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上海晴今晚23:00 国足 VS 卡塔尔
△
书接上回,继续科大新生(下),上回写了宿舍的铿锵6人行,这回也要说说大学中伴我前行的宿舍外的兄弟。
重庆娃
“娃”,来自山城重庆,个子矮小,一张可爱的娃娃脸,大家都叫他“重庆娃”。
娃操着一口重庆方言,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撒”字,“吃饭撒”,“在哪里撒?”,“Cao,搞起来撒。。”,“扎金花撒”
娃跟我平时走的最近,经常跑到我们宿舍,“老六啊”,“老六啊。。。”
上课一起,上自习一起,打饭一起,喝酒一起,看片一起,在外租房做饭也一起。
大一的下半年吧,那时为了省钱,在外面租房子自己做饭,都是民房,便宜。记得一个月房租才50块,一个电磁炉,买上土豆,茄子,就开灶啦。那时候,土豆茄子红萝卜都是一买一袋子,每天就是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红烧茄子,清炒茄子,蒜泥茄子。。熬过一个冬天。。
娃去年开始,在上海开始有业务,和娃见上两次啦。还是那么精悍干练,只是,整个人,胖了一圈。
涛子重庆娃2
涛子,另一个重庆娃,帅小伙,他是后来从其他专业转到我们机械的。幽默机智,重情重义,每次喝酒,一瓶就倒,但是每次必须喝倒。虽然,接触比较晚,但是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多少个日夜,一起学习,一起打牌,一起谋划着如何兼职做个小生意,一起刷剧走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他说他就是剧中的高洋,我就是方言,就这样叫着,叫着,一直到大四。。。吃散伙饭,他拿起一瓶酒,拍拍我的肩膀,“方言,,”然后就倒在了酒桌上。。
涛子来上海过三次,见了两次面。一切如初,还是不能喝,还是那么有想法,还是叫我方言。。
瑞
瑞,包头本地人,4班的。其他班里关系最好的一个。大学很多课程,是几个班一起上的,比如马哲,比如毛概,比如邓论。。但凡有一起上课的机会,就坐一起,天南海北地聊。瑞和我一样,家境不好,所以,利用业余时间,我们会出去一起打一份零工,一人骑一辆自行车,穿过昆区的大街小巷,到处找兼职。回想起来,做的最多的是家教,其次是发传单,还做过网管,甚至在酒吧和西餐厅做传菜员。。那些经历虽苦,常常受委屈,但那些都为我大学的简历增分添彩,即使现在看来,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亦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她
“无论她留什么发型,无论她穿什么衣服,只要出现,都那么光鲜亮丽,恰到好处,一颦一笑,全都适宜”,荷尔蒙张扬的年代,每一个骚年心中,都有一个“她”。
一个慵懒的午后,一堂选修课,上课铃声想起,老师刚要开讲,一阵匆匆的脚步声,跑进来一个她。
柔亮秀发,略显金黄,似刚洗过,没来得及吹干,阳光透过窗,洒在发丝上,那是一种纯粹的明媚,一件牛仔配着白T恤,带着一种青春的羞涩。那一刻,我的时光凝固啦。。一直凝固到下一节课,她的身边有个他。。。
流年似水,带走光阴的故事,她不停留,只丢下一片片回忆。。
(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任何意义)
那时的娱乐
现在的大学生入学,最起码的要3P吧?Pad, Phone, PC样样不能少吧?我们那时候,唯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这晚上一熄灯,小喇叭就开始广播啦,那时最爱听评书。单田芳的隋唐英雄装,杨家将,水浒传,还有刘兰芳的岳飞传,呼家将,赵匡胤等,现在想起来,那富有磁性的慷慨激昂的声音仍然非常清晰和有力。
那时候,我们都没有电脑,下课后就跑到学院的机房或者校外的网吧,有人聊QQ,有人玩游戏,游戏也就那么几种比较流行,CS,红警,魔兽等。我是游戏玩不好,也就聊个QQ,混混论坛和贴吧。到了大二大三吧,大家猜陆陆续续有了电脑和手机,那时的手机,可以说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功能就比较单一,也就是打电话,发短信,看电子书,听听音乐。品牌基本就是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
学校有一个大礼堂,每逢周末,都会放电影,5毛钱一张票,电影的内容你懂得,都是些抗日啊,爱国啊,情怀啊,但是那时候,一样可以看的热血沸腾,动情处眼泪汪汪。。。
穿过阿尔丁大街,学校对面是煤校。那里也有我们几栋宿舍楼,逢周末,我和彤(一老乡)就去吃吃烧烤,喝喝啤酒,看看电视。最喜欢那叔叔烤的鸡腿,最喜欢那个阿姨做的鸡汤面片。后来,搬走啦,不让开啦,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鸡腿,再也没有喝过那么美味的鸡汤面啦。
军训
大一刚入学就要参加军训的,当年我在14连,连长是个一年兵,其他的教官都爱开他的玩笑,他每次都是憨憨地笑笑,特别可爱。
军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拉练,早晨从学校出发,雄赳赳气昂昂,一路高唱军歌,长途跋涉30多公里,到达黄河。那里到处是滩涂,踩上去软绵绵的,感觉随时一只脚要陷下去,但是我们一路高歌,一边自嘲,我和四班的瑞还给其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动感地带”。
《新生》至此,告一段落。
新生,
是活力,
是希望,
一种心态,
一种生活态度。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