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西域地区的兄弟民族
西域地区的36国,在汉武帝时已全部归属西汉,汉设置使者、校尉领护整个西域地区,西汉王朝第一次完成了统一中国西域地区的历史使命。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元帝时又设置戊、己两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庭,哀帝和平帝时期,西域分裂为55国。王莽篡位后,眨易侯王,政局混乱,西域诸国怨恨王莽政权,此时,匈奴奴隶主乘机重新控制了西域诸国。西域各国不堪匈奴的严苛盘剥,至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河西的窦融承袭西汉1日制,立莎车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辖西域55国。后来,诸国纷纷遣使入朝进贡,派遣侍子入京,并请求东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但是,刘秀觉得中原地区尚未稳定,未予应允,将各国的侍子送回。随着匈奴势力的衰退,东汉也暂时无力西顾,西域诸国便出现了混战局面。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兵北征匈奴后,设立了宜乐都尉,驻伊吾卢城屯田戍守。不久,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自汉明帝永平十六年至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在西域地区与匈奴势力顽强战斗了整整30年,对维护西域地区的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其后,班超之子班勇又出使西域,继续为维护西域的统一而战,直至汉顺帝当政时期,西域地区“三通三绝”。在整个东汉时期,西域诸国的情况大体雷同于西汉时代,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所不同的是一些国家之间兼并反兼并战争的不断发生,导致了西域诸国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
但是,东汉时期的西域各国,由于人心思汉,趋向中国统一的愿望占据着西域诸国的主流,所以尽管不时受到北匈奴的侵袭,仍能不断从各方面推进与中原地区汉族的交流和融合,西域各国对维护古代中国疆域的完整,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诸羌族
居住于中国今青海、西藏地区的羌人诸部族,统称为“西羌”,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西汉末年,羌族人民开始大量迁居塞内,多居于金城(今甘肃兰州等地)、陇西,武都郡。由于羌人与汉族杂居,逐渐向汉族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因而,对繁荣陇西一带地区的经济,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整个部族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其社会的发展相当缓慢。进入东汉时期后,西羌比较大的部族为:先零羌、烧当羌,参狼羌、白马羌等。各较大种落里又分若干较小部落如卑、勒姐、牢姐、吾良、滇零、钟羌、零昌、当阗羌、虔人种羌、陇西种羌、上郡沈士种羌、烧何种羌,巩唐羌、罕种羌、离、狐奴、当煎羌、夷中羌、鸟吾种羌等。此外,西藏地区还分布着大羊夷种羌、发羌,唐旄、薄申羌等羌族部落。
东汉王朝在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后,便开始平定西羌未臣服的诸羌部落,并将他们迁徙于三辅地区居住。东汉王朝为了统辖诸羌部落,设置了护羌校尉。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对羌族人民进行更为残酷的压榨,因而,激起了羌族人延续近60年的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
§§§第二节 东汉与兄弟民族战争梗概
东汉政权建立之后,为进一步统一中国,除了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之外,还对一些兄弟民族进行了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既有为统一中国而战的进步战争,也有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不义之战。
一、东汉征西羌诸部族的战争
东汉对羌人诸部族的哉争,从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7年)起,断断续续延续至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以后。在此期间,东汉王朝即平定了羌人的叛汉,也镇压了羌族人民的多次起义。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发生了先零羌的叛乱,汉光武帝刘秀派遣其陇西太守马援等,率军一举平定了叛军。
自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至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期间,汉军与羌族部落之间主要交战达10多次,先后击败了参狼羌,烧当羌、勒姐、吾良、封养、迷吾、迷唐等羌族部落的反汉军。
自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至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的11年之间,东汉王朝镇压了羌族人民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
自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至汉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东汉王朝又镇压了羌族人民的第二次大规模起义。
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至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东汉军将西羌各部族的第三次大规模起义镇压下去,至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以后,东羌各部族的起义也被汉军剿灭。
二、东汉征南蛮和西南夷的战争
东汉征南蛮和西南夷诸部族的战争,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止于东汉灵帝当政期间。在将近140多年的期间里,东汉王朝多次调兵遣将,既平定了南蛮和西南美一些部族的叛乱,也镇压了一些部族的反汉起义。
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东汉王朝命马援为帐波将军,率领水路两军,平定了交趾地区“二征”的叛乱。汉军通过两年的作战,将叛军歼灭,维护了交趾地区的统一。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至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期间,汉王朝两次出动大军,击败了五陵地区五溪蛮的反汉武装。
在汉光武帝刘秀当朝期间,东汉军平定了南郡、巴郡诸蛮夷的叛乱及西南夷的反叛。至汉章帝、和帝、顺帝、桓帝,灵帝当朝期间,汉王朝又先后出兵,平定和镇压南蛮诸部族的反汉起义。但有些起义一直未被平定,延续至黄巾大起义时,与黄巾起义合流。
汉和帝、顺帝、桓帝、灵帝期间,汉王朝以军事镇压和利诱的两手策略,平定了蛮夷部族的起义武装。
三、东汉征匈奴的战争
东汉时期对匈奴的作战活动,明显地区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对北匈奴的作战,开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止于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在此期间共经历了两次主要战役:第一次战役,发生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二月,止于同年四月,东汉王朝出动4.5万大军,向北匈奴进击,其中只有奉车都尉窦固所率的一路军队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第二次战役发生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军队的窦宪所率领的汉与南匈奴联军,经三个阶段的作战,彻底打败了北匈奴,北匈奴降服于汉。
二、个时期为对南匈奴的作战,开始于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止于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在此期间,共经历了三次主要战役;第一次战役、发生刁: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东汉王朝以邓鸿为车骑将军,统率汉、乌桓、鲜卑等部族军共4万多人,满夷谷地区将南匈奴叛军击败;第二次战役,发生于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东汉王朝以大司农何熙行车骑将军,统率缘边十郡兵马及鲜卑骑兵共3万人,将南匈奴单于槐击败,单于槐降于汉朝,第三次战役,发生于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夏,东汉王朝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以度辽将军马续,统率缘边郡兵与乌桓、鲜卑、羌胡等部族军共3万多人,进击南匈奴叛军,将叛军首领车纽击降。第二阶段作战中,东汉军于通天山地区将叛军彻底击败,羌胡、乌桓等70多万人降于汉。
四、东汉统一西域地区之作战
西域地区,自西汉时代即被统一于中央王朝之下。但在王莽当政后,西域又渐被匈奴势力所侵占。东汉重新统一西域的战争开始于汉明帝,历经汉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等当政时期的多年作战,终于击败了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重新统一了西域地区。东汉王朝统一西域地区经历的主要作战活动有: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率36吏士威降鄯善、智降于阗的斗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班超击降疏勒、尉头之战;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班超统率诸国之军2.5万人,击败龟兹之战,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班超平定月氏焉耆之战;以及汉安帝,顺帝、桓帝时期的各次作战。
五、东汉征乌桓鲜卑高句丽之作战
东汉征乌桓、鲜卑的作战,多发生于东汉王朝统治的中后期。
乌桓部族多分布于今辽东、辽西一带地区,乌桓部族一直依附于汉,为东汉王朝战胜匈奴立下过战功。但乌桓部族中的一部分势力,却不受汉王朝的节制,在其势力强大以后,便叛离汉朝。因而,东汉王朝便发动了征乌桓的战争。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起,历经汉光武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献帝当政期间的六次主要作战行动,终于击败了乌桓。
东汉征鲜卑的作战,开始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经汉和帝、殇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几代帝王当政时期的作战,均未击降鲜卑。在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了鲜卑部族,并占据了匈奴的原有疆域后,其势力更加强大,汉军屡战屡败,鲜卑军越战越强,东汉王朝始终未能战败鲜卑军。
东汉征高句丽的作战,发生于汉和帝、安帝当政期间,高句丽王宫,两次率军入袭汉边郡,汉王朝发边郡军与其交战,互有胜负。高句丽王宫死后,高句丽遂复臣服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