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底有些令人不安。有两支军队,一支穿着灰色制服,另一支穿着黄卡其布军服,正在摧毁着这个“旧世界”。他们猛烈攻击欧洲,宛如一群蚂蚁,在蚕食着花园餐桌上的一块蛋糕。他们像蚂蚁一样整齐地列队而来,丝毫不怀疑自己是否有权利来吃这块蛋糕。
1941年1月2日 克里姆林宫
1940年底有些让人不安。有两支军队,一支穿着灰色制服,另一支穿着黄卡其布军服,正在摧毁着这个“旧世界”。他们猛烈攻击欧洲,宛如一群蚂蚁,在蚕食着花园餐桌上的一块蛋糕。他们像蚂蚁一样整齐地列队而来,丝毫不怀疑自己是否有权利来吃这块蛋糕。
这群蚂蚁并不属于同类。灰色蚂蚁听命于希特勒,而黄色蚂蚁则紧紧围绕在斯大林周围。
1940年,这群蚂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不到三个星期,法国就被德国征服。身处英伦三岛的英国想挽救这一败局,却在敦刻尔克遭受重创。就像新闻报道的那样,危险正在迫近。从十字军东征以来,欧洲各个小国,如比利时、荷兰、波兰、捷克和挪威都处在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人们听不到来自这些国家的求救声,整个世界都惊慌失措。在欧洲大陆的另一头,红军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波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大片土地也归属了苏联。
在欧洲,屠杀无处不在。纳粹德国的军队开进一座座古老的城市,对人类文明视而不见,跟随其后的党卫军大肆掠夺、屠杀。希特勒的人马到处在找犹太人和共产党员,而斯大林的人马则在寻找“剥削阶级”。
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让人引以为豪的欧洲秩序,不到一年就被这两大势力联手摧毁了。
希特勒让斯大林在欧洲的另一边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斯大林则对德国在西欧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甚至还不让他的海外的反纳粹的国际组织——共产国际①[① 共产国际:这里指第三国际——译注]有所行动。然而两国并不是平等的伙伴,希特勒抢到了最好吃的一块面包,而斯大林则只捡到了面包屑。考那斯②[② 考那斯:立陶宛中部的一座城市——译注]自然比不上巴黎,里加港③[③ 里加港:拉脱维亚首府——译注]也不能和鹿特丹相提并论,罗马尼亚的红葡萄酒也好不过法国的红葡萄酒。
1940年底,欧洲奇怪地平静了下来。这两支军队都处于僵局之中。纳粹德国不会因为吞并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小国而使其欲望得到满足,而且这些国家还顽强地保护着自己的主权。德国想发动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以显示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这也是许多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且也是希特勒许诺给德国人的目标。
德国人并没有多少选择。一是入侵英国,其次是中东,再就是苏联。1940年底,谁也不知道希特勒要选择哪一个目标。
事实上,每个苏联人都听说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这是多年前出版的希特勒的宣言。作为国礼,它送给德国的每一对新婚夫妇。在这本书里,希特勒向德国人许诺了一个无限的生活空间:它处于多瑙河和乌拉尔河之间,这里原来是沙俄的土地,现在属于苏联。
从1939年8月起,苏德两国成为盟友,但没有几个苏联人怀疑两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会是短命的。苏联人也知道,苏军的著名将领几乎都在大清洗中被处决了,接替他们的人都还没有经受过考验。
不管报纸如何进行宣传,人们知道,十年前,没有几户人家用上电,大多数人因为不识字,签字时只能写一个“X”来代表自己的名字。工人正在修建发电厂、工厂、水坝,但他们只能住在破旧的木屋或阴暗的房间里。1932年,政府从乌克兰调运了大批谷物。乌克兰有肥沃的黑土地,但那里的百姓却忍受着饥荒。而同一时期的德国,却是一个科技发达、快速发展的先进国家。
所有这些对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都不是好兆头。在过去的23年间,它们都加入了苏联。红军士兵来自苏联各地,如列宁格勒、莫斯科、白俄罗斯、车臣、乌兹别克和布里亚特①[① 布里亚特:西伯利亚南部的居民,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苏联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译注]。他们按兵不动,都在听候斯大林的命令。然而,斯大林还没有下达任何命令。
1940年秋,苏联人发现,森林里长满了蘑菇。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把蘑菇视为美味。蘑菇很难活过9月,这是因为总有人要采摘蘑菇,然后把蘑菇或腌,或煮、煎,或晒干。然而,1940年的蘑菇太多了,采完一茬,总有新的长出来。蘑菇的种类也很多,有黄色的鸡油菌,也有森林里的蘑菇之王——鲜美无比的牛肝菌。
在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蘑菇意外丰收,对于生活拮据的人们来说应该备受欢迎。然而,每个迷信的成年人都知道,蘑菇不同寻常的丰收只预示着一件事:战争。
1941年1月2日傍晚,军事将领们被召集到莫斯科开会。
命令来得比较突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些重要的将领,他们在莫斯科的任务,就是参加一个年度会议,然而没有人知道,斯大林是否会出席这次会议。
不管将领们内心多么敬畏他们的领袖,他们知道,斯大林一定已经知道苏联西线正在发生的一切。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纳粹国防军,像一条巨大无比的毒蛇,正在盘绕着,沙沙作响。这很难说是和平行为。
召集将领开会本身就表明,斯大林已经关注军事事务了。军队领导每年都要参加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却又不同往常。过去,参加会议的都是军区司令、政委和参谋长,参加这次会议的却还有集团军司令、军长甚至师长,会议后还有一个综合军事演习。
将领们有些忐忑不安。就在两年前,一批将领被处死。所有的与会者都是受益者,那批将领为他们腾出了位置。然而,不知道这场斗争是否还会继续,他们会不会和前任一样,也会命丧黄泉。
他们也有些困惑。整个30年代,他们都被说教:纳粹是一种好斗的、危险的意识形态,然而,现在苏联却与德国签订协议,还共同瓜分了东欧。
在为期一周的会议上,安排了5个报告和50个发言。其中,由基辅军区司令格奥尔吉·朱可夫(Georgy Zhukov)将军所作的报告最为突出,报告的题目是《现代军事防御的本质》。按照朱可夫的观点,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至少需要85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军、2个机动军、30个空军师。朱可夫建议,全部动用的兵力涉及150万人、8000架飞机和5000辆坦克。
没有人经历过这样的战争。不管将领们是否同意朱可夫的观点,甚至有些人认为他太夸大其词了,但他还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个人富有雄心,精力旺盛,直率,有才能,只是在大清洗中被安排到一个军任职。尽管,他的足智多谋和冒险精神仍然是一个军人的特征,然而,他让人感觉到,仿佛他来自另一个乐观的时代。
朱可夫还不是这次会议上唯一的中心人物。来自西部军区的德米特罗夫·巴甫洛夫(Dmitry Pavlov)上将,也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坦克战和最近西欧发生的坦克战作了对比。两场坦克战的差别颇为惊人。索姆河战役中,在3个小时里,坦克行进2.5英里,那已经算得上是一场胜利了。但在1940年5~6月,德军的装甲部队仅用17天就征服了法国。听上去,巴甫洛夫的报告有积极意义,也很敏锐,深受欢迎。可以说,他的报告进一步印证了朱可夫的观点,强调现代化武器的攻击作用。然而,巴甫洛夫发言后,这两个人却开始带着怀疑的眼光,相互审视对方。从此,他们成了对手。
新年之夜,级别较低的军、师级指挥官都返回了各自的岗位。高级军官开始准备战略演习,那是红军与蓝军的对抗演习,或者说是苏军和德军的对抗演习。演习开始前,将领们被通知,斯大林要接见他们。
到1941年,克里姆林宫已有450年的历史了。被邀请来设计这个宫殿的意大利建筑师大概也被这个重任折服了。提出这个设计要求的是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战略上,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极其不利,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没有任何可以阻挡敌人的自然障碍。因此,大公需要修建一个能抵挡住任何猛烈攻势的城堡。当时的俄罗斯处于瑞典、波兰和奥斯曼帝国三大势力的包围之中。作为奥斯曼帝国的诸侯国,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每年春天都要到俄罗斯来劫掠财物,他们非常熟悉到莫斯科的道路。不久前,鞑靼人还焚烧了俄罗斯的首都。所以,克里姆林宫建造时还要具备防火功能。
伊凡还要让城堡体现出建筑的美感。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伊凡娶了这个帝国的女继承人索菲亚为妻,他把自己看成是帝国的一个继任者。换句话说,他还要让城堡看上去更像一个宫殿。俄罗斯从不缺土地,大公伊凡三世为这项工程划拨了一大片土地。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设计任务。
经历了最初的困惑后,意大利设计师大胆设计。新城堡易守难攻。城墙有30英尺高,绵延一英里半,沿一座小山,形成一圈坚固的建筑。克里姆林宫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壮观的建筑之一。即使在阳光下看,红砖墙也显得灰暗;红砖墙之上的塔楼极高,俯视全城,隐隐露出阴森可怖之相。屋顶像是游牧民族的帐篷,旨在突出军营的氛围。出于安全考虑,城堡被修成一座巨大的三角形,以便塔楼上的岗哨可以监视整个城墙的动静,塔楼形似毫不妥协的尖状物。从地图上看,克里姆林宫就像一枚插入莫斯科机体的利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的克里姆林宫是专有名词,而在历史上,每一座俄罗斯城市都有一座这样的建筑。克里姆林宫在俄语里是城堡的意思,它建在河边的小山顶上,每当来自草原的游牧部落或来自林地的大公国入侵时,城内的居民都纷纷躲到城堡内避难。在那里,人们期望两件事:喝水和祷告。因此,每一座“克里姆林宫”都有一所教堂,一口水井。至于其他的生活用品,像食物和衣被,那是为大公和他的军队预备的。
慢慢的“克里姆林宫”都消失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把它们全部吞并了。莫斯科的统治者们镇压了反对者,拆毁了他们的城堡。以西化而著称的彼得大帝,想让每一座俄罗斯城市看上去都像阿姆斯特丹。
“克里姆林宫”被拆毁后,在原地建起了巴洛克风格的礼拜堂和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
两个世纪后,当革命取得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建设。各地建起了工厂,开通了电车,树起了领袖的塑像。但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却保留了下来,它变成了政府的心脏。
内战爆发时,列宁匆忙离开了彼得堡前线,很快乘上一列火车和随从来到莫斯科。一到莫斯科,就被用汽车接到克里姆林宫。列宁不喜欢他看到的一切。克里姆林宫人满为患,到处都是牧师、修道士、修女。列宁让他们都搬了出去,还下令拆毁了修道院和院内的罗蒙诺夫塑像。他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项工程。
很快,克里姆林宫变得宽敞、安静了。唯一的打扰来自奶牛的哞叫。1918年,俄罗斯面临着饥荒,奶牛从市内的垃圾堆上也难觅到食物。克里姆林宫却总有剩饭。为了觅食,大批的鸟落在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上。卫兵只好开枪驱散鸟群,枪声惊动了列宁,下令不得开枪。
列宁不喜欢这种奢侈的生活,他和妻子、妹妹住在一个小套间里。他的食物简单,住处也极简陋。生活简朴,有一张窄床,一只摇晃的圆桌,椅子也很破旧。列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房里,看书、写东西、工作,为新生的政权操劳。
傍晚7:30,将军们进入了斯大林的办公室。
斯大林讲话时,声音缓慢而又清晰,每句话之间都要停顿一下。他站着说话,四处走动,从不坐下。偶尔,他会停在一个人前面,离那人很近,直盯着他的眼睛看。按苏联人的标准,斯大林的办公室很大。墙都用橡木包了起来,桌上铺着绿色的台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画像是墙上唯一的装饰。家具并不舒适,书桌上堆满了文件和地图。唯一整齐的物品是一排电话机和一把削尖了的彩色铅笔。最靠近斯大林的是蓝铅笔,蓝色是他喜欢的颜色。
今天晚上,斯大林的心情并不好。他没有对进来的将领点头示意,而是严厉批评国防人民委员谢苗·铁木辛哥。12月30日晚,斯大林花了整整一夜时间审阅铁木辛哥的发言草稿,逐行修改,但在第二天的发言中,斯大林发现铁木辛哥用的还是没有修改过的发言稿,他所做的修改没有起一点作用。
“铁木辛哥犯了一个大错!”斯大林咆哮着。
每当斯大林生气时,脸色明显苍白,目光也会变得冰冷。此时,谁也不敢冒犯他。将军们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他们知道,在会议总结发言中,铁木辛哥的讲话也小心翼翼。很可能,斯大林还在为别的事生气。
在赞扬将军们一番后,斯大林问道:“演习什么时候开始?”
“明天上午。”铁木辛哥答道,明显底气不足。
“好的。只是不要让将军们松懈。谁是蓝军指挥?谁是红军指挥?”
“朱可夫指挥蓝军,巴甫洛夫指挥红军。”
斯大林一定也很高兴让这两个对手来指挥,但他并没有露出声色。晚上9:45,将领们离开了斯大林的办公室,他们多少都有些害怕和沮丧。
这次接见,让朱可夫感到更有信心赢得第二天的演习胜利。在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中,朱可夫曾经是个贴传单的小战士,正因为这样,他输不起。
1月3~13日 苏军总参谋部
1896年,朱可夫出生在卡卢加省①[① 卡卢加省:卡卢加在今俄罗斯西部——译注],这里是俄罗斯最穷的地区之一。全家只在圣诞节和复活节才能吃上肉,住的房子也很破旧,有一天屋顶竟然塌了下来。
和村里的孩子一样,7岁时,朱可夫就下地干活了。周围的人都像他一样劳作,直到精疲力竭,所以他从未抱怨过。他的母亲甚至要背170磅重的粮食。
朱可夫很倔强,不管父亲怎么打他,从不认错。有一次,他被狠狠打了一顿,出于愤怒和反抗,他在地里躲了三天。回来后,父亲又打了他。
9岁时,和别人打赌,朱可夫在一处公墓睡了一夜。
朱可夫上了三年当地的教会学校。他是个好学生,但家里连饭也吃不饱,无法供他继续上学。11岁时,父亲把他送到莫斯科,给一个皮毛商做工。
莫斯科是一个放荡、喧闹、卑鄙的地方。来到这里后,朱可夫变得沉默寡言了。来到莫斯科的第一天,朱可夫跑着挤电车,被一个人狠狠地踢了一脚,正好踢在他的鼻子上,当时流了很多血。这是他开始新生活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