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是一个矛盾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也不免处于矛盾的纠结中。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社会中,职业妈妈一般都有经济上的压力,她们一边要承担着繁忙的工作,一边又要照顾孩子。所以对孩子依恋的需要有时能满足,而有的时候则迫于无奈忍痛“割爱”,加之重压下的妈妈,自己情绪也难以稳定,时而不免冷淡烦躁,时而对孩子又呵护有加。这类妈妈对生活态度表现的矛盾也常令孩子无所适从。
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如今的孩子们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我很赞同这句话。
其实,看看我们身边的妈妈和孩子,这样的问题确实随处可见:许多妈妈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位;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加之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妈妈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她们从情感上是愿意为其奉献一切的。但在另一方面,妈妈却又希望孩子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大讲艰苦朴素的大道理。还有许多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孩子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极端。
还有妈妈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还小,他们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而在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妈妈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在许多妈妈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她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妈妈们都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特别关心,渴望孩子成才,于是为孩子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计划。如果妈妈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事实却是许多妈妈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愿,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坦然地说,生活在这个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国度里,孩子不知是幸福还是痛苦,反正妈妈们是够矛盾的。
同事赖小雅的儿子五岁了,她比较注重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于是常常鼓励儿子去找小朋友玩,鼓励儿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没过多久儿子不但跟小朋友学会了打架,还学会了骂人。小雅说从知道儿子会打架骂人开始她基本上就不让孩子出去玩了,还是觉得关在家里让儿子一个人乖乖地玩安心。当儿子仰着小脑袋问:“妈妈你不是说小朋友应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吗?现在为什么又不让我去了?”一句话问的小雅不知如何应对。
其实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所以当孩子与同伴玩耍时,学会打架或骂人,妈妈应该正确引导,而不应全盘否定与同伴交往的益处。
朋友海荣也有这样的矛盾,她一直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所以她一直教女儿死记硬背唐诗宋词,还有英语儿歌,之类的知识,开始她还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可是当她发现女儿对一切知识包括数学公式都用死记硬背方式去记,而不去理解时,她开始着急了,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每个妈妈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日脱离父母的“怀抱”,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开始想摆脱妈妈的控制,甚至期望独处时,矛盾型的妈妈就会有一种茫然若失感。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她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她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整理玩具等等,照顾得无微不至,而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只会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
生活态度比较矛盾的妈妈,给孩子提供的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而这样的环境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由于妈妈的教育心理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而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他们还会表现出明显的依恋倾向。问题还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们许多妈妈还未真正认识到这种矛盾家教的严重后果。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妈妈矛盾的家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更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
因此,日常生活里,妈妈要刻意避免这种自相矛盾的不稳定的情感和情绪表达,在言语和行为上给予肯定,让孩子知道,不管妈妈怎么忙,他都始终如一地拥有妈妈的爱,从而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第八章 妈妈是孩子的榜样,别让他在模仿中学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