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今湖北罗田和江西的萍乡地区,北起今安徽的蚌埠和江苏的镇江地区,南达今福建的漳州、厦门和江西的定南,它包括九江、丹阳、吴郡、卢江、豫章、会稽等6个郡。州治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地区),后来迁移至曲阿<今江苏丹阳)。
益州刺史部管辖地区东起今湖北的保康和广西的天峨、南丹,西至今四川成都地区和今缅甸北部迈立开江流域以西地区,北起今陕西南部地区.南达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端之勐腊。它包括广汉属国、汉中、蜀,广汉、巴、蜀郡属国、犍为、越、犍为属国,柯、永昌、益州等12个郡国。州治在雒县(剖四川广汉境),后来迁移至成都。
凉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甘肃的庆阳地区和陕西的略阳,西至今甘肃的敦煌地区,北起居延海以北,南达甘肃省的甘南、武都地区。它包括居延属国、张掖属国、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成郡、北地郡、安定郡、金城邢、汉阳郡、陇西郡、武都郡等12个郡国。州治在陇州(今甘肃省张家川)。
并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山西的大同地区和阳泉(不含)以西,西至今内蒙古的磴口和今陕西的靖边,北起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南达今山西晋城和今陕西的延安地区。它包括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雁门郡、西河郡、定襄郡、上郡、太原郡、上党郡等9个郡。州治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幽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朝鲜半岛的东海岸,西至今山西省的阳高地区,北起今辽宁的铁岭、沈阳地区和河北的承德地区,南达今天津和河北保定地区。它包括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邢、辽东属国、工东郡、玄菟郡、乐浪郡等9个郡国。州治在蓟县(今北京市)。
交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南海之滨,西至今云南河口,北起都柳江和今广西桂林以南地区。南达今越南之岘港湾。它包括郁林郡、苍梧郡、南海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等7个郡。州治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后来迁移至番禺(今广州市)。
此外还有西域都护府、护匈奴中郎将部、护羌校尉部和护乌桓校尉部,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
各州均设立刺史一人,统管各州军政大权。司隶校尉部不设刺史,而设司隶校尉。汉灵帝初改刺史为州牧,各郡设太守,总理全郡的军政大事。各王国的政务则由中央任命的傅总管,侯国的政务由侯国的相管理。这样便使王侯的封国,实际上也是中央王朝统管,避免王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二、经济建设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一面进行统一战争,一面则大力恢复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为此,东汉王朝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剔除王莽时的严刑苛法,轻法缓刑,以安定人心,调动人们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二)释放奴隶,安辑流民,增加社会生产劳动力。西汉末期大量破产农民沦为官私奴隶,造成田园荒芜,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因而东汉王朝在建立之初,便六次下诏解放奴隶,三次诏令严禁虐杀奴隶。尽管这些诏令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和整个东汉时期对解放奴隶和阻止农民重新沦为奴隶起了相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增加了社会生产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西汉末,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和残酷盘剥农民的结果,使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成为流民。大量流民的出现严重地威胁着东汉王朝统治的安定,社会动乱的因素急剧增加。为消除这种状况,东汉王朝自建立之初,便不断采取多种措施,诸如“赐爵予民”,凡愿意安家定居的流民均赐爵一级。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刘秀下诏“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假民公田”,即将国家占有土地园林租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相当数量租税。这个办法也对安置流民起了重要作用。
(三)精兵简政,减少国家的开支和民众的负担。刘秀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下诏,合并一些郡县,裁减官吏,“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又裁去郡国都尉,废止地方都试,撤销内地地方武装,遣返务农,这对减轻人民负担,充实农业生产劳动力也起了一定作用。
(四)屯垦戍边。由于屯垦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减轻了人民对战争的负担,一方面也减少了为军队运输作战物资所占用的大量劳动力。
三、军事建设
西汉时期对军事建设,特别是对武装力量的建设,一贯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随着统一战争的完成,开始逐步削减武装力量,降低军事建设的势头,因而,整个东汉时期的国防力量,呈逐渐衰减之势。所以如此,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战争胜利了,无须保留众多的常备军,其二是避免郡国势力拥兵自重,割据作乱,其三是东汉人口锐减,兵马过多,将占用社会大量劳动力,妨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史料记载,西汉平帝时,全国人口接近6000万,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减至2100万,减少近三分之二。
东汉的军制,部分地摈弃了西汉时期中央军与地方军相结合的制度,保留一定数量的中央军,裁减郡国兵与部分边防常备军。
东汉王朝建立后,仍设宿卫京师之南军和;比军,兵力最高达4万人。南军负责警卫皇宫的安全,北军负责整个京城的守卫任务。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东汉取消了边境各郡国之都尉,将都尉的兵权统归于太守,废除了都试法。建武,匕年战去全国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军假吏。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再撤消各边郡地区的亭侯吏卒。
汉灵帝时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于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增设了西园八校尉之军: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后来即升为元帅,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东汉为防备甸奴和对西域用兵的需要,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和伊吾卢地区设立了屯田军。
四、对战争潜力的影响
纵观东汉王朝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的情况,实属平平。除汉光武刘秀当朝的时期之外,再没有出现过西汉时文景之治,武帝的鼎盛和昭宣中兴那样的强盛局面。因而,使东汉时代的战争潜力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国家的实力在汉和帝以后,即渐呈衰减的趋势。
这种衰减所导致的恶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暴露出来。本来,自刘秀统一了全国之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实力的增强,曾使四夷各部族逐渐内附。西域的车师、鄯善等16国率先臣服,鲜卑、乌桓等,也来入朝,南匈奴自动归降。但在刘秀逝世之后,随着东汉王朝实力的逐渐衰减,匈奴又不断进袭边塞,羌族部落也屡次进兵三辅地区,鲜卑则从北面而入。
东汉王朝为应付这种四周火起的战乱局面,不得不临时设置一些屯兵机构。如汉明帝时设置了度辽营军,汉和帝时设置了象林营军,汉安帝时设置了长安,雍和渔阳营军。汉顺帝以后,为了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力量,又在全国一些地区设立了数百个屯兵坞。这种新建的屯兵机构,只能临时招募一些人从军,没有严格的选练,军队素质低下,战斗力自然十分脆弱。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重要战争梗概
东汉时期的战争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东汉王朝的统一战争:二是对兄弟民族和对外战争;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战争。
东汉由镇压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而建国,又在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中走向衰亡。因而,东汉时期的战争,多为镇压农民起义后的统一战争,战争活动的中心地区为中原地带。
一、东汉王朝的统一战争
一、东汉建立初期统一东方地区的战争刘秀于更始三年(公元25年)称帝之后,接着立即开始了统一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这些战争起于更始三年,止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为统一中国东部地区,先后进行了洛阳战役、平定刘永之睢阳战役、平定董宪之昌虑战役、平定张步之临淄战役。东汉军通过连续作战,交替运用军事进攻与政治诱降的两手策略,一一战胜了对手,统一了中国的东方地区。
二、东汉建立初期统一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战争这些战争起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止于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汉光武帝刘秀,在统一东部地区的战争进程中,开始了统一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作战,其进行的主要作战活动有:击灭彭宠之战,平定割据陇坻一带地区的隗嚣之三次战役,平定卢芳之战,刘秀军顺利消灭隗器,对其统一西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保障其进军西南的关键战略步骤。
三、东汉建立初期统一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战争这些战争起于建武二年,止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在统一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战争中,先后进行了平定董诉邓奉之战,平定延岑秦丰之战,平定李宪之战,平定公孙述的夷陵战役和成都会战。东汉军在成都会战中,刘秀以大将吴汉等为统帅,以近20万大军会攻成都,将公孙述彻底击灭,重新统一了中国的西南地区。
二、东汉时期对兄弟民族和对外战争
东汉政权建立不久,便开始了对兄弟民族和对外战争。这些战争起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一直延续到东汉的后期。主要的作战活动包括:东汉征西羌诸部族的战争,征南蛮和西南夷的战争,征匈奴的战争,统一西域地区的战争,征乌桓、鲜卑、高句丽的战争等(详见第八卷)。
三、东汉末期的农民起义战争
东汉王朝末期,政治更加黑暗腐朽,贪官污吏横行天下,社会经济崩溃,人民无以为生,从而,导致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战争,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的伟力,将东汉王朝推向了彻底覆没的深渊。在此期间主要的作战活动如下:
一、黄巾起义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以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后,主要势力集中于颍川、冀州、南阳等地区。东汉王朝为歼灭这三个地区的黄巾军,于中平元年四月,调集其精兵悍将皇甫嵩、朱、曹操等军,一一将起义军击破。
二、黑山白波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当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军被东汉王朝镇压之后,黑山、白波等黄巾军相继而起。从东汉王朝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起,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与东汉王朝进行了反复较量,但终因寡不敌众,先后被公孙瓒、曹操、袁绍等割据势力击败和收编。后来,曹操又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将张鲁领导的五斗米道起义军击败。
§§§第五节 东汉时期的战争特点和杰出将帅
一、东汉时期的战争特点
东汉时期的战争,无论在战争规模、战略策略的运用,作战形式与样式等方面,均逊色于西汉时期。因而,在作战思想、指导艺术、治军观念等问题上,也无明显特色,仅粗略概述如下:
一、战略上的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东汉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在取得初建政权的胜利之后,除了与势力仍相当强大的更始政权作战外,还面对一些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均有相当的实力,控制着大小不等的州郡面积,成为阻碍刘秀统一全国的障碍。其中主要的有割据睢阳一带的刘永;割据昌虑一带地区的董宪;割据临淄一带地区的张步;割据东北部地区的彭宠,割据西北地区的隗嚣、卢芳;割据河西走廊一带的窦融,割据南方地区的董诉,秦丰以及割据蜀地的公孙述等。
刘秀对如此众多的敌人,不是四面出击,而是首先消灭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更始政权,争取在中原腹地站稳脚跟,然后根据自己实力的发展,再逐次消灭其余割据势力。刘秀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称帝于河北部城之后,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首先将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占据洛阳,长安的更始政权,至十月初击降了洛阳更始军。接着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向称帝于睢阳地区的刘永进击,至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春,歼灭了刘永集团后,兵锋旋即转向了昌虑地区的董宪。待董宪行将覆没之际,又以建威大将军耿算率军平定了张步。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亲至长安,调集精兵勇将,向盘据西北势力最大的隗嚣集团进攻。经近4年的苦战,终于歼灭了隗嚣集团;最后,才将锋芒指向了称帝于巴蜀地区的公孙述。东汉王朝在这些重大战略行动中,策划周密,稳扎稳打,歼灭一个,再及其余。表现了相当高超的各个击破的战略思想,使其从容不迫地达成既定的战略企图。
二、政略、战略、策略思想紧密配合东汉王朝在其开国和统一战争中,常常根据时间、地点、作战对象以及双方形势的变化,交替运用政治攻心、分化瓦解、军事打击,招降利诱等等手法制服敌人。刘秀集团在消灭河北地区各种敌对势力时,由于正确区分了利用谁、争取谁、打击谁,使其战略策略思想的运用颇为得心应手。因此,尽管其刚入河北地区时兵微将寡,势孤力单,但很快便扭转了局势,一一制服了对手。
铜马起义军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是刘秀在河北地区的劲敌。刘秀坚持以军事围剿和政治利诱相结合的手段,制服了这支军队,顷刻之间成为数十万大军的赫赫统帅,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