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应该具备“以德报怨”的胸襟和气度,这样才能为公司招揽更多的有用之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
王莽执政后期,朝纲腐败,一步步走向衰亡。此时,为了争夺天下,群雄四起。其中,绿林军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武装力量,而刘秀和他的族兄刘玄是这支队伍的首领。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推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更始帝。
同年十月,刘秀奉更始帝刘玄的命令,以破虏将军兼大司马的名义出使河北,稳定那里的局势。当时,河北形势复杂,局势动荡不安。刘秀在冯异、邓禹等将领的建议下鼓起信心,决定在此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便早日摆脱更始政权的限制。
为了拉拢人心,刘秀在河北做了许多符合民意的事情。他每到一处,便考察官吏,然后按照他们的能力升降职位。他还平反了很多冤案,将无罪的囚徒释放。而且,他还废除了王莽苛政,恢复了汉朝的官吏名称。
此时,王郎在河北的势力很大。他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利用当地豪强地主为确保自身利益而排挤刘秀的心理发展自己的势力,在邯郸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随后便悬赏通缉刘秀。刘秀几经逃难,最终在河北站稳脚跟。
更始二年四月,刘秀率领大军攻打王郎。刘秀原打算先攻下巨鹿,然后再去攻打邯郸。但由于巨鹿有重兵把守,刘秀大军久攻不下。于是,刘秀采纳了谋士的建议,仅留部分兵马控制住巨鹿,然后亲自率军前往邯郸。刘秀大军势如破竹,连连获胜,顺利攻破邯郸,除掉了王郎。不久,巨鹿失去支援,很快被刘秀大军攻破。
铲除王郎后,刘秀驻军邯郸。他一刻不忘收买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查阅王郎朝中公文的时候,他的手下发现了很多和他有关的公文。这些公文的作者要么辱骂他,要么痛斥他,要么为王郎献计除掉他。当手下将这些文书拿给他看时,他立即派人将这些文书拿到空旷处,然后准备当着众将士的面将其烧毁。
这时,一名武将忍不住说道:“将军,如果将这些公文烧掉,那些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不就可以逃脱我们的惩处了吗?即使以后我们能查出一二个人来,也没有证据治他们的罪啊。”
刘秀知道手下有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向对众人解释道:“我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惩罚这些人,我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放过这些人,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反对我,也是迫于形势。以前发生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不要再提了。否则,真心愿意投奔我们的人不就少了许多吗?”
果然,河北各郡县的官吏从刘秀烧毁公文的事情中看出了刘秀的为人,不再坚持反对刘秀,从而纷纷归顺他。
刘秀来到河北后,先是顺民心;待有了民心后,便起兵讨伐王郎;讨伐王郎过后,又通过烧毁公文安抚王郎管辖区域的众多小地方的官吏。与顺民心相比,刘秀安抚官吏的行为显得更加可贵。因为,他在烧毁公文的同时,不仅体现出了顺民心过程中的仁德,而且将这种仁德推到了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
一个普通人学会了以德报怨,他的人际关系将会十分和谐;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学会了以德报怨,得到的将会更多。对外以德报怨,可以招纳人才;对内以德报怨,得到的将是下属们更加忠诚的心。
事出有偶,三国时候的曹操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
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把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非常高兴,将从袁绍处得到的战利品赏给了军士。在袁绍营中,曹操与众将领发现了一束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写给袁绍的,是曹军中的叛徒与袁绍勾结的证据。于是,众将领说道:“可以将这些书信作者一一查对,然后一并按军法杀之。”曹操却说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袁绍的实力雄厚,连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他人呢?”然后他便让人烧掉了这些书信,不再过问此事。无疑,曹操的做法获得了手下将领的拥戴。
与刘秀的以德报怨相比,曹操的以德报怨要更胜一筹,因为他们以德报怨的对象不同。刘秀以德报怨,针对对象是王郎的部下,王朗的部下反对刘秀是因为各为其主,这一点无可厚非;而曹操以德报怨的对象则是自己的部下,这些人在关键时刻不仅没有协助曹操抵抗袁绍大军,反而与袁绍私通,增加了曹操抗敌的难度,然而曹操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没有用军法惩治他们。
用人管人一点通:
对一般人来说,以德报怨是一种美德;但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它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招揽人才或与下属搞好关系的手段。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不妨学习一下刘秀和曹操这些昔日将领们的手段。
§§第五章 德威并举,正己才能服人
德乃个人修养,威乃个人威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管理者有德无威,员工便会放纵自己;管理者有威无德,便会使员工疏远。只有德威并举,管理者才会有巨大的号召力,将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