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vivor Syndrome心理学家把灾难的经历者出现的种种病态称为“幸存者综合征”,九十年代,组织行为研究者们提出了“幸存者综合征”的概念,用于形容企业裁员后剩余员工的心理状态。
发现,裁员后幸存者因工作量剧增而压力狂飙,在裁员后的46个月左右,出现请假增多和跳槽激增的状况。另一篇研究对一些公司的调查发现:裁员后半年,主动离职的员工,竟达到被解雇人数的5倍之多。
对于被辞退的员工来说,接受现实,职场生涯有了明确的结束和新的开始,而对于留下来的员工,受到的心理冲击其实丝毫不逊于被辞退的员工,他们对公司失去了信任感,不知道这样的命运何时也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一项调查显示,经历裁员后的员工,仅有三分之一表示愿意留在原公司,另有三分之一是无可奈何,只能继续现在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已经有了具体的换工作的打算。留下来的员工满意度下降、急躁,工作容易出错,情绪低落,会有愤怒、怨恨、沮丧等不良的感觉。这就是我们专门讨论的,企业中裁员之后的幸存者综合征,作为要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代人,我们有必要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
故事27奇怪的背痛
任职于大公司设计部的Paul,本来过着优哉游哉的白领生活。公司收入不错,福利丰厚,工作任务不算很忙碌,设计部都是年轻男女,有艺术方面的特长,大家工作之余,还一起自驾出行,一起锻炼打球,同事间也成了朋友。甚至大家还看好一个楼盘,团购了同一个小区的房子,这样的生活朝气蓬勃,Paul每天都觉得很愉快。
“我们已经形成稳定的社区生活了,这些朋友就跟家人一样。”Paul在小区论坛上这么说。
结果,公司传来了裁员的消息,人心惶惶,工作量开始增加,大家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希望能为一些新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公司业绩能因此有起色。
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让Paul迅速憔悴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流言,让他觉得很不安。
“一会儿说公司要破产,一会儿说只是资金问题,一会儿又说要被并购了,到底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我们这些手下做事的怎么会知道。真让人头痛。”Paul做的工作也不断被否定,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更担心工作的前途。
但是事与愿违,同事们开始分批被叫到人力资源部谈话,Paul看着每天都有各个部门的同事收拾东西,离开公司,他不知是坐久了还是怎么,后背一阵僵硬的疼痛。
那种疼痛是从脊椎一直爬上来的,到了脖子,感觉像要断开了。Paul赶紧去看医生,诊断他有轻微的颈椎增生,也没有别的问题,白领常见病。
这样的背痛伴随着他,一直到设计部专门开会,确定留下来的人不会再被裁员,Paul长出了一口气,却看到部门里已经少了一半的人,还有一些同事不等谈话就提前辞职换了地方,最后只剩他和另一个同事算是原地不动。
“一下就变成这样,真的很难接受。”Paul那天没有吃午饭,他在19楼看着外面的风景,一边努力地伸展他的后背。他确定被留下来了,后背居然不太疼了。好像有块巨大的石头压着他,忽然减轻了很多重量。
接下来的日子不大好过,部门人少了很多,任务却变多了,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同事们有来有走,流动性变大了。Paul的作品质量也很不稳定,经常要被别的部门叫去开会,让他更理解一个产品宣传的精神。每当这时,Paul的背就开始痛,那种一阵阵地的痛,他不断地变换姿势,让人觉得他好像很烦躁,他的解释是背痛,所有人都建议他再去医院检查。
检查之后,结论仍然是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就是电脑前面坐时间太长,让他注意锻炼。Paul离开医院,后背又痛起来了。
从这以后,Paul多了个“晴雨表”,每当工作上不顺,或者又听说岗位有什么变动,他就习惯性地背疼,做了几次物理治疗也没有用,他打算去针灸,但是没有时间。
原来的同事兼朋友们跳槽去了别的公司,开始了新生活,几次聚会,Paul因为工作忙碌都没有参加,于是跟他们慢慢疏远了。偶尔听说其中的一个朋友在新公司得到了晋升,Paul的后背疼得更厉害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就走了,我能力比他强多了。”
他明白自己的病不是背的病,而是心病。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跟别人抱怨自己的背痛,也开始偷偷上招聘网站,寻找自己的下家。
Paul的借口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活多钱少,怎么开心?
后背就是这么难受,锻炼也没用,我可能老了。
谁不想走,有办法的人都不会留在这里等死。
故事28老油条是这样炼成的
赵先生是公司元老级员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升上去,成了一根让人有些头痛的老油条。他原来的同事已经是公司的副总,又是大学同学,所以明里暗里,给他一些照顾,赵先生就这么在岗位上混着。
“一开始肯定不是这样,对工作大家都是有想法的。”五年前,赵先生经历了第一次裁员,他紧张得连饭量都小了一半,整天就担心自己会收到被辞退的邮件。结果,第一波浪潮过去了,他原地没动,身边的同事有走的,有升的,还有降的,派到外地的,他成了部门里唯一一个“不倒翁”,还引起了不少人的羡慕。但是赵先生其实非常困惑自己的处境,他觉得以工作表现来说,自己并不比提升的同事差,而被辞退的一位同事,还是个公认的业务好手,公司是以什么标准衡量员工,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很茫然。
他找到自己的老同学吃了顿饭,但是人家已经是领袖对待下属的态度,对他的疑问含糊其辞,只是表明了一个意思:要不是我罩着你,你早就该走人了。
之后赵先生的工作态度开始变化,开始他热情投入,有变成工作狂的趋势,裁员后他小心翼翼,谨慎了很多,每件事情都申请上司批准之后才动手,一方面强化了业务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让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了。
“怎么这么小的事你也问我?”
“我不问清楚了怎么做呢,万一做错了呢?”
“做错了没有关系啊,我们不要花时间在这里好吗?”
“对你是没有关系,对我很有关系,我现在很怕做错事。”
……
这是赵先生和部门主管之间经常发生的对话,他也因此开始成为人人害怕的合作伙伴:极力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但是,如果确定了给他做的事情,他还是很用心地得做周全,所以,他的业绩考核是最麻烦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员工呢?
赵先生又有一位前同事越升越高,他开始有些害怕见赵先生,因为见面他总是先叫他在部门里的外号,故意要让大家知道他们是熟人,让人有所忌惮。事实上,如果赵先生跟主管沟通不畅,他就会要求找自己的前同事,隔着上司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越级处理,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沟通上的麻烦。
公司的第二次裁员,赵先生又勤奋了一阵子,等风头过去,他就更能偷懒,也更啰嗦,反复强调自己在公司的地位特殊,虽然没有权势,但是很重要,所以不会被辞。
曾经赵先生因为工作的问题被调换岗位,但是很快他又被调了回来,因为他先去告诉每个新员工们要小心裁员,要小心自己工作上的风险,造成了整个部门的士气低落。
“我是提醒他们啊,这有什么不对的。”赵先生还很委屈。他觉得自己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这个公司的工作经验,打算传授给新员工一点宝贵的经验,结果不受表扬,反受批评,真冤枉。
赵先生的借口
——上面有人,不用白不用,反正这社会什么都靠关系。
——我得先保全自己才行,再说,努力也不一定别人就认可你。
——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被裁了,不小心点不行啊。
幸运,不是侥幸
裁员后的幸存者的心理变化是复杂的,他们时刻在问自己:为什么?
既然公司不会给你解释,那么幸存者需要自己给自己一个解释:我比别人更好吗?我确定是比别人更强,更优秀吗?这次裁员没有我,那么下次呢?既然我比别人更优秀,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得到更好的机会呢?
这种对个人能力的衡量好追问会反复折磨幸存者,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其实很有必要对裁员之后的员工做个心理咨询,或者问卷调查,让他们内心蓄积的压力有个出口。
也不排除那些真正优秀的幸存者,他们会奋起反击,主动离开这个让人丧失安全感的公司。代表人物是玫琳凯女士,她在直销员的位置上工作了二十年,忍受着种种对女性的歧视,眼看着很多远不如她的男性员工都得到提升,她在四十五的高龄奋起辞职,创立自己的化妆品品牌和直销公司,成为美国五百强企业之一。
公司的人事动荡,其实是职员们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这个工作真的适合我吗,我的职业前景该如何设计?是留下来继续奋斗,还是另找出路?如果留下来,我应该怎么做,如果换个地方,我又该如何面对?
幸存者需要克服很多负面情绪的困扰,其中之一就是侥幸,他们总觉得自己运气够好,所以他们会沿着“好运气”的投机道路走下去,而投机分子,在前景不明的公司中,往往是最危险的。
所以,经历了裁员的幸存者们,有必要趁此机会理清自己的思路,确认自己的职业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幸存者综合征的起因和症状
此项心理疾病的起因主要是裁员引起的,幸存的员工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又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启发,所以会发生种种问题,主要症状有:
1.工作效率下降、工作不安全感上升、工作满意度下降、对管理者失去信任、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变得空洞、不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疲于应付增加的工作量、创造力衰退等;
3.身心状况困扰,过去研究显示,幸存者中43%的人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38%的人家庭生活变得更为紧张。此外,还包括脾气变得暴躁、沟通能力变差、无法准时完成工作、请病假时间增加、失眠、专注力变差等;
4.不良消极情绪,幸存者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的焦虑、挫折感及不满、悲伤和内疚、不公平感、背叛和不信任等负面情绪;
5.容易发生冲突,工作量增加,工作目标调整,员工情绪低落,人际交往会变得更加困难。
自我调节的方法
1.裁员已成事实,再去讨论是否公平,对自己工作造成何等影响都是徒劳,不如把眼光专注于如何改善现状,如何适应新的管理环境为好;
2.我们不能为决策者的行为负责,但是我们要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负责,这段时间更应该加强和家人朋友的联系,让温暖的情谊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困惑;
3.不要胡乱发泄自己的不满,让情绪主宰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幼稚和不专业的行为,我们的愤怒和悲伤只会给自己造成伤害,为什么要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伤害自己呢?
4.这是一种企业运作的常态,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会处理好这个突发情况,今后在别的地方工作也是一样;
5.我的存在有我的价值,这不是幸运,是我的实力,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更多地吸收新知,让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宽阔,我会有更多机会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