时期,应该看到,不少人还存在一种十分顽强的传统思维。这就是:文化、艺术活动应该排除经济利益,从而把文化活动与商品生产视为是互相排斥和不可兼容的。上述传统思维来自历史上的产品性文化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生产物,不进入交换过程,不是商品,创作者也无需关心产品的商业价值。而且,在古典的文化生产模式下,文化精神活动被视为是仕人的“雅业”,从事商品性文化生产,即“卖艺”,则是属于“下九流”的庶民的行为,是君子所不屑为的。古典文化生产模式下,艺术家自己将艺术活动称为“为艺术而艺术”,是纯洁而崇高的。这种鄙薄商品生产和交换价值的观念,是古代与中世纪产品经济形态下的意识形态。显然,在商品性文化经济已经强有力地运转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传统的文化生产观念早已过时。面对新的实际,人们应该有观念的更新,要正视商品性文化生产的现实,认识被纳入商品生产关系中的文化艺术品的二重属性:社会、意识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工作者应该着眼于与致力艺术、社会价值和商品价值相统一,既讲求产品的艺术、社会性,又重视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自觉地把文化生产活动适应于现实的文化经济的性质和要求。

十一、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市场失灵与庸品排挤良品

(一)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的互相促进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功能,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来实现的。竞争与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鲜明地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但是在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往往存在次品重复生产,市场上次品充斥,甚至劣品泛滥的现象。应该说,这是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一种难以消除的趋势,它显示出物质产品生产中的优胜劣汰规律对文化生产并不是充分有效的。

我们已经指出,使文化、艺术品现实需求形成的人身前提是能对作品发生美的效应的消费者的文化心态和消费偏好。市场经济中这种文化、精神需要的形成的社会、经济机制可以归纳如下:(1)具有美的素质的艺术品A的创造。

(2)A产品在特定消费群体中引起美的效应,表现为市场上A产品的需求,即Ca的产生。

(3)多次消费形成消费偏向甚至癖好的法则,决定了消费者中适应于A产品的文化心态的形成,它表现为喜爱A产品的消费群体的形成和A产品的社会需求的形成,即Ca的持续化。

(4)A产品畅销条件下,从众心理的消费法则,促使偏好A的消费群体规模扩大;企业的商品营销活动,包括商业包装、炒作,如利用新闻媒体制造新闻“名人”、“名品”,在促进群众消费心态和偏好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结果是A产品需求进一步扩大,成为一定时期独领风骚的市场主流产品。

(5)由于群众中某种消费偏好的形成,出现了A类风格的产品的生产和畅销,即Ca-k,基于生产刺激需求扩大的法则,Ca-k的持续畅销,进一步促进A类产品生产进一步的扩大,即Ca-Z的出现。

以上我们概述了文化品生产与消费需求的互生、互促的机制。它表明:文化主流产品以其耳濡目染的作用,影响群众的特定的文化消费心态的形成,由此促使主流产品市场扩大,并且会进一步促进主流产品生产扩张。经过一定的时期,由于文化创新,又会有新的文化、艺术品B创造出来。在追求新颖和从众等消费心理下,又会有新一轮的生产消费互促机制的重演和新的主流产品B的形成。在当代商品性文化生产中,一些时尚艺术品迅速在市场“走俏”、畅销,进入千家万户,取代了原有主流产品。上述现象的产生以及由A到B、C……主流产品的替换,正在于文化产品创造市场和市场促进产品生产扩张的社会、经济机制的作用。

(二)文化生产的两种模式:生产与需求良性循环与不良循环基于上述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互促和主流产品形成机制,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化生产两种发展模式:

(1)文化生产的良性循环模式。在优良文化、艺术品A成为主流产品的场合,会演化出文化良品影响和塑造消费群体健康的文化心态,引起对文化良品需求扩大Ca-Z,由此又促进文化良品生产扩大。这就是商品性文化经济中的生产与需求的良性互促和良性循环,它意味着文化生产经济效益和艺术、社会效益的并进,这是一条文化生产健康发展的路径。

(2)文化生产的不良循环模式。在文化次、劣品B成为主流产品的场合,会演化出文化次、劣品影响和塑造消费群体的畸形的文化心态与不良偏好,引起对文化次、劣品的市场需求扩大,即Ba-k的出现,由此激励和促进文化次、劣品生产进一步扩大,形成次劣品的重复生产。这是商品性文化经济中的生产与需求的不良互促和不良循环,它意味着文化生产经济效益正增长而文化艺术、社会效益零增长或负增长,这种情况表明次劣品的大肆泛滥和文化生产的偏离正轨。我们已经指出,由于现代社会中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和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市场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它既吸纳良品,也吸纳次品,甚至劣品,因而上述公式中作为起点的A产品既可能是优良之作,也可能是平庸之作,甚至会有伪劣之作。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文化市场上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产品优劣交杂、真假难辨、香花与毒草并存的情况。在文化庸品成为市场主流产品,由此严重影响群众的文化、精神结构和消费心态的情况下,必定会有市场上对庸品的旺盛需求。文化品生产和需求互相创造、彼此推动的机制,在庸品长期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情况下,会促使消费群体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心态的畸化,使一些消费群体产生对庸品的偏好甚至痴迷,促使庸品消费群体的范围不断扩大。作为消费者的人的文化、思想素质的变化和下滑,其必然结果是:一方面,庸品的畅销和市场份额的畸形扩张;另一方面,良品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上述现象可以称之为:庸品排斥良品的趋势。它体现了文化生产中的“市场失灵”,这意味着文化低、劣品的重复生产和占领市场。文化生产中的上述“市场失灵”,在实行文化生产自由放任和消费主义的国家,表现得极其鲜明。

十二、实行商品性文化生产,要加深对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内在矛盾的理论认识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出现的庸品排挤良品现象和“市场失灵”,其深层根源是商品性文化产品的内在矛盾:艺术、社会价值与商品价值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表现是:文化生产中一些创作者往往会产生将商业价值追求超越和脱离艺术、社会价值创造的非理性行为。这种现象表明:(1)文化生产偏离了艺术、社会价值创造这一精神生产的本质目标,而从属于对商业价值的追逐。

(2)文化工作者陷入“市场陷阱”,失去和抛弃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职责,将严肃的精神生产变成了一般的营利活动。文化生产由此出现“畸化”,偏离了正轨。文化生产的偏离正轨,在当代实行文化自由主义的西方发达国家有最为鲜明的表现。

20世纪发达国家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畸化的文化生产盛行。尽管在品类上不断多样、在数量上日益庞大的当代文化、艺术创作物中也不乏优秀、健康之作,但由于文化生产缺乏先进思想的指导,也由于艺术家遭受到消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等主流意识的侵蚀,因而造成生产质量滑坡,精神垃圾滋长,呈现出低质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趋势。在文化市场上则呈现出平庸作品充斥:优秀作品少和滞销,低劣品却不乏销路。总的情况是在文化产业壮大和繁荣发展中出现了文化衰败。文化生产中的畸化现象,其最深的根源是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客观存在的文化品商品性与艺术、社会性的矛盾,在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管理和先进思想指导的自由主义的市场性文化生产制度下,上述矛盾就会激化。如像:(1)片面的物质刺激体制。商品经济中固有的文化垄断及垄断价格机制,倍数式地放大和加强了经济激励,这样的生产和分配关系必然对文化生产中传承下来的古典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形成强烈的冲击。使一些文化生产者把社会人固有的物质利益关心,转换为对金钱利益的渴求,从而产生畸化的文化生产行为。

(2)在实行文化自由主义条件下,既缺乏对文化品的有效社会评价体制,也缺乏禁堵伪劣品生产的制度制约和政府管理;在文化、精神产品的自由生产和自由交换体制下,文化庸品和劣品成为主流产品,群众遭受精神污染和文化素质的逆退是难以避免的,由此消费者文化心理和消费偏好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形成庸品畅销和进一步自由泛滥的社会心理前提。可见,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进文化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但也有诱发文化艺术活动畸化的负效应。马克思早就对资本主义的精神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作出了精湛的说明,他说:“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

当代实践,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内在矛盾并非不可克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的方针,借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确立起社会共同的文化生产行为规范,建立对文化优质品的科学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形成完善的文化市场交易制度——包括文物和重点文化精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特别是加强创作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切实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人们可以做到将商品性文化生产纳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作为社会的上层结构的文化,它的发展总是从属于社会发展,特别是从属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孤立地论述文化发展和主观地设计文化应该怎么样发展。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能超越的一种历史形式,部分文化生产的商品化是时代的大趋势。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前,我们提出商品性文化生产中文化品商品性与艺术、社会性矛盾的论题,不是要提倡废弃文化生产的商品性,回归古代和中世纪田园式的文化自然生产和传统计划体制下僵化的文化生产,而是旨在指出:在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中需要搞好兴利除弊,其关键是,构建起能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十三、结论: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体制和良性文化经济互动机制在文化与经济密切互融、互动的当代,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促、互动,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功能,是优化和壮大我国产业结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的竞争力的一项有效的战略选择。

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转轨期,要大力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积极而有效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创造中国现代文化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实行商品性文化生产中,人们应该自觉运用生产与需求的互相创造和互相促进以及文化市场主流产品形成的规律,构建一种良性的文化与经济互动机制。

这就要求: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通过唱响主旋律,搞好多样化,实现中华文化园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2)认识商品性文化产品的二重性,正确树立市场观念,按照产品的艺术、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要求,自觉地在文化生产中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把讲求产品艺术、社会价值和讲求商品价值相结合,努力创造艺术、思想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财富。

(3)文化精神产品毕竟是具有意识性的特殊产品,文化生产者需要自觉地将商品价值创造立足于艺术、社会价值的基石之上。为此,文化工作者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品德修养,警惕文化经济中的“市场陷阱”。

(4)文化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搞好文化商品的生产与市场营销,特别要有效组织和激励优质品的生产,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扩大优质文化品的市场销路,大力形成优质品的市场主流地位,发挥优秀文化产品在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塑造人的优美情操的功能,由此培育广大消费群众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和消费偏好,为文化优质品取得市场主流地位创造主观条件。

(5)提倡文明的、健康的文娱生活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提高群众的审美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美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他们分辨美丑和自觉抵制精神垃圾的能力。

(6)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对文化生产应实行分类管理。对一般的文化生产,特别是大众化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商品市场机制将其搞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重量级的文化产业集团,大力推动中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发展,有效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创造功能;对于高级的、特殊的文化艺术活动,则应大力发展和加强文化事业体制。因此,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是有利于文化生产全方位发展和繁荣的、包括产品性生产和商品生产在内的大文化体制。

(7)基于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市场失灵”,要扩大和加强文化公共物品的生产,形成完善的文化公共物品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强包括国家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各种面向公众,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共影视媒体的发展和发挥其功能,大力扶持从事精品创造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并把组织能成为市场主流产品的精品生产,特别是不逊于和超越“古典古代”品质的和无愧于当前伟大时代的“经典”作品的创作,作为某些文化事业单位的中心任务。

(8)强化政府在文化生产中的指导、规制(regulate)和推动的功能,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努力创造和形成鼓励和培育优秀、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新闻舆论阵地和社会氛围,在当前特别要认真注意防止媒体成为不良文化的催化剂和培养基。

(9)确立文化兴邦的观念,增大对文化的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生产,在当前,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面向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总之,文化生产,特别是商品性文化生产,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政策的规制、政府的管理和思想的指导。如果说,在物质财富生产中,人们也不能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那么,为了求得文化财富最大最好的生产和增殖,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领域,应该实行政府主导的文化商品生产模式。

实行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和先进思想指导作用相结合,这样,我们将能够有效防止和减少市场负效应,形成生气勃勃,“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市场性的文化生产。在当前,在文化、精神活动领域,精心构建和有效利用这一新杠杆,我国文化生产将由此获得新的动力。这不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借助于文化生产力功能的强化和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增大人民财富的积累。

同类推荐
  • 花之语

    花之语

    在生命的长河中,人是时空隧道里最孤独的行者。幸好这世上还有花的清香与花的芬芳。花说,无论你觉悟得到还是觉悟不到,我都是你灵魂的倾听与倾诉者。《花之语》通过春夏秋冬四个特定的时空,通过对人生、社会、生活正能量的思考与感悟,让人慬得:人的灵魂需要得到三重和谐。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人与他人,三是人与自我的内心。所谓富即一生无憾,贵即被人需要。祝愿你我都是精神富贵之人!品读细思,净化个体心灵,激发向善向上的力量!
  •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

    本书作为一本文化、文学与艺术书评集,共分四辑:中国文化观察、西方文化管窥、当代文学浅论、中西艺术初探。作者首先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态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其次点出了西方文化强大背后潜藏的各种危机,再次勾勒了当代文坛林林总总的现实生态以及容易忽略的文学角落,最后分析了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好莱坞电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博弈。在20余万字的书评中,作者时而理性分析,时而激情表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山论剑”。在作者看来,文化、文学和艺术之间,血肉相连、精神相通,撇开文化看艺术,或者撇开文化谈文学,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 疯狂的阿登

    疯狂的阿登

    停止增援诺曼底,法西斯面临审判!戴高乐崛起,法国人为荣誉而战,德军撤出巴黎,维希政权全面瓦解!希特勒签订停战协议!蒙哥马利热情不减,“彗星计划”成最后一搏!希特勒拒绝纳谏,阿登上演最后的疯狂!这是德国在西线最大的反击战,双方投入近60个师,伤亡各达8万余人,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攻势。
  • 七发

    七发

    汉代辞赋家枚乘以《七发》写七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田晓菲披沙拣金,同以《七发》为题,解读陶渊明、萧纲、谢灵运、汤显祖、郁达夫等七位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兼顾不同题材,连接不同时代——从诗歌、戏曲到小说,从六朝文学至现代文学,精华迭出,识见深邃。
  • 南塘

    南塘

    这是作者在小说之外的个人心灵史,收入作者近百篇散文作品。从青春到秋风,从苍茫到澄澈,书中囊括了他在万里山河行走时的思索,以诗意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内敛的笔调抒写对自然、人生和万物的感慨,充满对于高远天空及悲悯大地的关照。
热门推荐
  • 混在银行

    混在银行

    这是一部反映当代银行储蓄柜员工作与生活的小说。它以主人公徐文亮在银行工作的经历为主线,并辐射到他周围的家人、同事、同学和朋友们。记录了几个年青人步入社会后所经历的悲喜交加的人生变化。在时间的静静流淌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每一个人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 灼焯

    灼焯

    每个人的青春都或多或少会有的故事,即使平淡无奇,回忆起来也波涛汹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亲爱的眠之初

    亲爱的眠之初

    她是被爱了十三年的叔叔骗得家破人亡的绝世傻白甜,悲惨的死去,悲惨的以丑陋的灵魂见证着渣男恶女此生不变的誓言。终于她爆发了要向他们以及这个世界复仇的小宇宙!“想复仇吗?”吸血鬼容貌的禁欲系美少年微微笑着,向她抛出了契约。什么,要向你尽献忠诚?!某无脸女郁闷地看着黑气缭绕的手上若隐若现的契纹,“那神明大人,我要为您做什么呢?”只见少年又是一笑,红唇轻启:“入梦……”
  • 也许你知道我爱你

    也许你知道我爱你

    [双向暗恋+双洁+姐弟恋]!!!或许从我们相遇的那一瞬间,我就爱上你了。——林少安遇见你真是用了我一辈子的幸运。——孟遥两人从一开始的路人,到后来的恋人,仿佛就在昨天。十年前,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可因为家里人的事故,导致两人的矛盾开始,最终孟遥因车祸,丧失记忆。十年后,林少安终于找到孟遥,可是对方好像不记得自己,没关系,十年的时间我都等了,不差事。误会会不会解开呢?林少安的努力孟遥还看见吗?
  • 每日一作文

    每日一作文

    每天更新一段不同题材、文体的作文。都是原创
  • 遇见——旧时光

    遇见——旧时光

    青春有着我们快乐的回忆,但是总有一些明明告诉自己不会忘可就在告诉自己不会忘的时候忘掉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道情深似海

    他道情深似海

    这一生,你三娶,我三嫁何时才能共看一场海棠花开
  • 快穿之圆梦女神

    快穿之圆梦女神

    映雪·圆梦大师·鉴婊达人·神豪·狄的万界快穿旅程。(男女双穿,一夫一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