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管理者无形中养成了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一旦工作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批评攻势,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旦有了业绩,就立即归功于己,将下属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黑锅大家背,红包自己拿。”这样,一定会给公司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对员工来说,管理者推责于人比归功于己更加可恶。因此,要想管理好员工,管理者必须要善于承担责任。不过,承担责任不是随便将下属的过错都揽在身上,而是要有选择地承担责任。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遇到以下情形时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
(1)因错误的决策造成员工的工作失误时
秦穆公在位时,晋国的实力非常雄厚,秦国只有继续扩充实力才能够赶上晋国。有一年,晋国国君因病去世。秦穆公认为此时晋国正沉浸在失君之痛中,无心与其他国家作战,想借此机会消灭郑国。为了能够顺利攻下郑国,秦穆公一次性派出三员大将,他们分别为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
郑国是晋国的邻国,要想到达郑国国境,必须要涉足晋国国土。当秦国的三员大将率大军经过晋国时,晋军早已设下埋伏,结果秦军惨败,除了三员大将被活捉外,其他将士无一生还。
晋国之所以不杀秦穆公的三员大将,是想把他们放回,让秦穆公亲自惩罚他们,以此羞辱秦国。
听到这样的消息后,秦国上下顿时哭声震天。除了悲痛之外,晋国的做法让秦国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而作为领军作战的三员大将,更是无颜面对国君和全国军民,只求秦穆公赐他们死罪。然而秦穆公并没有这样做,他身穿丧服亲自为死去的将士们送行,然后将这三位败将接回。随后,秦穆公带着悲痛作了一篇《秦誓》。在这篇文章中,他引咎自责:“这次我军惨败,责任在我。正是因为我的掉以轻心,结果牺牲了众多的将士。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三人都很有能力,如果不是我的判断失误,他们定能够高唱凯歌。希望他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为我大秦洗掉这次国耻。”
秦穆公的做法感动了孟明视等人,他们加紧练兵,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给晋国一次重击,报仇雪恨。一年后,秦军已是兵强马壮,孟视明等人认为时机一到,征得秦穆公的同意后,便率军讨伐晋国。结果,秦军再次惨败。于是,在朝大臣均认为这三员大将并没有什么杰出才能,纷纷进谏将孟视明三人革职。秦穆公力排众议,仍然赋予他们重任,希望他们能够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秦穆公的做法再一次感动了孟视明等人,他们用心练兵,力求精益求精。几年后,秦穆公再次派他们伐晋。此次战役中,秦军转败为胜,晋国只得求和。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的实力大增,可以与晋国平起平坐了。
很明显,秦军第一次战败,主要责任明显在秦穆公身上。如果秦穆公把责任都归于三员大将,尽管这三员大将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即使三位大将将责任全部包揽,参战的秦国士兵也会感到不平。好在秦穆公主动承担责任,从而激发了秦军的斗志;再加上秦穆公后来的鼓励,秦军终于凯旋而归。
李离同样是一位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在位时,晋国有位名叫李离的官员。李离主管刑罚,是当时的最高执法官。他非常注重法律的公正性,从不容许任何人亵渎法令,更不容许自己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正是因为他将法令看得如此神圣,结果为法令献出了生命。
一次,李离在查阅旧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疑问的判决。他立即警觉起来,细心分析此案的详细过程。结果发现,这是一起冤案。李离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在办案时一向小心翼翼,细查入微,就是想做到执法公正。可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玷污了法律,没有资格再任职。不仅如此,李离还认为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他把自己捆起来后来到宫中,向晋文公陈述了自己失职的事情,并要求晋文公赐他死罪。
晋文公听了李离的陈述后,非常感动。他边为李离解开绳索边说道:“这件案子虽然是你处理的,但你是根据下级的调查结果来判决的,责任应该由接受调查任务的官员承担,而不是由你承担。”
然而,李离并不认为晋文公为自己的开脱是合理的。他说:“我的权力比下属大,俸禄比下属多,如果审案出现了错误,承担的责任自然应该比下属大。如果将好处留给自己,将坏处推给别人,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因此,我必须要为这起案件负责。希望大王权益利害,臣愿意接受死刑。”
晋文公说:“如果依照你的观点,我也有罪。因为你是我的臣子,你的权利远不如我大,俸禄远不如我多,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远低于我。如今,你认为自己犯了死罪,那么,我的罪过又有多大呢?”
李离摇了摇头,正言道:“我主管全国刑罚,如果判决出现了错误,我是最终责任人。如今,我因错判而杀错了人,按照法令,我应该被处死。”
话音刚落,李离突然从身旁的卫兵手中夺过一把剑,自刎而死。
当然,李离的行为有些过激,不过,他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2)当自己管理的员工犯下错误时
街亭失守后,马谡与同往的王平、魏延、高翔一同回到了营中。诸葛亮先将王平唤入帐中,问他为何不及时劝谏马谡。王平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与诸葛亮听。诸葛亮听后,唤马谡进帐。此时,马谡已把自己捆起来并跪在帐前。诸葛亮出帐对他厉声说道:“你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对各种战法了如指掌。我一再告诫你街亭是如何重要。你以全家人的性命作保证,表示你能够担此重任。如果你及时听取了王平的劝诫,又怎么会有今天的大祸呢?如今,街亭失守,我军伤亡惨重,这都是你一人造成的。如果不按律法公正处置,以后还如何服众呢?如今,你触犯了军法,不要怪我无情。你死后,我会按月给你的全家老小送去俸禄。”诸葛亮说完后,立即令人将马谡推出去斩了。马谡哭着说道:“丞相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了父亲。我死罪难逃,只希望丞相能够想起舜帝殛鲧用禹的大义,那么我在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后,马谡大哭。此时诸葛亮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对马谡说:“我和你之间的义气如同兄弟间的义气,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自然知道如何待他,不用嘱咐。”
接着,马谡被带到辕门外。武士正要对其行刑时,被参军蒋琬拦住。蒋琬见到诸葛亮后,说道:“如今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稳定下来,如果此时斩杀像马谡这样的智谋大臣,难道您不觉得可惜吗?”孔明痛苦地回答说:“当年孙武之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是因为他能够按照军法公正严明地惩处违法者。如今天下正处于纷争状态,如果将军法作为摆设,不按军法惩处违法者,还能凭借什么去讨伐贼人呢?”片刻过后,武士捧着马谡的人头来见诸葛亮。
诸葛亮拿着马谡的人头来到各营,让各营将士们看到蜀军军法的严明。将马谡的后事处理妥当后,诸葛亮写了一份表文,然后让从成都赶来的蒋琬带回去让后主刘禅过目。在表文中,他认为自己要为街亭失守承担责任,要求贬职三级。刘禅看后,不知如何是好。他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后,按照诸葛亮的意愿将诸葛亮降职为右将军。
后来,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连续打了几次胜仗。
军法无情,诸葛亮不得不斩杀马谡。但是,诸葛亮处治完马谡后并没有就此了事,而是主动承担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较大的失误,管理者也应该学习诸葛亮的做法。如此以来,无论是犯错的员工还是没有犯错的员工,都能从管理者的行为上体会到管理者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为了不让上司难堪,他们会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
(3)当下属的正确提议得不到支持时
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对欧洲大陆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进攻。当时,巴顿为第三集团军军长,他的部队在登陆后充当了盟军开路先锋的角色。
登陆后,盟军要求巴顿的军队在战术上必须与盟军指挥部保持一致。巴顿处于实战中,对战场的实际情况把握得更加准确,难免会与指挥部发生冲突。在攻打布列塔尼的战斗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巴顿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官,他认为装甲部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而且速度很快,非常有利于先锋部队的推进。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大胆而又创新的战术:先锋部队不再死啃中间目标,而是利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直接攻打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被攻下后,就预示着中间目标的退路被切断,此时盟军便可以大举进攻,与先锋部队一起夹攻中间目标,彻底消灭敌军。
然而,盟军指挥部一向比较保守,他们不敢冒险和尝试,因而他们所运用的战术也是比较陈旧的。很显然,他们无法接受巴顿的创新战术。理由是:如果先锋部队直接绕过中间目标去攻打最终目标,就会造成先锋部队与后方和侧翼的隔离。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先锋部队陷入敌军围困之中,还会给侧翼和后方带来威胁。
结果,巴顿与孟军指挥部因战术上的冲突使得进攻陷入了僵局。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解决战术问题。因此,盟军首脑连续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巴顿对盟军指挥部的保守和固执异常反感,为了不延误战机,他必需尽快说服指挥部。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巴顿暴跳如雷,慷慨陈词道:“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再担心我军的侧翼。与其顾及我们的侧翼而缓慢进攻,不如快速推进给敌军造成威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进攻而不是固守,我们要强迫德国佬回去守他们的阵地……”
无论巴顿如何努力,盟军指挥部就是不批准他的快速推进战术。巴顿心急火燎,坐立不安。他是一位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不愿意看到大好的机会被白白浪费。正在巴顿无可奈何之际,他的长官布莱德雷将军出现了。布莱德雷将军鼓励巴顿说:“拿出你的勇气和智慧吧,不要被任何人的意见左右,以你的战绩来证明你是正确的。不要担心会出现差错,我会为你的行动负责的!”
巴顿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不再征求盟军指挥部的同意,率领自己的部队勇往直前,用一次次瞩目的战绩封住了盟军指挥部的嘴巴,让他们无言反对自己。
用人管人一点通:
如果员工有好的提议,管理者应该毫不犹豫地承诺为其承担后果。有了管理者这种鼓励和支持,员工肯定会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工作,为上司增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