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一趟,若云前所未有的开心,果然,异性的友情最珍贵。
然后呢,日子照常过,地球继续转。按照若云从六岁上一年级到现在十年后的十六岁的每周末的日常,周六的任务是脑子里想着一定要写作业学习然后看一天手机,星期天就负责收拾房间和书包然后狂补作业。
这种日子一点也不好玩。
可那有什么用呢,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上学期间大部分时间碌碌无为,可那并不代表什么。
未来还很长的,尽管有可能下一秒就突发性心脏病瞬间死亡或者被某辆酒驾的司机撞死,但我们不能一直愁眉苦脸,因为你根本阻挡不了你的突发疾病或者酒驾司机。
若云曾有一段时间,说起来好笑,若云是那种比较早熟的女孩子,小时候,自己家的周围没有和自己一样大的小孩,梅志英也不让若云出去——梅志英就属于那种杞人忧天,担心若云一出门就被人贩子拐卖的那种家庭妇女。
所以每天无所事事的若云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若云从识字比较多的四岁,就开始不屑去看童话故事,若云那时的理念是:童话是一种让人安静和放松的艺术,是一种美好的梦幻,但梦总会醒的,我们在有限的人生里,最好多去看看实际的东西。
到现在也一样。
三年级的若云,已经看完了《简爱》《童年》《巴黎圣母院》这些小学必读图书啥的,其实吧,这些世界名著若云不怎么喜欢,但是啊,人家说,这是得了什么什么奖的什么什么名著,是青少年必读。
所以就读读看咯。
虽然一点都不好看。
梅志英是特别支持若云读书的,若云要买什么书梅志英都会第一时间付钱,所以若云的书都是自己挑的,什么类型都有。
小学时代的若云第一次感到震撼的书是沈石溪的《红豺》,那是她第一次为所谓的“残忍”“凶恶”的豺而感动。
后来若云一年读完了沈石溪的所有书,是的,所有书。
那些食肉动物,豺狼虎豹,被很不公平的冠上了凶恶残暴的标签,它们没做错什么。食肉是他们的天性,是本能,是生存下去的方式,一个物种的崛起就注定意味着更多物种的牺牲。
食草兽一直是和平和善良的化身,可如果所有动物都去吃草,植物必定灭绝,世界也会随之灭绝。食肉的豺狼虎豹或许才是最有用的那个。
若云看沈石溪的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世界的不公。
明明我们也吃肉,明明人类比动物更残忍,动物吃肉是为了生存,只是夺走了生命:可人吃肉,在越来越富饶的今天,已经只是为了享受食物的乐趣,为了一口美味,不仅夺走了那些牛羊的生命,也剥夺了那些圈养的灵魂的自由。
我们才是那些十恶不赦的刽子手,却硬生生,给无辜的食肉兽们强加了几百年的罪名。
然后若云为之震撼的是曹文轩的《草房子》,明明是一种无比平淡的语调,却讲出了若云心灵的震撼。
后来的若云就看完了曹文轩的所有书。
曹文轩其实比较喜欢描写那些身世悲惨的,穷苦的,经历大起大落的人,平淡的语调,震撼的故事。
再后来的五六年级,若云开始更多地喜欢看外国小说。
其中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再次让若云震撼。
若云一直认为,《白夜行》里的唐泽雪穗,从来不是个坏女人,她只是个受害者,一个在11岁,就被迫“卖身体”的可怜女孩,一个失去灵魂的伪装者。
长大后,一次又一次的设计让她的挡路者受到袭击,拍摄不堪入目的照片,她坚信,这样能毁掉她们的灵魂。
因为,这是唐泽雪穗,亲身经历过的。
完美的外表,完美的演技,让她在耀眼的光环下生活到三十岁。
可她从不以真面目示人。
真正的她,西本雪穗,在11岁时,毁掉了。
完美的演技,只是一种无所畏惧:我已经被毁掉了灵魂,我己经被毁掉了自己,我什么都不怕,我什么都不在乎。
这和人前开朗人后落寞的若云,有一点点像。
其实若云两面的性格,也源自于三年级,三年级的时候,若云看完了全套的《十宗罪》。
里面那些人,为爱疯狂,疯狂到变态的地步,可每一章结尾的那番话,那些犯罪的人,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见天日。
他们也许是最无辜的那个,然后,疯狂的的让自己也沾满鲜血。
后来,若云开始有心理阴影。搞笑吧,看书看出了心理阴影,加上那一阵子考试总失利,梅志英疯狂地挖苦和讽刺,使若云从那时到现在越来越极端,最后造就了两面的性格。
若云怀疑自己可能是人格分裂。
但是呢,如此的讨厌梅志英,还有一个原因。
那是梅志英每天放学去接若云的时候,常常在放学前和校门口小卖部的老板娘聊天。后来,那里经常有一个男子,和若云的爸爸一样大,但是他看起来比爸爸年轻,梅志英经常和他一起接若云放学。
可能是从小泡在小说里的缘故吧,若云敏感地感到了不对劲。
那一段时间若云的爸爸和妈妈总是吵架,爸爸甚至摔了妈妈的手机,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听说是因为爸爸不小心看到了妈妈和那个男人的微信聊天记录。
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到现在梅志英微信聊天从来不让人看,若云打心底希望不是自己想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