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81100000009

第9章 民办阿拉伯语学校与穆斯林社会发展——历史回顾与现实考察

丁俊

“论文提要”研习阿拉伯语是回族穆斯林的文化传统之一。20世纪早期及改革开放后两次兴起的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是回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谋求自身发展、服务国家建设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他们意欲跟上时代发展、实现文化自觉的愿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回族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的目的,并不限于掌握宗教知识,用于宗教生活,更有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崇高定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兴办的阿拉伯语学校,更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宗教和顺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夏外国语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国家大力倡导民办教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各地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当地民办阿拉伯语学校给予更多的扶持,各地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更当把握机遇,乘势而进,为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研习阿拉伯语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公元8世纪以来,阿拉伯、波斯等西域穆斯林“一手拿着珠宝香料,一手拿着《古兰经》,在物质贸易过程中使中国和阿拉伯人民有了跨文化的交际和社会文明的交往,最终把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了中国”,也把作为很长历史时期内重要国际性语言的阿拉伯语传播到了中国,从而开启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两大东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漫长历程。在两大文化相互交流的进程中,一个新的民族——回回民族——诞生于中华大地。

唐宋时期,侨居中国的大量“蕃客”,不但在相互之间的日常交往中使用阿拉伯语,而且还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清真寺,他们在寺内讲经说道、研习教义时,也使用阿拉伯语。泉州、扬州等地留存至今的大量阿拉伯文遗迹也说明了这一点。

蒙元时代,由于政治格局和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更有大批西域“回回”来华定居,并不断“华化”,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成员。回回人使用的主要语言阿拉伯语是当时先进科技文化的主要学术语言,他们将天文、医药、数学、军事等领域相对先进的阿拉伯科技文化带到了中国,仅元秘书监收藏的“回回书籍”(阿拉伯文典籍)就多达242部,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化学、地理、文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其中包括阿拉伯著名医学家伊本·西那的《医典》。回回人札马鲁丁担任“回回天文台”提点(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制造了多种用于天文观测的“西域仪像”,这些仪像都以阿拉伯语命名,他还为元王朝编订了《万年历》。元王朝专门设立“回回药物院”、“广惠司”等,引进阿拉伯医药学,任用回回医学家开展医药研究工作。元廷还采纳回回人麦木[术]丁的建议,设立“回回国子监”,委任回回人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掌管,招收回回子弟,专门教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以这两种语言为基础的财务专用语“亦思替非文”。外语教育专家付克先生在《中国外语教育史》中,将“回回国子监”视为“我国最早的外国语文学校”。

到了明代,随着“西域回回人”的不断“华化”,懂得阿拉伯语的人日益稀少,以致出现“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明之无自”的局面。于是,以陕西胡登洲(1522-1597)先师为代表的回回教育家,从挽救自身文化传统的愿望出发,开创出著名的“经堂教育”模式,教授阿拉伯语,研习伊斯兰教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阿拉伯语甚至波斯语造诣的经师。经堂教育绵延发展数百年,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素质、沟通中阿(伊)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特别是经堂教育还推动了“以儒诠经”活动的开展,将“天方之学”与宋明理学融会贯通,构建起“回儒一体”的中国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实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堂教育的不足和缺陷也越来越明显,改进经堂教育日益成为回回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极力推进文化和教育的变革,新式学校教育蓬勃兴起,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穆斯林也开始走上文化自觉之路,探索变革经堂教育的途径,兴教办学,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学校教学”便应运而生。

首开回族穆斯林新式学校教学之风的当推著名阿訇王浩然(1848-1919)。王阿訇于1905年赴麦加朝觐,借机遍游埃及、土耳其等国,颇有感悟,回国后即锐意兴学,以启民智,他说:“余游土耳基归国后,始知世界大势非注重教育,不足以图存。随即提倡兴学。”1907年,浩然阿訇在北京牛街礼拜寺创办了“回文师范学堂”,改经堂教育为学校教育,增订课程,兼授中文。之后,在全国各地回族穆斯林集中居住的地方,陆续兴办起数十所不同规模的新式学校,著名的如湖北武昌清真小学(1912)、北平成达师范学校(1925-1949)、山西晋城崇实中学(1927-1938)、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28-1937)、浙江杭州穆兴中学(1928-1937)、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1928-1935)、云南明德中学(1929-1952)、湖南常德伊斯兰中学(1931-1933)、甘肃平凉伊斯兰师范(1938-1949)、云南沙甸养正学校(1940-1950)等。其中尤以北平成达师范和上海伊斯兰师范等学校最有成就。

成达师范学校由马松亭阿訇等于1925年在山东济南创建。校名取“成德达才”之意,《成达师范总章》明确规定,学校以“流行师范教育,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知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成达之目的,即在教育兴教,宗教救国”,“阐扬回教文化,即中国图强之一道”。1929年,成达师范举迁北平,并创办了《成达校刊》和《月华》杂志,以配合教学,推动学术。学校还时常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演,著名学者顾颉刚、张星烺、冯友兰、白寿彝、韩儒林等都曾在成达作过学术报告。1932年,成达开始向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派遣留学生。1936年,成达师范建立起成达图书馆,收藏有大量阿拉伯文书籍。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的筹建得到不少教外著名人士的大力协助,蔡元培、陈垣、顾颉刚等当时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是“成达师范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的成员。1938年,成达南迁广西桂林,1944年因桂林沦陷又转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成达又迁回北平。1949年10月,成达与北平的西北中学、燕山中学合并,成立“回民学院”。

成达师范在民族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改革了传统经堂教育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在课程设置、教材的引进和编写、聘用外籍教师、派遣留学生、图书资料建设、学术研究活动和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达师范“开辟了一条冲破纯宗教教育藩篱、把宗教教育同社会普通教育结合起来的康庄大道”

上海伊斯兰师范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回民民办阿拉伯语学校。1928年,从国外考察回国的达浦生、哈德成两位著名阿訇,深感中国穆斯林“教务日颓,文化衰落”,立志要“革新经堂教育,创办新型的伊斯兰教教育”。遂于同年秋创建上海伊斯兰师范。1931年,学校开始向埃及派遣留学生。1938年,因抗战爆发,学校被迫迁往甘肃平凉,改称平凉伊斯兰师范。上海伊斯兰师范在上海办学10年,共招4届学生,毕业生60多名,这些数字虽然不大,但在当时该校教育理念堪称先进,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因而教学质量较高,加之学校位于大都市上海,对全国有辐射作用,培养出的学生后来也都具影响,如北京大学教授马坚先生、台湾政治大学阿拉伯语系首任主任定中明等均出自上海伊斯兰师范。

以成达师范和上海伊斯兰师范为代表的新式回民阿拉伯语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培养“阿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式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经堂教学大有不同,有的学校还主张“阿、汉、波、英”四文并举。另外还加授数学、史地、美术、文(艺)体(育)等科目。两所学校一南一北,成为阿拉伯语教育从经堂模式向新式学校成功转变的典型代表,开新风,走新路,引领了当时回民教育的新潮流,开拓出回族教育的新局面,在我国民族教育乃至外语教育史上写下了富有特色的一页。

民国时期新兴的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是回族为实现文化自觉、谋求民族进步所做的艰苦尝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回族穆斯林力求紧跟时代,努力自强,发展文化教育的强烈愿望。无论其创办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与时代潮流合拍的新理念,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报国之心和勇于承担使命的责任感。这正是回族新式阿拉伯语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不少毕业生后来很有作为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学校,包括成达师范在内,造就了一大批回族知识分子,其中不少是中小学教师和新型阿訇。通过派遣留学生,这些学校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阿拉伯语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在大专院校阿拉伯语专业任教的,即有15名之多”,成为新中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历史证明,研习阿拉伯语是中国穆斯林的文化传统。回族穆斯林正是通过对阿拉伯语的研习,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素质。民国时期以成达师范为代表的阿拉伯语学校,更体现出回族同胞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以生动的实例说明,回族穆斯林学习和掌握阿拉伯语的目的,已并不局限于获得宗教知识,用于宗教生活,更有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振兴民族、报效国家的崇高定位。

二、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是促进穆斯林聚居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区再度陆续创办起了许多民间阿拉伯语学校,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如云南开远阿拉伯语学校(1979年)、甘肃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临夏中阿学校,1980年)、甘肃兰州阿拉伯语中专(1981年)、山西长治阿拉伯语学校(1984年)、甘肃广河阿拉伯语学校(1989年)、甘肃张家川穆斯林学校(1991年)、宁夏银川阿拉伯语学校(1991年)、云南通海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1994年)等。各地民间阿拉伯语学校的开办,既是国家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延续。要是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回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么多的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是不会一时兴创的。各地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民办阿拉伯语学校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宗教和顺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各地阿拉伯语学校作出的成绩,也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甘肃临夏外国语学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临夏外国语学校原名临夏中阿学校,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地区创办较早的民间阿拉伯语学校,现在已发展为一所颇具规模、富有民族特色的中等职业外语学校。学校最初由当地一位开明的学者型阿訇马志信于1980年创办。1989年临夏市教育局根据甘肃省教委1988(154)号文件精神报请自治州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立[临州教发1989(12)号]。2007年8月,改名为“临夏外国语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发展民族经济,促进中阿交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专业人才。”创办初期,学校条件极其简陋,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男校和女校两大教学单位组成的阿拉伯语专业学校,建有各自独立的教学大楼,并有图书室、多媒体语音室、电脑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卫生室、操场等教学设施。

临夏外国语学校秉承成达师范的爱国传统,坚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强调德、才兼育,中、阿并举。开设课程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专业类的阿拉伯语课程,包括基础阿拉伯语、阿拉伯语语法、阿语修辞、阿语精读、阿语泛读、阿语会话、阿语听力、阿语应用文写作、阿语训古、音韵学、阿汉互译等,主要采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教材,课时安排占较大比例;第二类是中文及文化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汉语诗文选、汉语写作、中国历史、世界简史、回族史、时事政治、法律常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第三类是穆斯林文化常识课程,包括伊斯兰文化基础、圣训学、《古兰经》知识、伊斯兰教历史等。另有体育(主要有体操、武术、篮球、乒乓球)以及请当地武警教官开设的军训等活动。学校于2006年开办大专自考班,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语文、现代汉语、文化概论、英语等课程。

临夏外国语学校师资力量在办学早期很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校早年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一些青年陆续归来任教,师资力量得到一定加强。学校在注重教学的前提下,还注意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有关教学、翻译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办有内部发行的《中阿校刊》,发表教师的教学心得及学生的翻译习作等。该校青年教师翻译的阿拉伯古典哲学名著《圣学复苏精义》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世界宗教文化名著丛书出版,一些教师还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回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截至2008年,已有10位教师通过了相关部门组织的考试,获得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

临外学制4年,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经费由校董会负责向社会募捐。早期阶段学生免费入学,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开始适当收取一定学杂费。学校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招生,入学新生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目前,有来自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河南、福建、吉林等20多个省区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藏族等各民族的学生在此求学。现有学生1504人(其中女校女生760人),3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31人(其中硕士4人,学士46人,大专13人)。自开办以来,已有大量学生从临外毕业。毕业生中有出国留学的,有的到北大、北外等高校阿拉伯语专业继续深造的,有在行政机关单位参加工作的,有被中建公司国家大型等涉外企业聘用当翻译,有在广州、深圳、义乌等地从事对阿贸易活动或为阿拉伯商人担任翻译兼导购的,等等。

临外目前还与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国家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初步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计划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拓宽专业领域,提高办学层次,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办外语职业学校。还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分校——马来西亚格达哈国立大学、泰国亚拉大学等先后签订了派遣留学生协议。

多年来,临夏在人才培养及促进当地民族文化发展、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临外出色的办学业绩,受到当地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赞誉和支持。

临外在阿拉伯语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受到我国外语教育界特别是阿拉伯语教育界的赞赏。2004年,教育部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阿语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国少华教授率考察组一行亲赴临外调研,指导教学,通过与学校师生座谈、听课等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这是多年来高校阿语教育界权威人士首次踏入民间阿语学校大门,进行工作调研,考察组对学校的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建议。考察组在对包括临夏外国语学校在内的全国各地民办阿拉伯语学校进行了广泛调研之后认为,“在西北以及其他回族聚居区拓展阿拉伯语教育,对发展地区经济,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很有意义”。2005年10月,在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阿语组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讨会2005年联席会议”的20多位全国各高校阿拉伯语专家专程前往临外参观,专家们对临夏外国语学校人长期艰苦办学的精神表示钦佩,并对学校取得的成绩及其在促进我国阿拉伯语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

临夏外国语学校为还当地工商界打开阿拉伯市场发挥了桥梁作用,例如当地地毯厂已有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销往中东,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2002年8月,前来参观临外的沙特驻华大使穆罕默德·白舍尔对学校在阿拉伯语教学领域及在促进中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称赞。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临夏外国语学校女子分校(原女生部)多年来在推动穆斯林妇女教育方面所做出了突出贡献。长久以来,女校教职员工在校长马秀兰女士的带领下,以扫除穆斯林妇女文盲为己任。在临夏地区,许多妇女尤其是女童因为家庭困难等原因而失学、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女校以热情的怀抱主动接纳她们,使她们接受扫盲和普及教育,受惠女生达1000多名,许多妇女在这里第一次品尝到了知识的甘甜,不少人还有了一技之长,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女校还于1994年创办了《穆斯林妇女》(甘新出内部报型资料),先后印行46期,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受到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高度评价,为国家妇女工作增添了一道光彩,受到组委会的表扬。

临夏外国语学校办学人善于学习,不断进取,一贯注重准确领会自治州的发展战略,把握机遇,准确定位,立足临夏,面向西北,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全力服务,竭尽所能。临夏回族自治州有11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占全州总人口的56.5%,占全甘肃省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的66.9%。立足这一实际,临夏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确定了“团结、进步、发展”的主题和“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发展思路。多年来,临夏外国语学校始终坚持围绕这一战略思路而努力,谋发展,促团结,建和谐。临夏外国语学校的办学成就及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教育界及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民族报》、《甘肃日报》、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06年,临夏外国语学校被教育家协会评为“依法办学、诚信学校”;2007年,临夏外国语学校添列为国家助学金扶持学校,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80多万元;2008年,临夏外国语学校荣获临夏州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临夏外国语学校近30年的办学实践证明,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是促进穆斯林聚居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力量。

三、对民办阿拉伯语学校应给予足够重视和更多扶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地民间阿拉伯语学校在艰苦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普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有些问题和困难是地方性的或个体性的,有些则是共同性的,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办学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有较大提高;有些学校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发展思路不够清晰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别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动引导和积极扶持。

如何提高民办阿拉伯语学校的教学质量,使民办阿校更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仅是各地阿拉伯语学校办学者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所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包括办学者、助学者和管学者,都应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将民办阿拉伯语学校纳入民族地区持续和谐发展的视野,为其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给予更多的支持。

民办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民族工作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民族民办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民族要实现真正的公平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因此,要努力创造一个全民重视民族民办教育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和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给予民族民办教育切实的“国民待遇”。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早就指出: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权益;明确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民办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办学实力;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计划》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办学模式,均可大胆试验,使民办教育发展迈出更大的步伐”。根据这一精神,有关决策部门应高瞻远瞩,着眼于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对外开放的实际需求,将民办阿拉伯语学视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给予更多引导和扶持。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一些具体可行的优惠政策,帮助民办阿语学校提升档次,如帮助学校引进教师、推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校际合作等,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对长期致力于民办民族教育事业的杰出人士及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应有的奖励(如临夏外国语学校的创办者马志信老人,长期致力于民族民办教育事业,贡献突出,是临夏地区民办教育当之无愧的一名功臣,理应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嘉奖),使民办阿拉伯语学校不断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特别需要看到的一点是,新时期不断拓展的中阿交往与合作,为民办阿拉伯语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宣布正式建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并提出了发展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点原则:1.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增进政治关系;2.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密切经贸往来;3.以相互借鉴为内容,扩大文化交流;4.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胡主席强调,中阿合作论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深化中阿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丰富中阿关系的内涵,用于巩固和拓展双方在各层次、各领域的互利合作”;“这清楚地表明,中阿关系的发展已对我国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了新的高度,人才培养的任务也更加迫切和繁重了。”

在此形势下,作为国家高等外语(阿语)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阿拉伯语学校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阿全面交往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但需要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一般的初、中级人才。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并不能承担培养初、中级阿语人才的任务,而这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往往大于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阿拉伯语学校多年存而不衰的一个客观原因。这些年来,活跃在广州、深圳、义乌等东南沿海地区,充当中阿民间贸易桥梁的大量阿语翻译者,基本上都是民办阿拉伯语学校的毕业生。其中不少人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利用懂得阿拉伯语的优势,招商引资,开展涉阿贸易。例如,临夏外国语学校学生锁进诚1997年毕业后即往广州经商,经过多年勤奋努力,已在广州办起家具厂,他借外语优势,将产品销王中东各国,业绩不菲。

概言之,新的形势为回族穆斯林发扬研习阿拉伯语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民办阿拉伯语学校应抓住机遇,乘势而进,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办学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增强师资建设,强化学校管理,规范课程设置,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丁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同类推荐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带着系统去修仙吧

    带着系统去修仙吧

    只是去游山玩水而已,怎么就穿越了!王振山震惊了,他的系统很给力:触发隐藏任务收服一只仙兽,奇遇任务前往遗迹被灌输经验实力大增,很热血:宿主要成为这个世界的最强者。。。很装逼:宿主看谁不爽都可上前切磋有系统给你兜着。。。王振山兴奋的跪在了地上对着天大喊,我真的有个好系统啊!
  • 快穿之宿主大人又不干了

    快穿之宿主大人又不干了

    我艹,别人穿越是那样式儿的,而我穿越是这样式儿的,系统你给老娘出来,保证揍不哭你。“那个系统啊,现在买个人身保险还来得及吗?”“你所呼叫的系统不在服务区,请稍后再呼叫。”
  • 新月轻湮

    新月轻湮

    突入而来的“和亲”打破郡主原本平静幸福的宫廷生活,背后却深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传世之谜。速逃出宫,“偶遇”美男,却因为一只玉镯,被一次次卷入江湖纷争……怀岫山庄的离奇命案、归奚竹林的古怪医仙、邻国北燕的神秘公子……曜灵、纤阿。一对玉镯,失落两地。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秘密,能引来朝堂贵胄、江湖草莽、奇门异派的明争暗斗?几番遇险,历经生死。繁华落尽,尘埃落定。看大梁朝堂谁主沉浮,纤阿玉镯花落谁家。
  • 我的爱不解释

    我的爱不解释

    卓锦宁作为万千宠爱的当红花旦,却有着一大串前男友的名单。当她以为自己不过又是展开了一段随时可能会结束的感情时,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单铮牢牢套牢。可是面对自己女朋友的各种绯闻对象时,单铮除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实在想不到其他办法了。幸而卓锦宁逐渐看到了他的包容之下的真心,开始认真回应对方的感情。可是这一段已经不存在任何信任了的感情,还能继续吗?
  • 钱多多嫁人记

    钱多多嫁人记

    她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为了什么?经历黑色七月挣扎到一流大学是为了什么?好不容易一路拼杀进了现在的公司,肉搏战似的腥风血雨做到现在这个职位又是为了什么?钱多多年近三十,已经是跨国公司最年轻的市场部高级经理,但是在升任总监的最后关头被海外空降来的管理培训生许飞抢走这一职位,事业上遭遇瓶颈……
  • 百万大奖

    百万大奖

    我那天捡了张彩票,中了大奖,可彩票竟然是别的世界的东西?这下可坑了爹了,为了完成任务,我只有不停花钱败家。可这只是还是类似于二次元的东东,为了早一天挣够一万积分,我倒要看看玫瑰口中所说的完美世界—柳下惠语录
  • 统治净化

    统治净化

    病毒爆发,末日来临后的城市遍布形态不一的怪物,双胞胎兄弟意外获得超级力量,究竟是统治着没有法则的世界还是净化满是废墟的世界……
  • 巴菲特投资案例集

    巴菲特投资案例集

    "股神巴菲特是如何像滚雪球一般聚集财富的?他都进行了哪些引以为傲的投资?又做出过哪些糟糕的投资决策?每个决策的背后,他在思索什么、他在阅读什么、他在关注什么他在分析什么?本书以投资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巴菲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一一分析,重点展示了巴菲特做出投资决策时,被投资公司的财务细节、发展状况,以及他的买入价格、投资过程、投资后的表现等。客观呈现了巴菲特每个投资决策背后的现实状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 霸道总裁爱爱爱

    霸道总裁爱爱爱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邋遢女遇上洁癖男

    邋遢女遇上洁癖男

    一个爽快大气的邋遢臭脾气高学历女,一个有点婴儿肥的细心好脾气低学历男,二人相亲三次发现原来都是同一个人,不禁感叹:世界如此之小。女子是个美丽大方的女子,男人是个可爱聪明的小胖子,男女争锋,一定要分出大小王。看完此书,你会对胖子有一种改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