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力——现代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科学属于知识范畴。科学在当代之所以为人们所重视,在于现代科学的向外渗透,首先是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和体化于物质设备、劳动对象、劳动力以及生产方法之中。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高科技经济中,科学的向外渗透,在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中的体化更是加强,现代生产力结构中的机器(设备)力、对象力、劳动力、生产方法力中,鲜明体现了科学力。应该说,科学力已经成为当代生产力的结构一个独立的要素。当代经济中十分凸显的这一新情况,要求人们深入研究和从理论上阐明科学力。对于生产力要素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体现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是主体——作为劳动者的人——的生产力,分析了劳动生产力的概念,揭示了劳动生产力的各个物质要素——劳动力,工具、机器、自然物质条件——的性质及其功能,阐明了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本质要素。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尚在奠基的条件下,就高度重视科学的生产功能及其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合并于”生产的重大命题。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了科学的产生,它的性质、功能,特别是从经济的角度,详尽地分析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科学“合并于”生产和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机制。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科学转化为资本的生产力,服务于最大限度利润增殖的经济机制及其带来的各种矛盾,论述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制约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的制度障碍,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使科学获得充分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的美好前景。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论著中,有关科学和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论述极其丰富,他构建了科学生产力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关于科学生产力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代科技进步的实际,进一步阐明在财富创造中科学力的性质与功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从知识稀薄的生产走向知识密集的生产知识导向——人类行为的特征。知识是人类从事认识世界的脑力活动的产物。人作为万物之灵,拥有高级的思维能力和认识功能,其中后者表现在以观念和理性知识反映客观世界。人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经过逻辑思维上升为理性知识。科学就是反映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严整的、系统的理性知识。人类行为的特征是知识导引行为,无论是行为的目标,采用的手段或是行为方式都体现出知识。人类劳动具有目的性,人在进行生产以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有了生产什么和怎样进行生产的意识。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种先行于劳动的观念和目的其中就包括知识。人是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增长智慧,获得知识和开始合并知识于生产的。首先是合并知识于工具之中,例如,依靠实践中获得的磨制燧石的知识,用加工过的石器来取代未经磨制的石器,依靠使用火和制陶的知识烧制陶器,依靠冶炼知识制作青铜器和铁器工具。其次是将知识合并于生产劳动之中,形成一种更有效率的劳动方法、技巧和劳动协作方式。原始人从渔猎到畜牧,从采集到原始农业的生产和劳动方法上的进步,都体现了知识的作用。只不过早期人类的知识是粗陋的、原始的,这种知识中真知与谬误并存,真知被包摄于原始宗教幻想与唯心哲学之中。上述情况决定了并入于生产中的知识量少,从而使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带有知识稀薄的性质。科学的兴起和被合并于生产。人类生产进步的历史,也就是知识进步和被合并于生产之中的历史。知识进步的源泉和机制是:(1)知识具有延续和不断积累的性质,而知识量的积累成为新知识产生的基础。
(2)知识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存在,它的发展和变化要从属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期,产业大发展成为强大的经济动力,既推动知识的进步,又推动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果说,在古代和中古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政治文化制度条件下,知识进步具有缓慢性,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具有稀少性,那么,17世纪、18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以及知识创新的社会结构下,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快速进步和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的现象。大工业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经济制度不仅促进了大规模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启动了科学知识的生产。17世纪以来的牛顿力学是自然科学的嚆矢。此后18世纪和19世纪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基本理论科学均取得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化学工程、采矿、冶金等应用科学领域的成果更是众多。而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学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也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代自然科学一开始就是“应用于生产的科学”,科学研究不再是作为一种消遣,或用来炫耀哲人的智慧,而是在机器大工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机制作用下,被合并于生产之中。大工业生产方式下的主要生产力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的管理形成和提升以及生产方法的完善,均体现了科学的作用。大工业强大的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体现在生产中的科学力。
科学向生产的全面渗透
科学向生产各要素、生产工艺、管理方法的全面渗透是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特征,特别是当代高技术经济的特征。劳动手段的创新与机器力的提升。科学(知识)在生产领域结出的硕果首先是机器。机器是科学知识的物质实物存在形式,是人创造的用来在生产中利用自然物的实体结构。人不只是利用自身的器官——手、足、臂去作用于自然对象,加工、生产出产品,而是使用工具来进行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变换。机器是发达的、先进的工具,它拥有复杂的实体结构,是由发动机传动机以及工作机组成的体系。机器拥有复杂的结构,凭借人工创造的结构设施,人们就能按照生产的具体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多方面利用自然物质的性能和作用。现代科学的特征是对自然物质更深层——微观层和宇观层——的性质、机制和规律的揭示。
20世纪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的两大新发现——量子论、相对论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物的微观层和宇观层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末信息论、基因理论的新发展,直接导致信息网络技术、克隆技术以及纳米、宇航等等高技术的出现,并由此把机器力提升到新的阶梯。原材料的创新与对象力的提升。科学合并于生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原材料的创新。原材料作为劳动对象,在使用价值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原材料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质和量。优质原材料才能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另外,原材料性质也关系到产品的量,优质原材料决定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的降低。大工业利用先进设备,不断改进生产方法,生产出质量更优的原材料。现代农业通过科学选种、育种,改进自然原生物的品质,形成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可见,大工业不断将科学合并于原材料之中,原材料品质不断革新,性能不断优化,我们称之为劳动对象力的增强,后者直接地体现了科学的作用。当代高技术生产方式,正在引发一场劳动对象的革命,它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劳动对象,后者不是自然原生物质,也不只是经过现代最新劳动过滤的传统工业原材料,而是经过科学铸造和转化的人工原材料,是科学知识密集的劳动对象,这种原材料是高品质的现代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高技术生产方式中原材料的品质及其在使用价值形成中的重要功能,极鲜明地表现了劳动对象力的客观存在,而对象力也是科学力的体现。生产、工艺方法的革新。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表现在生产、工艺方法的革新上。机器生产改变了生产、工艺流程和劳动方法。机器生产把生产活动由手工生产中的个人生产变成社会化大生产,这就是把生产分化成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一系列环节。马克思说:“机器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生产问题”,又说自然科学“体现在这些机器中或生产方法中,化学过程等等中”。这种新生产方法、工艺、劳动方法带来的新的生产力也体现了科学力。经营、管理的创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生产,体现有管理、经营(劳动)力。管理、经营劳动本身是一种智力劳动,管理、经营的品质和生产功能直接取决于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在当代,机器大生产发展,企业内使用的机器、设备越来越复杂,企业也面对着越来越发达的市场机制,企业管理、经营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包括:生产活动的组织,劳动力的编组,生产活动、劳动活动的监控与调节,财务活动的管理,市场营销,银行信贷,资本运作以及科技研发等等方面。因此,虽马克思所提到的科学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应用于生产的显然不只是自然科学,而是包括经济管理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是社会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者从来是生产的主体,主体的劳动能力从来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主体的劳动能力,是指劳动者进行有用的具体劳动,创造产品和形成产品使用价值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广义的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技能、熟练水平、知识文化水平、思想素质以及群体协作能力等等。主体的劳动能力从来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为任何一项特定生产活动的效率——劳动生产率——除了决定于劳动的物质手段的性质和生产能力,即客体力而外,还决定于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能力,即主体力。人的劳动能力来自人类天然禀赋,但更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开辟了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新时代,尽管资本主义初始阶段滥用劳动者体力和压抑其智力的表现十分明显。但是工业化的深化、经济的现代化都要求一般劳动力智力素质的提高,要求技术人员有更高的科学知识水平。而在当代生产方式中,为了有效使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工业技术手段,实行质量标准空前严格的劳动方法,对一般职工也有了更高的智能要求。总之,高科技经济加速了科学向劳动能力的转化,现代科学不仅要转化为生产的物质要素,而且要转化为生产的人身要素,培育和生产智力人群体,特别是科学人群体,他们是当代先进的劳动力。
科学力——现代生产力之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1)科学是人的脑力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精神存在,科学不只使人认识世界,而且具有强大生产功能,在一定的经济机制下,科学渗透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方法,成为物质生产的强大力量。
(2)科学越是发达和昌明,科学向生产的转化率越高,物质生产和使用价值形成中的科学力作用就越大。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发明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转化为更先进、效率更高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管理方法,促进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升级。
(3)20世纪是科学进步最快的世纪。科学基本理论不断地取得进步,20世纪末出现了科学,特别是应用科学知识创新的高潮,人类开始进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经济时代,它意味着现代科学新成果大范围地被合并于生产之中和转化为更强大的劳动手段力、对象力、生产管理方法力以及劳动力。高技术生产方式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它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高技术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本质上是科学力。
(4)科学永远处在发展中,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学知识具有无边际性和不可穷尽性,是生产力的不竭的泉源。即使是在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科学知识“爆炸性的增长”的今天,人类仍然面对着无限大的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知识创新和在生产中利用科学力的前途是无限量的。
(5)21世纪是人类认识深化,科学不断进步的世纪。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谁能执科学发展和科学转化生产力的牛耳,谁就将在发展生产、增殖财富、增强国力的竞赛中走在前列。
而对于当前正在争取经济跨越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采取切实有效的科技优先的政策措施,着眼于促进科学快速进步和全面转化(为生产力),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力在经济社会进步中的功能,更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