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在需要人才时,一定要立足根本,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用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可以被分成很多种。比如,按照性质,企业可以分为股份制企业、非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私人企业等等;按照发展阶段,企业可以分为刚刚起步的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发展成熟的企业等等。
不同特点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比如资金实力、工作环境、发展势头、业务范围等等。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与企业间的种种矛盾,比如企业不能满足人才的薪金要求、人才的能力不能在企业中得到发挥等。
因此,管理者必须要立足根本,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出实用型的人才。不过,要想做到这点,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知道企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
春秋末期,鲁国国君鲁哀公去拜见庄子。
交谈中,哀公说道:“鲁国不缺儒士,但缺少像你这样精通道术的人才,这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庄子并不同意鲁哀公的看法,他不以为然地说道:“其实,在我看来,鲁国不仅缺少道术方面的人才,同样缺少儒士。”
鲁哀公大为不满,他向庄子反问道:“在我鲁国的国土上,只要你随便一看,就会看到无数有儒者打扮的臣民。难道你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顾事实地说鲁国缺少儒士吗?”
听了哀公的话后,庄子并没有立即辩解,他婉言说道:“我曾听说儒士的穿着很有讲究,人们甚至可以从他们的穿着上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才能。比如,如果一位儒者头戴一顶圆形礼帽,就表示他擅长天文方面的学问;如果脚穿一双方形的鞋子,就表示此人在地理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如果在腰间佩戴一块由五彩丝带系着的半圆形带有缺口的玉佩,则表示此人头脑异常冷静,能够果断解决突如其来的事情。”
然后,庄子话锋一转,说道:“然而,在我看来,儒者的才能与打扮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为,有些儒士虽然才智超群,但他们不一定时刻都严格地保持与其才智相符的打扮;同时,虽然有些人整天把自己打扮成儒士模样,但这并不能表明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士。因此,单凭鲁国臣民的着装是不能够判定鲁国有多少儒士的。”
庄子的话并没有说服鲁哀公,看到哀公一脸迷惑的样子,庄子说道:“如果大王怀疑我说的话,不妨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大王意下如何?”
哀公点了点头,表示洗耳恭听。庄子接着说:“大王可以向全国臣民宣布,禁止非儒士者身穿儒服,否则就等同于犯欺君之罪,要被斩头。”
鲁哀公同意了庄子的建议,并立即按照此建议做了安排。结果,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鲁国的臣民纷纷将儒士服藏了起来,那种满街尽是儒士的壮观景象仿佛在一眨眼间消失了。看到这种现象,鲁哀公感到很失望。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在他颁布命令后不久的一天,仍有一个人身穿儒装并明目张胆地站在鲁国宫门前。哀公知道此事后,火速召见此人。见到此人后,哀公与其谈论国家大事,此人敏捷的才思和渊博的学识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令哀公感到佩服。
由此可见,正如庄子所说,鲁国不仅缺少精通道术的人才,同样也缺少儒士。
在鲁哀公看来,穿着儒士服的人都是儒士。于是,他看到大街小巷的人都穿着儒士服时,就认为鲁国到处都是儒士,从而推断鲁国不缺少儒士。
企业管理者在调查企业内部到底缺少什么样的人才时,一定不要像鲁哀公这样,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否则,就会出现人才过剩或不足的现象。比如,当管理者不能够充分了解下属的工作性质时,他如果依据自己的看法对不同工作的工作量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就有可能在招聘的时候不能为某些岗位解决缺少人手的问题,反而使得有些岗位的工作更加轻松。
第二步,选择需要的人才。
秦朝的开国皇帝嬴政之所以能够力克群雄、统一六国,并最终建立秦王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人才的重视。为了得到自己渴望的人才,秦王政通过各种方法不断从各个诸侯国招揽人才,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对韩非的争取上看出。
韩非,韩国“诸公子也”,贵族之后。他素喜“刑名法术之学”,因此花了很多精力去钻研法家学说。而且,韩非早年曾同秦国宰相李斯一起在楚国兰陵随荀卿学习。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韩非在法学上有很深的造诣。
战国末期,韩国积贫累弱,国势衰弱,再加上外有强秦虎视,内有悍臣弄权,亡国之危已迫在眉睫。韩非是个热忱的爱国者,看到祖国现状,顿时身心沸腾,欲为祖国抛洒热血。针对韩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韩非多次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变现状的意见。然而不幸的是,他胸中虽有报国志,但却没有报国路可行。庸懦无能的韩王不识人才,根本不理睬韩非的主张。随后,韩非因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浇灭,再加上自己有口吃的毛病而不善言谈,于是将所有的悲愤和忧愁皆倾注于笔端,埋头著述。
不久,韩非的学说便被广泛流传,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韩非是一个君权至上论者,要求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也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名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谓“圣人”,就是中央,也即是君主。所以,若欲安国,则必须尊主。韩非借鉴了前期法家的有关学说,提出了更为缜密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非自觉地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疾呼要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唱对台戏。他所说的法,是指由封建官府制定和颁布的成文法。法治的对象是君主驭下的所有臣民;法治的目的是要维系封建的统治秩序,保障圣人——君主对全体臣民的绝对统治。因此,韩非主张法必须严峻,只有实行严刑峻法,老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乱。人们很少被火焰烧伤,是因为火焰猛烈灼热;许多人溺毙于水中,是因为水性柔弱。严刑峻法就如同一盆火焰,约束臣民老老实实地接受君主的摆布,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韩非还鼓吹法不阿贵,赏罚严明,他认为圣明的君主设置官职爵禄,就是为了以此招引贤才,奖励功臣。所以,贤能之人应任大官,拿厚禄;功勋卓著者,应当得到很高的爵位和奖赏。有多大的本事当多大的官儿,有多大的功劳领多厚的俸禄,主张任人唯能,任人唯才,反对儒家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任人唯亲的原则。在当时,韩非的主张有其进步意义。
不过,仅有严刑峻法,君主还不能有效地主宰他的臣民,还必须有势。所谓势,是指国君的地位与权力。认为君主一日不可无势:夏桀为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有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崇高。尧当老百姓的时候,不能治三家,不是因为他没有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太卑下。千钧重的东西,载在船上也会漂起来,锱铢般轻的东西,若不放在船上也要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锱铢重,而是由于有势与无势的缘故。所以韩非得出了结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有了势,法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势既然这般重要,君主应当将其视为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韩非以形象的语言告诫君主:觊觎君主权势的大有人在,君主一旦失势,即使求为匹夫亦不可得。猛虎依靠坚锐的爪牙能制服狗,若待虎的爪牙移到狗身上,老虎就被狗制服了。因此为君者应当像防贼一样提防所有的人,越是亲近自己的人越要注意,例如父母、妻子、兄弟等等,他们都可能构成对君主权势的致命威胁。
韩非和他的老师荀卿一样,都主张人性恶,但韩非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人之本性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统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子弑父、妻谋夫、下僭上、臣弑君。为此,君主要善于潜运权术以御臣民。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不久,韩非的著书便流传到秦国。当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韩非的《孤愤》《五蠹》时,不禁拍案称奇,起身感慨地说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见到此人,并同他一道交游,死而无憾矣!”
这时,恰逢秦王的长史李斯入内禀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何故。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案上的竹简,并说道:“先生博学,请看案上的书简,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笔?”
李斯遵命披览书简,片刻间便抬起头,笑着对秦王政说:“禀报大王,此书简乃韩国公子韩非所著,韩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学于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韩非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使心高气傲的秦王如此兴奋,并对他五体投地,必欲见之而后快?
加强君权、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建立帝国,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韩非的著作为秦王日夜思念的大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句句话都说在他的心坎上,使秦王犹如夜见明灯。既然如此,他怎能不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而无憾”的感慨呢?
连日来,秦王政多次翻阅韩非的书简,读其文而思见其人。为早日见到韩非,使其为己所用,秦王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做出了决定,于公元前233年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见秦国大兵压境,惊慌得手足无措。危难中,韩王想起了韩非。尽管以往从未采纳过他的意见,这次却决定派韩非出使秦国,让韩非劝秦王首先伐赵。
韩王哪里知道,秦王政此次发兵的目的,不是要在此时灭亡韩国,而是要借此得到韩非。因此,当韩非出使秦国时,秦国便撤兵而归。
秦王政之所以要得到韩非,正是看中了韩非的治国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秦王政终于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他的霸业。因此,韩非便是秦国当时所需要的人才,秦王政在选用他的时候无疑是从秦国根本出发,看中了他的实用性。
如今,一些大企业同样重视人才的实用性,诺基亚便是一个这样的企业。
诺基亚将人才视为自己的生命,该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实用性。为了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才,他们制定了严格的选拔计划。
每年年末,诺基亚的业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就会共同商讨如何选拔人才,并确立选拔计划,然后由人才资源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人才的选拔。诺基亚的选拔有好几道关口,初次通过面试的应聘者并不能够顺利进入该企业,他们随后将会接受第二次面试以及必要的心理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应聘者的自身素质、思想品格和性格特征都会被一一考察。考察过后,测评专家会通过对应聘者的考察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估。只有评估结果达到了诺基亚的要求,应聘者才有资格进入该企业工作。
而且,人力资源部在安排测试的过程中会紧紧围绕一条主线,这就是应聘者的价值观。诺基亚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他的价值观与自己企业的价值观相异或相悖,即使他的专业水准很高,也不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通过如此严格的选拔,诺基亚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选择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适人才。当然,任何体制都不可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程度。尽管诺基亚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此严格,也不能够保证它所选择的人才都是最合适的人才。不过,诺基亚的选拔制度还是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和仿效。
另外,诺基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常常偏重于选拔本地人。因为他们认为,本地人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把握住市场命脉,灵活掌握本地人的需求,能够为企业提出更好的建议。
用人管人一点通:
无论如何,保证人才的实用性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任何企业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都必须以实用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