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公元1506~1571年),散文家、抗倭英雄、明代官员。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举人。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成进士后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自幼明悟绝人,“昆山三绝”之一
归有光在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腊月二十四,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才以第二名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当时主试江南的张文毅谓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南下还乡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
名扬海内,困蹇不堪
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cènɡdènɡ,遭遇挫折;不得意),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厄运的性格。
耿介正直,不事权贵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跻身仕途。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文毅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试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计东《顺德府重建归震川先生祠堂碑记》)。归有光屡不中试时,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这位宦官,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张传元、余梅年《归震川年谱》)。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反抗潮流,对手折服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统治文坛,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于是有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jí qū āo yā,文章读起来不顺口)为高古。李、何“七子”致力于诗,散文并非所长,但是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归有光就是在这样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学家。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身处穷乡僻壤的布衣老儒。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与不可一世的王世贞抗争。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他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中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总结御倭方略,书写民间冤情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初夏,倭寇侵犯昆山,归有光与昆山城中的官民一起筹划退敌之策,协助县令布防,成功抗御了倭寇一次又一次的围攻,成为江南唯一在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成功击退倭寇的县城。与此同时,朝廷派胡宗宪任剿倭总指挥,此公广招有识之士,由于归有光的同窗好友郑若曾平时善言兵事,为胡公所识,征聘入军中为幕僚,辅佐平倭事宜。倭患暂息后,归有光将昆山御倭的情况和经验整理成《御倭议》、《论御倭书》等文,上呈当局,并与抗倭将领戚继光、张情等人协助郑若曾编订一批军事著作,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等,其御倭方略对抗倭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有光关心社会问题,同情弱者,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伸张正义,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他在《与嘉定诸友书》、《张氏女子神异记》、《书张贞女死事》、《贞妇辩》、《张贞女狱事》等一系列文章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为一名被流氓群凶杀害的弱女子张氏鸣冤。在归有光和昆、嘉两县乡绅、举子的声援和努力下,肆恶元凶终被法办,万民欢呼。归有光对《书张贞女死事》一文十分自得,曾说:“惟《记事》一首,乃仆自以为必可传者。少好《史》、《汉》,未尝遇可以发吾意者。独此女差强人意,又耳闻目见,据而书之,稍得其实。但世人知文者绝少,要以示千百世之后耳。”(《与李浩卿书》)
晚年入仕,兢业守职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因为科举取士毕竟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仕进的唯一出路。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因为是三甲,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判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头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唆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文学成就”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乐)、宣(德)以下,尚台阁体;(成)化、(弘)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归有光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动。而且他善于捕捉生活中藐视十分平常的细节和场面,寥寥几笔,形神即现,给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
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像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
其艺术特色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
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
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练。
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代表作为《项脊轩志》。
清康熙年间,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共四十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诗歌一百一十三首。
“点评”
归有光是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家,文章深得司马迁《史记》神理。著作《震川文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当时,王世贞等前后“七子”主盟文坛,归有光与之分庭抗礼,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论调。其抒情散文把家庭琐事引入古文,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以《项脊轩志》为代表,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是难能可贵的文学经典。后来王世贞为归有光的文章所折服,为他作《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当时著名文学家徐渭称之为“今之欧阳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推他为“明文第一”,后人也把他与“唐宋派”唐顺之、茅坤等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