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晋·阮籍《咏怀第十六首》
译文:小人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则遵循常规行事。
解词:计:计较、算计。功:功效,此处可作“个人所得”解。
解析:此诗句有十分鲜明的劝诫之意。即不做小人之举,而应行君子之为。小人者,乃卑劣,低劣,内心阴暗,行为不端之人。而君子则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为人处世都一一遵照道德标准去规范自己。两者鲜明对照,何取何舍,一目了然。如此善意、恳切的劝诫,可以代代传承。
咏怀(第十六首·节选)
羁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着斯章。
217.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译文:唐朝初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是当时新兴的体裁和风格。可是,一些轻薄文人却写文对他们讥笑不休。这些人现在身和名都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而王杨卢骆的诗歌,却像长江黄河万古奔流一样,流传百世。
解词:王杨卢骆: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4人合称初唐四杰。当时体:当时的诗文体裁与风格。轻薄为文:是当时一些文人批评四杰的话语。即认为四杰的文风轻浮浅薄。哂(shěn)未休:讥笑不止。尔曹:你们这些人。此称呼带有轻视之意。不废:不可磨灭,永不停止。
解析:这首诗的本意是评论诗风。诗人针对当时一些文人对初唐四杰的妄加评论和贬低予以批驳。充分肯定四杰的诗歌创作的不朽成就。指出只要是有成就的作品,不论遭到何人的指责和歪曲,其价值必能被后世所认定,也必定能千古传承。
杜甫对不良诗风的批评和驳斥,表现了他捍卫诗坛的责任和贡献。从文学道路的健康发展的意义上体会,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时至今日,在理解杜诗所含有的深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来细读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还能悟出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意义来。即:凡是代表民意的,正确的,先进的,方向性的新鲜事物,不论遭到何种人的反对和抵制,都依然会阔步前进,壮大发展。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也就是说,历史潮流的不断发展,是绝不会改变的自然规律。
21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
译文: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会带来益处。
解析:一个人如果处于饥饿状态,就必定食欲很强,即使平时不爱吃的东西,也会狼吞虎咽地吃下。相反,如果人的胃里经常感觉饱胀,即使平常极爱吃的东西,也毫无兴趣去品尝。这个很生活化的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道理,也可在事业、学业等方面起到警示作用。事业成功或成就卓著;学业优秀或超群,但仍感到自己有许多不足,这样,就会有动力不停地前进、提高。反之,则必会自满自足,停滞不前。所以,“满招损,谦受益”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都是启示性的格言,都应牢记于心。
219.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周书》
译文:(君主)行善的方式虽然各有不同,都同样可以达到安定、富强的效果;行恶的方式虽然各种各样,但都必定会产生同样的恶果。
解词:治:安定,太平。
解析:此文句力主君王施政定要为善,不可为恶,而且坚定地概括出结论:为善必治,为恶必乱。此论体现了事物发展规律和科学性,是完全正确的。“善”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美德。作为施政者,以善治国,必贤明爱民、克己奉公、造福社会;作为个人,必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真诚友爱。而为恶则处处相反,事事相悖,绝不可为。
220.从善如登,从恶是崩。——《国语·周语》
译文:向善如同攀登高峰一样艰难,从恶就像山石滚落山下一样轻易。
解词:是:可作“好像”解。
解析:“从善如登”、“从恶是崩”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从善、上进如登山一样,十分艰难,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而从恶则如同山石滚落一般容易而迅速。事实确实如此,因为从善常常需顶住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以及克服自身的各种弱点。而堕落下滑,则异常轻易,常常在不觉之中成为了现实,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可自拔。此文句的告诫之意,对世人可起到警示作用。
2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君子从严要求自己,小人则苛求他人。
解词: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两个词,即:之、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君子求诸己”,就是“君子求之于自己”。意思是君子从严要求的是自己。
解析:本文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的典范行动。他认为只要出了什么差错,应当首先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加以改正。绝不诿过于人,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客观公正的态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处处苛求他人,必然会使事态复杂,矛盾重重,难于解决,而且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应把勇于承担责任,严求自己,宽以待人,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2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懂得重义,而小人只知道谋求私利。
解词:喻:明白、懂得。
解析:“义”和“利”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选择,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义”即大义、正义、道义。一个胸怀大义的君子,必然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私利,为取义不惜舍生。而小人心中装着的却完全是个人私利。为了求利,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欺世盗名,任何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坏事,都能做得出来。两个字的鲜明对照,显然能使读者在读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即:应“喻于义”,而绝不可“喻于利”。
223.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嗜好也有三种。喜欢礼仪音乐,喜欢称道他人的良好品行,喜欢交结贤德的朋友,这对自己都是有益的。喜爱骄奢淫逸的娱乐,喜爱放荡闲游,喜爱狂饮暴食,则是有害的。
解析:人应该常常生活在爱好、兴趣之中,这样,生活就显得多姿多彩,自己也得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诸如登山游泳、琴棋书画、好友聚会,切磋学问等。而且,许多非凡者的非凡之举,都是在醉心于爱好之中创造出来的。然而,爱好如果选择不当,陷于低俗、不良之中,且纵欲无度、奢靡淫逸,诸如彻夜狂赌、迷恋色情、聚众斗殴等,轻者身心俱损,重者则会遭受牢狱之灾。
培养健康、高尚的志趣爱好,不仅利于身心,也利于事业。
22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君子与人相处谦和友好,但心中自有主见,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附和,却心怀不善,达不到真正的和谐。
解析:此句表现出君子和小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在句中是和谐、协调的意思。自然界,社会和人都需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为重要。君子与人为善,胸怀博大宽阔,能容得下,并能调节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又能坚定地保持做人的原则和本分,所以,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不苟同,又可和谐。而小人就全然不同。他们私念膨胀、钩心斗角、各为己利,与人貌合神离。由此,与人相交,绝达不到和谐、友善。
与人为善、追求和谐、坚守原则、求真求实。
22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的胸怀宽阔坦荡,小人常常忧愁苦恼。
解析:“坦荡荡”是指宽阔、豁达的胸怀,坦诚、大度的气量。君子何以会坦荡荡呢?这是因为君子是品格高尚、端正,很有修养的人,他心中少我而多有他人。于是,在待人接物中,处处谦让、诚挚、宽厚。胸怀坦荡的人,精神饱满,内心充实、愉快,充满幸福感。“常戚戚”是指经常处于烦恼、忧愁、苦闷之中。小人何以会常戚戚呢?这是因为小人心中充满着利欲,一心图谋个人私利,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人活得劳累、沉重,戚戚哀哀,毫无乐趣。
两相对照,自然是坦荡荡好。而要使自己胸怀坦荡,就必须努力去除私念、必须少我。这是加强品德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
22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关心仁义之德,小人关心土地财产的索取;君子注重国家法令,小人注重得到实惠。
解词:怀:想念。可作“关心、注重”解。
解析:“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和“小人怀土”、“小人怀惠”,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泾渭分明地表现出君子的无私、崇高和小人的贪利、低俗。而且,结论也十分明了,即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确实,这关乎到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大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这短促而可贵的时光,需要无比珍惜。人活得应当有意义。而有意义的生命,在于追求什么,在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你选择了无私献身、贡献,那你的生命就会流光溢彩,就会充实快乐;如果你选择的是如何能满足自我,被求私、求利所重裹,那你的生命就黯淡无光,就空洞痛苦。
是愿做君子,还是想当小人,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227.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恶人贼人以得祸者。——《墨子·兼爱》
译文:爱他人做有利他人的好事,必然得福;厌恶人残害人必定得祸。
解词:贼:害。
解析:墨子主张兼爱,而且认为凡是爱人利人必然会得福,反之则必然得祸。此见解揭示了人生之路的规律性,正确而精辟,对如何做人很具现实意义。对人充满爱心,就会处处为他人着想,就会不断地做好事,做善事,为社会做贡献。一生这样度过的人,必然会感到充实,有意义。爱他人也必然会收获真爱,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也必然会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赞扬。这样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恶人做恶事,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所能得到的必然是恶果。
2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篇》
译文:处于困苦艰险的境况,可促人提高生存的能力,安适享乐能导致人的沉沦而毁灭。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相传的名句,其精神实质,在于表明孟子主张人应当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奋起拼搏,而不要耽于享乐,贪图安逸,在靡靡之中,消磨意志、放纵颓废、毫无作为。
忧患意识之中,蕴藏着奋进、激昂、拼搏的火种和力量。忧国忧民、居安思危是历代明主的精神魅力和超凡智慧的所在。这种精神魅力和超凡智慧应世代相传。
链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如何面对当前困难和挑战的问题时,首先肯定了上一届政府的工作,然后表示:“我们现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开始的。前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我总记着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温总理用孟子的这句话,表示了本届政府对中国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忧患意识,更表现了他决心克服困难、奋起拼搏的勇气和信心。
229.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
译文:懒惰又奢侈,就会贫穷;努力又勤俭,就会富足。
解析: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而绝不愿意终身受穷。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天上是从来不会掉馅饼的。要富就要奋斗,就要勤奋、就要节俭。既不愿付出辛苦,又奢望富足,那就只能贫穷一生,绝无任何出路。管子的“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短短的十个字,就一语道破这个颠扑不破的生活真理。千百年来,一直起着警示作用,可贵,可敬!
这十个字要永远铭记在心。
230.驽马有骥之一毛,而不可谓之骥。——《列子·九方皋相马》
译文:劣马即使长出了像好马一样的毛,也不可认做是好马。
解词:一毛:一样的毛。
解析:劣马有可能长出像好马一样的鲜亮的毛,但马毛只是马的表象。判断马的优劣,主要看其具有的内力。此句由此道出来一个深刻道理,即:看待人和事物,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其实质,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恶人必常做恶事,但为了做更多更大的恶事,有时也会巧妙地伪装自己,装着一副和善的样子,去迷惑他人。对此,必须善于观察,识破真伪。假钞、假药及各种伪劣产品,可以假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毕竟内里是假的,万不可上当受骗。
目光要敏锐、头脑要清醒、认识要深透。
23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末枝。
解析: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一个必须明确认识的真理。“德者本也”中的“本”,是说道德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德应是立国之本;对于个人而言,德是立人之本。国家所坚持的“德”应体现在为强国富民而制定的治国方略上;个人所体现出的“德”应是奉献、奋进、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财者末也”中的“末”,给了“财”一个极其恰当的位置。固然,国家和个人富起来,是好事。但却不能把金钱放在首位。要切记:用金钱主宰和衡量一切的社会,是堕落的社会;被钱所裹挟了的人,一心去做赚钱的奴隶,去做花钱的奴才,那么,钱就把他推入了地狱。
232.富润屋,德润身。——《礼记·大学》
译文:钱多能使住所华丽,品德高尚能滋润精神。
解析:“富润屋”、“德润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中体现出真正的富有是什么。确实,有了钱,就可“富润屋”,把住所装修得像宫殿一般富丽堂皇,但这仅仅是一种虚夸的外观和表象,丝毫表示不出其主人的真正的富有;而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高尚的道德,他则可“德润身”,处处都可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纯洁的情操和品德,从而受到大众的赞许。这才是真正的富有。而这,才能给一个人带来真正的愉快和幸福。
不要“富润身”,而要“德润身”。
233.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易经·系辞下》
译文:沉稳有素养的人言辞少,浮躁虚夸的人言辞多。
解词:吉人:好人的统称。文中可作“沉稳有素养的人”解。
解析:“辞寡”和“辞多”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现象,但现象中却包含着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差异。品行端正、具有修养的人,言必有理、言必有据、言必得当。品行不端,浮躁虚夸的人,或口无遮拦、出言不逊,或夸夸其谈、出口伤人。两种不同的表达,必然起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辞寡”者受众人尊重信赖;“辞多”者受众人厌烦唾弃。
人人都要不断加强修养,力求行必端、言必当。
23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上经·坤》
译文: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下福分(恩泽后世);不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下灾祸(贻害子孙)。
解析:这是劝人积德行善的古训。善心是人人都应当具有的。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善心,他的生命才有光彩。怀有善心所做出的事,任何时候,都会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应和赞美,且恩泽后世,自己也会从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而恶人办恶事,任何时候,都会受到世人的一致谴责,自身也会陷于万般痛苦之中,并且还贻害无穷。
235.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吕氏春秋·听言》
译文:听到的话不可不仔细考察分辨,不考察就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就会酿成大祸。
解析:听到的话,来自众人之口,莫衷一是,好坏夹杂。或忠言逆耳、或蛊惑动听;或实事求是,或哗众取宠,所以必须一一考察、分辨,好坏分清,去伪存真。只有如此,才不至于造成“乱莫大焉”的恶果。
这个告诫,对每一个人都可起到警惕作用,应当高度重视。
236.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穀梁传·僖公二十一年》
译文:言语之所以成为言语,是因为恪守诚信。说话不守信用,怎么能称得上是话语呢?
解析:此段名言讲的是一个“信”字。“信”就是信用、是承诺、是责任。言而有信,这是任何一个诚实、正派的人所应自觉做到的。说出来的话,字字句句都要金光闪闪,都要掷地有声。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敬。言而无信,既不负责任,又轻慢了他人;既伤害了他人,又暴露自己行为的低下。
言而有信是德。
237.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穀梁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流传光大,品德低下的人传布低劣。
解词:光:光大。卑:低劣。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心地善良,心中无私,热忱为社会服务,自然会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也必然流光溢彩、影响深远。而品德低下的人,心怀自我,排斥他人和公益,处处为个人牟利。完全是一心为自己,自然会被世人看低,对社会必然不会有好的影响。“德厚者流光”和“德薄者流卑”两相鲜明对照,孰好孰坏,泾渭分明。
238.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君子见到有人深陷困境,就同情帮助,小人见到有人陷入困境,就幸灾乐祸。
解词:厄:陷入困境。矜:怜悯同情。幸:幸灾乐祸。
解析:此言将君子和小人对待处于困境的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情和态度,十分鲜明地揭示了出来,而且爱憎分明。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倾向于“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的确,人和人之间应当真情交流,互相关怀相助。这是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只有这样,相互才能友善、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家庭、个人都应拒绝和抵制“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23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译文:人都难免一死,而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
解词:固:本来。鸿毛:鸿雁的羽毛。比喻十分轻微。
解析:这是一句为人们所熟知,传颂两千多年,至今仍十分鲜活的至理名言。毛泽东曾引用此句称赞张思德。此句所涉及的是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它既理性又现实。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何度过,各不相同。“重于泰山”者,是指那些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社会、献给他人的人。他们积极生活、充分使用生命,为创造永存于世的物质和精神之美贡献自己。他们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所以其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者,是指那些消极生活,闲置生命,心中装着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的人。做的事除了图谋私利,还是图谋私利。所以其死轻于鸿毛。
历史是一位公正的裁判。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给社会留下了什么,有多重的分量,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要使自己的生命重于泰山!
240.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汉·徐干《中论·修本》
译文:人如果爱行善,虽然福气未曾到来,但离祸事却已经很远了;人如果不爱行善,虽然祸事未曾到来,福气却已经离得很远了。
解析:此句的精髓在于倡导大行善事、不做恶事。一颗善心,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美德。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一个人只有怀着一颗善心,他的生命才有光彩、才能充实、才能自慰、才能快乐。一个人一生行善,一生平安,不求有福,却能避祸。相反,不行善却作恶的人,除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之外,自己迟早也会招致祸事。
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需要善心,任何时候都呼唤善心!
24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汉·张衡《应问》
译文:不要忧虑自己的职位不高,而要担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要为自己的收入不高而感到羞耻,而应自耻于自己才智不渊博。
解词:伙:多。
解析:此句给人们提出了如何认识自己和要求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很高的,不加努力,是达不到的。但是这个标准提得好,提得对。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人,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穿透内心世界的洞察力,确为难能可贵。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次,而且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何走自己的路,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人都必须面对并作出回答。而张衡这短短的4句话,就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不为自己的名与禄而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智,一心为大众服务而活。
活得有意义、活得充实,就是多彩的生命,就是辉煌的生命。
2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译文:接近红色的东西,就容易被染成红色;接近黑色的东西,就容易被染成黑色。
解析:这是一句名言。它可以用来比喻客观的人文环境和所接触的人,对人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的不同影响。也就是说,处于好的环境和接触品德端正的人,就会受到好的影响,从而有所成就。相反,处于不好的环境和接触品行不端的人,就会受到坏的影响,从而变坏。
固然,人的成长进步,主观努力是根本的,但客观影响的作用,也绝不可忽略。尤其是人处于青少年阶段时,由于年少幼稚,认识能力、自制能力、分辨能力都很差,客观影响力更大,因此更要注意外界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青少年的师长和家长,都极具警示作用。现此句演变为常用成语。
24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忧虑操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享乐可以毁掉一生。
解词:逸豫:安逸享乐。
解析:这是一句警示语。提示世人要想为振兴国家作出贡献,要想成就事业,就一定要一生辛勤劳作、艰苦奋斗,绝不可好逸恶劳,耽于享乐。这个道理常说常讲,不足为奇,但却是至理名言。任何成果、业绩都是干出来的,都是要付出心血的,没有付出,就没有一切。
牢记贤哲的警示语。
244.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为能,不能为不能,明为明,不明为不明,乃所谓明。——宋·陆九渊《于曹文之》
译文: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有懂得的和不懂得的。如果确实擅长就说擅长,不擅长就承认不擅长;懂得的就说懂得,不懂的就承认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解析:此句看起来文字上有些绕,但其实却是个含着深意而一目了然的警语。即:实事求是,不图虚夸。对人对事,都应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造作。不懂就承认不懂,这恰恰是一种明智。朴实无华才是真,持这种态度的人,坚实稳重,既能承担重任,又能获得人们的信赖。而有些人,出于功利欲望的驱使,不懂装懂、装模作样、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其实,这恰恰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除此以外,一无所获。
做一个求实、明智的人。
245.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品德很高尚,还认为不足的人是谦逊;而钱财很多却还觉得不满足的人是鄙俗。
解析:此句通过鲜明对比,爱憎分明地道出了高尚和鄙俗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是赞扬那些品德优良,思想境界高超的人谦逊谨慎的高风亮节。这些优秀者最可贵的是永不自满,不断进取、德上加德。“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是狠批那些利欲熏心的人贪得无厌的恶劣行径。这些人财迷心窍,背负着财欲的精神枷锁,不顾一切地拼命敛财,从不知足。这些守财奴的品行是低下的,是无德的。
要谨记名言“德有余而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不足者鄙”。
246.与奸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宋·许斐《樵谈》
译文:与邪恶奸佞的人交往,就像把白雪放进墨池里,虽然融成了水,但它的颜色显得更加肮脏;与端方正派的人相处,就像把炭放在薰炉中,虽然化成了灰,其香气也依然不灭。
解词:奸佞(nìng):奸邪谄媚。端方:正派。
解析: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写如何与人交往。很有特色。一者,比喻恰当。“与奸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也就是说,好端端的一个正派人,一旦与邪恶奸佞之人交往,也就变坏了。“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也就是说,和品质高尚的人交往,受其影响和熏陶,品德也同样优良了。二者对照鲜明。“与奸佞人交”对照“与端方人处”;“其色愈污”对照“其香不灭”,读后体味更深,更感到与何种人交往,是个大事,绝不可等闲视之。
记住:拒交奸佞之人,多交端方之人!
247.心体光明,暗室中有晴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心地光明磊落,即使在黑暗的居室里也感到阳光灿烂;心理阴暗,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仿佛有恶鬼缠身。
解词:厉鬼:恶鬼,鬼怪。
解析:作者用“晴天”、“厉鬼”的极其鲜明的对照,表述一个人应一生追求高尚、纯洁、无私。一生都应为社会付出,为大众谋福。这样的生命纯美质朴,充满活力,阳光灿烂,一派盎然沁心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而特别需要警惕、杜绝的是:绝不可心存私心邪念,阴暗扭曲,专做损人利己、贪名逐利、蝇营狗苟、伤天害理之事。这样的害群之马,社会的渣滓,将会厉鬼缠身,终日不得安宁。
光明磊落和阴暗邪祟,两相对照,泾渭分明。我们要走的,自然是光明大道:我们要追求的,自然是高风亮节。
248.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清《太平天国革命军通告·戒浮文巧言论》
译文:文章是用来记录真实情况的,一切不实际而华丽的文字都要删除;话语是应当发自内心的,所有不真实的言辞都应当禁用。
解词:浮文:华丽,不切实际的文章。
解析:此句对“浮文”、“巧言”的不正文风,予以深刻的批评。“必删”、“当禁”,则表示了扭转不正文风的坚决态度。对此应以充分肯定。“文以纪实”、“言当从心”的看法完全正确。无论是写或者说,都必须遵照其根本原则,即真实真心。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现实情况;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真情实意,从而使所写的文章,所说出的话语,起到正面宣传、教育、激励、鼓舞的作用。
除浮文以正文风,禁巧言以正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