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69800000007

第7章 《资治通鉴》重要史论(1)

选文·论礼治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公、侯、卿、大夫:自西周始,爵位成为表示官员等级身份的一种标志。爵有内爵、外爵之分。王畿之内,诸侯、大夫、士三级,主要按血缘亲属关系授给。周天子将部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或者功臣,一般称作“国”,国之封君泛称为“诸侯”。列国国君之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诸侯在国内将部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子弟或者亲属等,受封者称为“大夫”,大夫的封地称作“邑”。诸侯国的执政称“卿”,爵称亦为“大夫”。西周贵族之最底层者,称为“士”。)。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西周时,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序:定先后次序。乾为天,坤为地,有天地始有万物,故《易》之卦序,《乾》一,《坤》二。)。孔子系之曰(系:联属,依附。相传孔子解《易经》,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称《系辞》,实为战国时的作品。):“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王人:天子之微臣。),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惓惓(quánquán):恳切、深切。)。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微子:商王帝乙长子。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微子、季札皆贤,然微子虽长,而非嫡出;季札虽嫡出而非长子,故皆不得立。血食:祭祀时杀牲取血,故名。)。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仲叔于奚:春秋时卫国大夫。繁缨:马饰,为诸侯之服。据《左传·成公二年》,齐、卫战于新筑(今河北魏县南),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有功,卫君赏之以邑,更请繁缨等诸侯才能够用的器物,卫君许之。仲叔于奚以大夫而僭越诸侯之礼,故孔子以为不可。)。,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卫君待孔子”一句:事见《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语出《尚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几:微,事物的苗头。此句谓当戒惧万事之微。),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晋文公”一句: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弟弟姬带与襄王皇后私通,王废后。周大夫颓叔、桃子奉姬带召狄人伐周,襄王出奔泛邑(今河南襄城县南一里),告难于晋。次年,晋文公起兵勤王,杀姬带,迎襄王还都。文公朝襄王,请求自己死后可以用隧葬之礼,襄王不许,赏之以地。隧:墓道,掘地为埏道,系王之葬礼。),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王章:是说(隧葬)彰显王者异于诸侯。未有代德而有二王:意谓未有代周之德,却要用天子葬礼,则是天下有二王。叔父:周时天子称呼同姓诸侯、诸侯称呼同姓大夫,为伯父或叔父。),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曹、滕、邾、莒:皆为周之诸侯国,其故地分别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滕州市西南十四里滕城、邹城市东南二十六里纪王城、莒县等。),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季氏: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又称季孙氏。季氏与同为桓公后裔的孟孙、叔孙合称“三桓”,自鲁宣公始,公室卑而“三桓”强,政权操纵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田常之于齐(田常:一名田成子,又名田恒。齐简公立四年,田常弑简公,立平公,自立为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白公之于楚(白公:即白公胜,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名胜。惠王二年(前487),封在白地(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西)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十年,白公胜杀令尹子西、子綦于朝,劫惠王。月余,叶公救楚,白公胜失败自杀。),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奸(gān):干涉,干扰。)。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秩:俸禄,又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

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讲评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记事造端于此,司马光为此作首篇史论,开宗明义地提出其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孔子编《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记事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多出《春秋》二十八年。司马光曾说过“孔子之经不可损益”,又说“经不可续”(刘恕:《书<资治通鉴外纪>后》)。《资治通鉴》在记三家为诸侯之后,紧接此长篇史论后,即以“初”字带出三家灭智伯事,可见其实不续经而续传,即如胡三省所说,“《通鉴》之作,实接《春秋左氏》后也”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然而,《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不单单是接续《左传》,实寓有司马光独到的历史理解与政治思想。司马光提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所谓礼,也就是纪纲,即“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的礼治秩序。此纪纲的关键又在于君臣名分,此乃“礼之大节”,不可乱;而维护此名分的主要手段则是名,“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如果这种“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的统治秩序能够维系,“天子为四方之纲,诸侯为一国之纲,卿、大夫、士各纪其职”,则“乱何自生”(司马光:《扬子法言》注)?!维护此一秩序的最后防线是天子,如果连天子自己都不能维护纪纲而自乱名分,则王道尽。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一年,天子命魏斯、赵籍、韩虔三家晋大夫为诸侯,正是天子失职的表现。司马光曾作《历年图》,其中讲到“大夫专国者多矣,未有敢自君者。至是,三大夫始受天子之命,礼之纪纲尽矣”。年轻的宋神宗对司马光的深意有准确的理解,指出“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宋神宗:《资治通鉴序》(御制))。韩、赵、魏三家于晋为卿大夫,于周则为陪臣,三家专有晋国之政,犹惧于君臣名分而不敢自立,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之,反而升之为诸侯,则是连“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了。因此在司马光看来,三家分晋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成为时代划分的标志性事件,故于《资治通鉴》开篇便书而论之。这是司马光的卓识。而其崇礼治、谨名分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当然也极具合理意义。然而,司马光注意了三家分晋的意义,却又汲汲于三晋之为诸侯是出于自立还是天子之命,则又未免不知变。历史地看,三家分晋其实是社会极变的结果,而不待三家分晋之后纪纲始尽。

思问录

《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开篇?

选文·论才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待:宽容。)?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云梦:古泽薮名,本在今湖北江陵以东,江汉之间,而古代典籍中一般都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地域范围要大得多。矫揉:矫正,揉曲使直。羽:箭翎。括:箭尾受弦处。),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棠溪:又作棠谿,在今河南舞阳县东,以铸剑著名。),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胡三省注云:“乳,乳育也;乳狗,育子之狗也。”),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严:敬。),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讲评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开篇之后,便追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氏以及智、赵两家立后之事。司马光认为智氏之亡,早已肇端于智瑶之立,因为智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换言之,即是“才胜德”,在此,司马光提出了他的“才德论”。

早在庆历五年(1045),时年二十七岁的司马光便写过一篇《才德论》。在文章里司马光提出:“所谓才者存诸天,德者存诸人。智愚勇怯,才也。愚不可强智,怯不可强勇,四者有常分而不可移,故曰存诸天。善恶逆顺,德也。人苟弃恶而取善,变逆而就顺,孰御之哉?故曰存诸人。”也就是说,人之智愚勇怯是先天的,不可强求;而知善恶逆顺之德,则是后天努力可致的。至于才、德之用,则曰:“为国家者,进取莫若才,守成莫若德。”即才、德各有其用。

至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论智伯之亡,他关于才、德的定义及其关系则有了新的看法。他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不再是才、德兼有其用,而是以德统才,才与德已是高下、轻重判然。按照才德之有无、相胜关系,他又分人群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取人之术则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此,司马光将复杂的人性与才性作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才、德之多寡不易量,君子、小人之分岂易辨?圣人、愚人皆不可多得,自非圣人与愚人,孰不以君子自居,而指他人为小人?至于“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则直似愤激之言。论人、为政,若落入非君子即小人的窠臼,则其害不可胜言。从庆历初至嘉祐、治平之际,不待王安石之用,宋儒已是君子、小人之辨日严,动辄恶言相向。司马光《资治通鉴》才、德之论,即使不如胡三省所言特为王安石等新法诸人所发,亦必不免受当日时势的影响。至于元祐初政,司马光进君子、退小人,以外行领导内行,倒真是部分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了。

虽然司马光君子、小人之说不足取,然司马光对德的强调仍具有所谓片面的深刻性。若确乎是品性恶劣,则其才适足以济其恶。对于人才选拔而言,首选当然是德才兼备,至少不能失德。只是芸芸众生更多的是中庸之才,这时候才均取德、“审于才德之分”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思问录

试析司马光君子小人论及才德之论。

选文·论教化风俗之重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219)

十二月,魏王操表孙权为票骑将军,假节(假节:假以符节,持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入贡,又遣朱光等归(朱光:庐江(治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太守。建安十九年闰五月,孙权克皖城,获庐江太守朱光及男女数万口。),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操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胡三省注云:“盖言汉以火德王,权欲使操加其上也。”恐非是。曹操认为孙权此举意在陷曹操于不义,使众怨归之,天下叛之。)!”侍中陈群等皆曰:“汉祚已终,非适今日。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注望:瞩目、期待。),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正大位,复何疑哉!”操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不渝臣节,待其子武王始克殷。)。”

臣光曰: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遹(yù):遵循。),临雍拜老(雍:辟雍。老:三老。明帝临雍拜老,行养老礼,事见永平二年(59)。),横经问道。

同类推荐
  • 玉罗珠

    玉罗珠

    一串貌不惊人的玉罗珠出现在这个夜晚,帝都天誉城、云国云荟城、翎国千鹤城三个婴孩同时出生,将在这片大陆上嫌弃死怎样的波澜
  • 北京往事

    北京往事

    本书作者用北京人特有的方位感,以时间为横轴,从远古的青铜时代到近现代的革命运动;以空间为纵轴,从中心的紫禁城到郊区的明十三陵,层层铺开,娓娓道来。
  • 大秦话事人

    大秦话事人

    纵横鬼谷、诸子百家、秦王嬴政……对不起,雄哥要做这届的话事人,老天都挡不住,我说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但雄哥……不想还!万里河山自秦始,芸芸众生一盘棋。已完结330万字,保证完本,可放心阅读。
  • 穿越百事通: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

    穿越百事通: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

    本书是一本讲解明朝史的历史普及类读物。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家庭”,主要介绍明朝皇族事迹,第二部分为“众阉群像”,主要介绍明朝一个特殊群体宦官的故事。第三部分为“君臣之间”,主要介绍了明朝君王和大臣间的特殊关系。第四个部分为“铁马冰河”,介绍了明朝的军事情况,军事将领等。第五个部分为“世态万千”,从明朝老百姓的角度观察明朝世情世态。
  • 清廷风云

    清廷风云

    清乾隆四十七年,在天朝大黑暗时代来临的前夕,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美国人发表了独立宣言,法国人攻陷了巴士底狱,拿破仑横扫了整个西欧,沙俄也对天朝北部虎视眈眈。60年后的鸦片战争更是天朝近代史的残酷的开端。然而在天朝内乱不断,白莲教9年起义带走了亿万国民的生命,嘉庆皇帝面临残酷吏治,和内忧外患的历史考验,且看一个小人物在危机四伏的天朝能否为天朝人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的历史,走出一条天朝的复兴之路?
热门推荐
  • 凰舞天下

    凰舞天下

    杨峰带着超级神奇凤凰空间穿越了,内含帝国时代模组,红色警戒模组,星际争霸模组,为了完成成为凰神的考验,为了找寻回家的道路,杨峰穿过星门行走在一个又一个位面,利用强大的系统与众多来不不同世界的穿越者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士兵说:“天风帝国打过来了,整整20万大军,其中还有两名剑圣。”幸存者说:“丧尸开始攻城了"舰队士兵说;“神族舰队打过来了。”杨峰说:“不用担心,剑圣的生产个百八十万,光陵塔弄个几十万个,星际舰队不要多,就弄个10万支吧。”
  • 族记

    族记

    彼岸花传说生长在彼岸与此岸的交界处,能够联通生死,隐藏着永生的秘密。万年前彼岸花现世,给大陆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万千生灵意识到危机,齐心协力共同对抗彼岸花。历经十年,各族生灵损失惨重,终于封印彼岸花。这不能够说是一场胜利的战斗,经此一役万千种族伤亡惨重,其中实力最强大的七族中的一族更是因此灭族。如今转眼已是万年,最强七族的空缺早已被填补,正值大陆发展一片良好之际,来自魂族的组织“花语”秘密找到彼岸花的种子,并试图将其唤醒…
  • 智慧星球之寻觅

    智慧星球之寻觅

    在遥远的宇宙中,有着一颗充满智慧的星球。两环前,由于黑暗星灵的入侵,维持星球能量的智慧之髓丢失,守护智慧之髓的特工“红莓心”也因受到星王的惩罚而失踪……以红莓心学生卡奇为首的闪电特工小队等灵,究竟能否找回智慧之髓,找回他们的“莓姐”,找回……这其中的秘密?(强烈建议先看『作品相关』帮助理解)
  • 传说里的故事

    传说里的故事

    每个人活着都是一个故事,我只是把千千万万人活着的故事用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描写出来,这就是一个传说里的故事,一个关于现代版西游引发而出的故事。(业余打字,手残脑废,随心所欲,谨慎入坑。)
  • 都市之见钱眼开

    都市之见钱眼开

    项链:40R手表:180R腰带:38R裤子:78R鞋子:98R胡杨扫了一眼面前貌似一身名牌的男人,不屑的撇了撇嘴:一身A货,也好意思出来装富二代!尤其那根小拇指粗细的金项链,扔水里怕是会飘起来吧……
  • 魔窟

    魔窟

    50多年前,在歌乐山这块土地上,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身陷囹圄,惨遭酷刑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义无反顾,大义凛然,在铁窗黑牢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血与肉无情地嘲笑了敌人的疯狂和愚蠢,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光明前途之追求的执著和勇敢。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磅礴天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个伟大而崇高的形象。
  • 她的本来面目

    她的本来面目

    哪有什么机缘巧合,一切皆已注定。不必说,不必说~~
  • 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和人才测评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心理咨询和人才测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专业领域上的更深入和精细化。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和人才测评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咨询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方法上要有比较深入和精细地理解、把握,在技法的操作上要比较熟练。本书的立足点也在于此,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实际操作上的精细化提升。
  • 青春蜜语

    青春蜜语

    虽然我遇见你很晚,但阳光甚好,来日方长,我想陪你很久很久。与他们一起变老是怎样的感觉呢?
  •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