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沟通的障碍
沟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传递信息、索求我们想要的、分享我们的感受、了解别人的感受、实现目标和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是一项最重要的技能,我们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与人沟通。有效地沟通和积极地倾听不仅是情商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同理心、提高社交能力的关键。
只有学会有效地沟通,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实现既定目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据粗略统计,一个人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一般听众能听到的大约只有10%的内容。这个数字仅是大概的,可能有些人一点也听不到,要么假装在听或只听自己感兴趣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不管自己说什么,都很难引起别人的关注或共鸣。要想让别人对我们更感兴趣,我们就得从培养同理心入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的。
从本质上分析,一个人之所以缺乏沟通的情商,是因为其内心深处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有的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如那些疯狂向往有自己房子的人,他们认为只有房子能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有的人对未来强烈不安,如那些向往高薪工作或占有重要位置的人,他们认为只有稳定的收入才能让自己过得舒适,于是,自私和冷漠就出现了。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只关心自己,对别人的情绪及需求毫不在意。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心智的障碍,一种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极端不自信而衍生的情商匮乏,而且,这些情商缺口还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思维症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你或许也会有过这种感觉: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一种似乎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之中。受这种情绪影响,你发现自己很弱小,担不起任何的失败,即便仅是一个很小的挫折。
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美国有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了5000名推销员,并按每人3万美元的标准对他们进行了职业培训。谁知上岗后的第一年内就有接近50%的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仅剩下了不到20%。原因很简单,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要无数次地面对被客户拒之门外的窘境,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后,许多人就失去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耐心和勇气。这说明了什么呢?
很多人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掉,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沟通的情商。现实中,沟通障碍是多种多样的,但经过仔细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愿意承担责任。在做事的时候,他们只想自己能得到多少,一味索求那些属于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老想着天上掉个大馅饼,而不是自己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长此以往,自然会形成管理障碍。
(2)拒绝有所改变。他们对环境的变化无法掌握,也不愿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与技能,因而很难适应公司的变革。外界的环境已经改变了,他们却认为过去的方式更好一些,不想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环境,所以只能被淘汰。
(3)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认同自己的理念,在团队没有归属感,对公司的一些做法有所排斥,再加上没有忠诚和负责的观念,所以很容易跳槽。
(4)没有团队精神。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高度专注,对其他人往往不太在意,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积极地跟其他同事进行沟通。这种人不是极端自信,就是极端自卑。
(5)不了解公司和同事的需求。当他们被公司除名时,人们会质疑,这么一个学历、能力都不错的人怎么会离职呢?其实,这类人根本不了解团队和他人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单方面地认定对方需要自己,而不是考虑自己适合与否。
一个存在沟通障碍的人,就算他对团队有贡献,也会不断地制造麻烦,而且他制造麻烦绝对要比贡献大,而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努力弥补自己的情商缺口。现实中,有的人中规中矩地做事,这也算得上一种贡献,尽管他的情商不是最高,但基本还是合格的。有的人有能力却没什么贡献,这是因为他不了解公司的需求,只活在个人的世界里,也看不到别人的需求,所以,他们总是频繁地更换工作。
还有一些人,他们总觉得错误的出现都是别人的问题,认为没有自我反省的必要,更不清楚自己在公司和团队中的角色。或许他自认做得不错,但始终不符合别人的需求,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有时,即便明知道自己是错的,他们也不会承认或改正。与那些总是乐意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相比,这种情商素质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失败,虽然前者常由于太过于谦虚而显得缺少自信。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完全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就算罗杰斯和卡内基也不行。一个成功的人,他必需具备基本沟通的能力,能够了解和掌握别人的需求,站到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其属于自己的责任。假如缺乏这些,就说明他的情商出了很大的问题,需要培养这方面的情商。
培养同理心
处理人际关系时,掌握他人的情感是一门很有高度艺术,只有自身心平气和的人才可能左右他人的情感。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先具备两项能力:自我掌握与同理心(也叫同情心或移情)。同理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即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行为,这种能力能帮我们了解他人的情绪,并在内心亲自体验到这些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意思。当出现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假如当事人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思考问题,也许就能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将彼此的误解消除。
具体如何跟人相处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但一些基本的要件还是可以提一提的,如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时给别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出现误会时主动替他人着想,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担起应付的责任。如果具备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可以尽量避免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别人的想法,但为了跟他人更融洽地相处,我们至少应该理解他们的观点。只有让对方明白他们的感受得到了我们的理解,人家才会对我们付出信任。别担心自己理解错了,因为如果你真的错了,别人会给予纠正:“不,我不是那么想的,我的感受是……”这样,你们就可以达成共识了。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应具备下列最基本的品质,看看你是否已经拥有。
(1)坦诚地跟他人交流;
(2)对别人的事情和困难,能付出真正的关心;
(3)懂得宽容他人,不记仇;
(4)就算不赞同,也能欣赏别人的观点;
(5)能与别人建立融洽亲密的关系。
同理心具有强大的力量。当一个人理解敌人或是有矛盾的人时,他就能获得平衡。不管是一次争辩还是一次困难的交流,都有可能成就更牢固的联盟。能做到这点,我们就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在被误解、受攻击的情况下,恐怕没人会高兴地去满足别人。如果你表示理解了对方的处境,你们之间的情感链便会更牢固,对方自然会更愿意跟你合作,而不是跟你做对。
培养同理心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那就是它经常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逃走,这时就要考验一个人的情商了。当压力过大、被人误解或被人激怒时,当事人很容易被情绪所控制,甚至会不假思索地回应以极端情绪,如冷漠或怨恨。
如果同理心真的消失了,我们就要运用情商的技能及时唤起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第二部分驾驭自我情绪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情绪,如及时控制愤怒。在表达自己的见解之前,我们最好养成向别人表达赞同的习惯,这是培养同理心好办法。这样,对方就能感觉被倾听和理解,也能给予你想要的支持和帮助。
同理心的重要前提是真诚,而真诚的关键则在思想开阔。不管仟么时候,不赞同别人的观点都不要急着给予反驳或提出自己的观点,你可以说“听起来你的想法是……”或是“似乎你很坚定地认为……”你有权利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但有开阔思想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能肯定别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同理心,我们就不能混淆同理心跟同情心。同情心,一般指个人对事件的看法,通常这样表达“假如我是你……”,是说自己处在其中一定会同情对方的进退维谷;而同理心,则指理解别人可能会有的感受。有些时候,同情心可以是“串通的”,如“噢,真可怕”“呀,你太可怜了”;而同理心主要是理解别人的处境,不一定包含同情的因素。
同理心仅仅是承认理解,并不代表赞同。就算完全反对别人的行为,有同理心的人还是能理解别人的行为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且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
学会推己及人
沟通大师吉拉德曾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所谓“推己及人”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假如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赞赏,自然会抱着合作的态度;假如我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很容易引发别人的对抗。
20世纪的一次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有将近90%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一个名叫克林顿的人开了一个齿轮厂,他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克林顿为人宽厚善良,慷慨体贴,善于交友,并跟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候,克林顿想让那些朋友、老客户给出点主意、帮帮忙,于是他写了很多信。可是,等信写好后他才发现,自己居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拿不出。
这件事提醒了克林顿:自己都没钱买邮票了,别人的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可能没人舍得花钱买邮票给自己回信。然而,假如没有回信,自己又怎么能得到帮助呢?
于是,克林顿变卖了家里的一些东西,用一部分钱买来了邮票,贴在要寄出的信上,并且在每封信里附上2美元,作为对方回信的邮资,希望对方给予指导。在收到信后,他的朋友和客户都大吃一惊,因为2美元能买的东西比一张邮票多得多。大家都被感动了,他们记起了克林顿平日的种种好处和善举。
不久之后,克林顿就拿到了一些订单,还有朋友来信说计划给他投资,一起做点儿什么。克林顿的生意很快恢复了生机。在这次经济萧条中,他是少数几个站住脚而且有所成的企业家之一。
有的人经常抱怨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其实,换个角度去想,别人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当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心里说“他为什么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呢”时,我们不妨尝试先主动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说不定能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答案,之前的矛盾、误会也可能迎刃而解。
卡耐基就曾切身体会过这两种方式的效果。
卡耐基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那就是到他家附近的公园内散步。令他痛心的是,每一年公园的树林里都会失火,将一些好端端的树木给烧毁。而火灾几乎都是那些到公园里野餐的孩子引起的。
卡耐基打算尽自己所能改善这种状况。他去公园散步时,只要发现孩子们在树林里生火,就会走过去警告说:“假如你们造成火灾,就会被关到牢里去。”然后以不容商量的口气命令,“快点把火扑灭!”要是他们不肯合作,他就威胁说:“快点,不然叫警察把你们抓起来。”后来,卡耐基说:“我似乎只是在发泄某种不快,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那些孩子就算服从了,也只是被迫服从,他们恨这个强迫他们放弃乐趣的人。”结果卡耐基一走远,孩子们就会再次把火点起来。
后来,卡耐基意识到应该换一种方式来跟那些孩子沟通。当再次看到孩子们在树林里生火时,他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玩得高兴吗?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也喜欢玩火,特别是在野外生火做饭,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卡耐基停下来跟他们谈论野餐的做法,气氛也跟着融洽起来。卡耐基话锋一转,说道:“但是,你们应该明白,在树林里生火是一件危险的事。当然,我知道你们非常注意,可有的人就没这么小心了。他们见你们生火很有趣,就会学着做,结果离开时却忘了把火弄灭,使得火种蔓延起来,把树林都烧着了。要是树林被他们烧光了,以后我们就找不到这么好玩的地方了。我很开心看到你们玩得这么愉快,不过我建议你们最好拨开火堆旁的枯叶。”
孩子们马上踢开了火堆旁的枯叶。卡耐基说:“很好,我希望你们在离开之前用泥土将火堆盖住。下一次,假如你们还想野餐,能否到山丘那边的沙坑里生火?在那里生火,应该不会有任何危险了。”孩子们表示同意后,卡耐基说:“谢谢你们!祝你们玩得痛快!”
这一次的效果与以前截然不同,那些孩子很愿意合作,而且没有丝毫勉强。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就算是很尖锐的矛盾也能缓和下来。由此可见,假如想得到别人的配合,你最好真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
卡耐基有一句能避免争执的名言:“我不认为你有什么不对,假如换了我肯定也会这样想。”这句话往往能让最顽固的人改变态度,而且你说这句话也不会给人言不由衷的感觉,因为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基本上是相同的,要是真的换了你,有他那样的想法和感觉一点也不奇怪。换个思考的角度,替对方多思考一下,你的人际关系立刻就会变得缓和,这是同理心告诉我们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情商代表着一个人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和一些个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做事时收到圆满效果,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访问日本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日程中有一项活动,即访问NHK广播电台。当时,NHK派出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为接待人。他一接到这个重大的任务,便开始搜集一切跟女王有关的资料,并且进行仔细研究,以便在见面之初就引起女王的注意,进而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野村中夫开始绞尽脑汁在礼物上动心思,可是一直都没有发现更好的办法。偶然之间,他的目光停到了一点,英国女王的爱犬是一种长毛狗,灵感也由此而生。他马上跑到服装店,定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
在迎接女王当天,他打上了这条有特别含义的领带。果然,女王一眼就发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野村中夫借助这种无形的礼物打动了女王,当然,这一成绩离不开他对女王的了解。
假如并不清楚他人心理的话,高情商的人一般不会贸然出击,因为没有了解“对手”就发动的战役,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情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楚汉争霸的时候,陈平在投奔汉王刘邦的路上曾发生过一宗险事。
时逢春夏之交,这天中午,天空灰蒙蒙的,碧绿的田野一片静寂。就在此时,从楚王项羽的营区走出一个人,身穿将军服,腰佩一把宝剑,警戒地环顾四下,随后顺着田间小路疾行,直奔黄河岸边。这个人就是陈平,他正打算偷渡黄河去投奔汉王刘邦。
来到河边后,陈平轻声叫来一艘渡船。只见船上站了四五个粗蛮大汉,都脸上露出凶相。尽管陈平已觉察到这条船有些不对劲,但又没别的去路。时间紧迫,他担心楚兵会很快追赶上来,所以只好上船。
船只离岸边越来越远,陈平总算松了口气,但他敏锐地发现,船上的几个人正窃窃私语,彼此递着眼色,流露出不怀好意的神情。他隐约听到船尾传来:“看来是个大官儿,偷跑出来的。”“估计他怀里有不少珍宝和钱,嘿嘿!”
坐在舱内的陈平不禁有些紧张,心想:“他们要谋财害命!虽然我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和珍宝,可是我独自一人,随身只有一把剑,肯定斗不过他们。怎样才能安全地摆脱危险的困境呢?”
这时,船来到了河中央,速度明显地减缓了。陈平心想:“他们要下手了,该如何是好呢?”等走出船舱之时,陈平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他对那几个人说:“舱内好闷热啊!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陈平一边说着,一边佯装若无其事地摘下宝剑、脱掉外衣。将外衣倚放在船舷上后,陈平主动过去帮他们摇船。
陈平的举动大大出乎这群人的预料,他们居然都愣住了,似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陈平径自很用力地摇船,不一会儿,他又说:“天气闷热,看来要来一场大雨了。”说着,他又脱下一件上衣,跟之前那件外衣放在一处。过了不久,再脱下一件。最后,他索性脱光了所有上衣,赤着上身,帮他们摇船。
船上那几个人,见陈平没有任何财物可图,也就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很快,船就划到了对岸,陈平安全离开了。
在这种情况下,陈平以自己一介文士的身份,不管是向船家极力辩解,还是凭一时血气之勇拔剑与船家展开搏斗,恐怕都无法逃脱被船家杀害的结局,而陈平却能在间不容发的紧张瞬间想出对策,不露声色地将危机消解于无形,不愧为刘邦手下的心腹谋臣。
陈平之所以能成功脱险,主要得益于他出色的观察以及机智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并做到知己知彼,那他在任何场合都吃得开。要是不清楚对手的地位、身份、个性等,我们就无法“对症下药”,而这恰恰是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关键因素,所以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如何应对角色的转换
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几张不同的面孔,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要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这也是在不同的人眼中,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形象的缘故。
当面对不同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绪和心理表现。所以,在你准备要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情商,以便理解其所承担的每一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
一般情况下,一位女性往往同时担负母亲、妻子和家庭主妇的角色。与此同时,她还可能有自己的职业角色,扮演别人女儿、阿姨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每一个角色又可以分化出许多新的角色,如一个当医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来讲,她还可以是家庭教师、体贴入微的知己、亲密的玩伴、监护人、给他们带来安慰和理解的人等。其实,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并不像我们说得这么容易,往往需要做很多心理准备。
有的时候,男性在工作中暗自积累了不少怨气和愤懑,由于手头的任务忙不完,他可能在公司里忽略了自己的情感。等下班之后,他通常没有办法一下子从职业角色中转换出来,这时,他的太太最好表现得体贴入微一些,因为一个小小的刺激都可能演变成很大的家庭矛盾。
事实上,人们所承担的各种角色并不是都可以被清楚地加以区分的,有些角色相互之间可能会出现重叠的地方,但是,每一个角色的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对某一种角色来说,一种言行举止可能很得体,但对另一种角色来说,同样的言行举止可能就不再合适。假如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分寸,那情况就很容易变得非常尴尬。
试想一下,在家里,爸爸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发,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在公司里,这位爸爸如果抚摸同事的头发,那情况必然会变得很尴尬。在人们平时所充当的各种角色中,往往隐藏着很多特定的感觉和需求,接下来请看几种比较鲜明的行为举止:
1.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
通常说来,这类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到其他人的肯定和表扬。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能使别人显得很渺小,并同时让自己感觉很了不起。他们总是会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并希望通过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其他人,以彰显自己的重要性。
2.喜欢无休止地抱怨
这类人心里可能对现实世界十分不满,但又希望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视野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一旦遇到不同的意见,他们就会觉得再一次证实自己观点正确的机会到了,即便这些看法在别人的眼中可能完全是偏见。在平日里,他们多半会意志消沉,总是渴望有人能够拉自己一把。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在寻觅“精神上的同盟者”。
3.老觉得自己对别人有所亏欠
这类人总是追求尽善尽美,希望自己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一直在疲于奔命,一直在为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辛勤努力。
在每一种行为举止类型中,都隐藏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假如你想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心理情绪,那你就要仔细观察他在角色变化之后的表现。
一位正在读MBA的女老板,跟同学说:“我的脾气特别暴躁,一点小事就怒发冲冠。”她的同学听了并没有表现出惊讶,而是微笑着问她:“你通常是对谁大发雷霆呢?”女老板非常不解地回答:“我的下属啊!”
对方这才给出了答案:“问题就出在这里,这并不代表你的脾气不好。假如真是那样,那你为什么不会在市长面前发火呢?”女老板听后也恍然大悟,并感谢同学的指点。
不管认识自己还是认识别人,都不要以偏概全。就像这位MBA的女老板一样,当面对的对象不同时,她所表现出的心理与情绪就会有所变化。如果想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对方的不同角色转换,以及其在转变之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