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的历史传统,你会发现儿童教育历来是由老人负责的。可以说,隔代教育几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之所以成为一代英明的帝王,与其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他的孙子辈乾隆皇帝也正是受他影响成就了清王朝的鼎盛。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另一种就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祖辈对孙辈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养活动,教育专家通常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现实中,隔代家庭教育最常见的表现为老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纵容、袒护等等。通常,人到老年会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因为怕出错,遭到儿女责怪,老人心理上也会有一些顾忌和压力。于是老人们总把孩子放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所以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人人都得听自己的错觉,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而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就百般哄劝。长此以往,孩子会发现通过撒泼、发脾气等任性行为可以达到目的,于是一有机会孩子就以这种任性脾气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非分要求。即使孩子犯了错误,老人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老人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这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青。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10岁。家庭是“制造个性的工厂”,又是孩子的第一个环境,是最早进行个性培养和教育的场所。此时亲子之间的交往对幼儿个性的影响是很深的。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孩子未来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孩子不仅体验着由家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影响,萌发着个性特征,也为今后的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没有受到母爱教育的孩子,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在我国隔代教育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祖辈家长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因此,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万万不可缺失,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绝不能越俎代庖。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
当然,我们不是全盘否定隔代教育,如果老人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并把之运用到带孩子中,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首先,我们现在的许多祖辈家长们,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来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其次,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祖辈家长所积累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幼儿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最后,作为祖辈家长,他们自身也有一种童心,很容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起融洽的感情,这就为教育孩子打好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如果祖辈家长能发挥自己的所长教养孩子,年轻父母也能得以解决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也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不出错的人,即使再优秀的人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缺点,我们不能苛求老人们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教育孩子,但我们可以及时帮助老人们改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当发现老人对孩子有溺爱的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应从侧面提醒老人,使老人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切不可当众训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老人们精心呵护孩子的生活,为年轻的子女解决了实际困难,这是老人们对子女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要珍惜老人的劳动,对他们的真心付出心存感激,不要因为老人的有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爱孩子而剥夺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力。
可以经常向老人介绍一些教育实例及教育书刊,丰富老人的教育知识,转变教育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取得教育上的协调一致,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切记,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丟给老人家的借口,所以不管多忙,妈妈都要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以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总之,我们做妈妈的家庭教育理念要转变,在协调好与老人的关系的基础上,若也能引导老人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好老人的作用,那就更好了。父辈和祖辈们在教育子女上要真正地形成家庭的育人合力,而不是互相指责和埋怨,相信就会真正实现隔代教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