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一天天地进步,我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一天天增大,导致今天很多的职业妈妈要孩子越来越晚,而与此同时,我们为孩子积累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厚。于是,这个经过充分计划和隆重等待之后的结晶,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其实,爱,孩子其实一直不缺少,因为没有一个妈妈不是挖空心思、用不同的表达形式,给孩子们自己无私的爱。
而我们今天的妈妈似乎比任何时期的妈妈都有“理由”娇纵孩子。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了,而一方面我们能够给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心底隐隐的愧疚感让一切疼爱都显得理所应当。为了让难得的亲子时光气氛融洽,我们往往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略孩子本身需求的问题;我们太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想方设法地取悦于他,生怕严厉、苛刻甚至抠门儿这样的字眼和我们沾边。我们满心以为取悦孩子就可以心安理得,固然,这样可以弥补对孩子心中的愧疚,但是可曾想过,一味地取悦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非是好事。
我小侄子允铎今年六岁了,他妈妈赵丽在离家不远的县城工作,平时都由奶奶带着,只有到周末和节假期妈妈才能陪在小侄子身边。或许赵丽也认为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觉得亏欠儿子,所以对孩子格外宠爱,想方设法取悦孩子,只要孩子有要求就极尽满足,可以说已经有些溺爱。
一次周末,我给小侄子买了把小水枪,他一见就高兴地拿着玩起来了。可是一会儿他就开始胡闹,他把装好水的水枪对着大人乱射,我一看急忙止制,并告诉他这样做很不礼貌,要他对着花草去玩。他听了点点头,正准备离去,可这时赵丽却一旁看到孩子委屈就着急了,赶忙说:“宝贝,来对着妈妈吧,没事的!”允铎得到妈妈的鼓励,顿时把我话的当耳边风了,我也不好再阻止了。而他奶奶看不下去就训斥允铎几句,允铎倚着有妈妈支持,就是大哭大闹,竟然一甩手把水枪摔出去好远。
而这都算是小事情,她平时可以说事事都依着顺着孩子,看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委屈。这样一来,本来她不在的时候孩子还挺懂事的,可是只要看到她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得不到满足就哭闹或暴跳如雷,孩子变成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他妈妈一味取悦导致的。当然爱哭闹是两三岁孩子的常事,但是,孩子到了五六岁还这样,妈妈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已经发现这一招很奏效。他很难与别的孩子交朋友,或一起玩耍,房间里已全是玩具了,但还想要更多。如果是这样,就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他可以不劳而获。当你的孩子永远被满足,就会导致他不可能迁就他人,这进而导致他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人。
每个妈妈都期望做个“完美妈妈”,很多妈妈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努力了解与孩子相关的一切,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玩的,取悦型妈妈,总会想方设法提前满足孩子,拼命保护幼小的孩子不受任何伤害。所以妈妈心里已经有了成型的清单:从床铃到图书,从蒙氏拼图到全套滚轴装备,从翻斗乐到海洋馆……于是,我们有时会惊讶:我的孩子很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其实,不是孩子没有要求,而是在孩子知道要求之前,妈妈就已经满足他了。比如,在防止他们跌倒之外,妈妈更加在意如何帮助他们免于承担压力;如果孩子完不成拼图,担心他受挫,妈妈会不停地安慰说“这个太难了,你已经很棒了”;孩子在小朋友中不拔尖,妈妈就会创造“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机会让他获得成就感。
可以说,取悦型妈妈对孩子的保护已经由身体触及心灵。但是,她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做法无异于娇惯,只不过它们更加隐蔽,但同样剥夺了孩子承担压力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孩子可能也会模仿大人去取悦他人,他们尽可能表现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欢的一面期望得到称赞。心理学家认为,在把孩子当成感情的安慰者的情况下,孩子的感情会相对匮乏,在“努力让别人高兴”的心理驱动力会较强,会对他人的“不认可”有本能的恐惧,尤其害怕那些有地位、可信赖的人对自己“不悦”。
其实追求赞赏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获得赞赏而提高地位,并感到自己被认可被接纳。但是如果过分在意,为没有得到认可过于难过、自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了。因为,这会使个人的行为着重于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将别人的肯定或否定当成对整个自我的评价。如果“取悦别人”成为一种倾向性,只要不能取悦别人就惶惶不安,痛苦万分。而又由于试图成为别人希望成为的模式,抑制和模糊自己内心的需要,掩饰自己的愤怒,怕失去认可而过分包容、顺从,结果只能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当然,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接纳的强烈愿望,但当你唯有获得他人的赞许才能使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候,你便掉入了顺从赞同的陷阱。我曾经也很有意识地讨好人,以为这样会人缘很好,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很有可能最后还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
我想,每个妈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承担的能力,更不想孩子成为总想取悦别人的人。所以,取悦型妈妈必须先要控制自己的保护欲,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并教会孩子如何承受拒绝和挫败。如果孩子有要求时,妈妈应该尝试延迟满足,不要在孩子刚一提出要求时就马上满足。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我们应该让他体会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所引发的后果,不妨让孩子从家务劳动中看到责任,让他明白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应当地属于他的。
我们不能否认取悦型妈妈对孩子那份迫切的关爱,但同样不可回避,一味地取悦很容易让孩子在这种爱中窒息和迷失。如果真爱孩子,就给孩子一片思想的蓝天,一个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尽情展开梦想的翅膀,学会思考,学会承担,并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