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菜鸟遇到老江湖
两三年前,我给一家国内知名的服装企业做营销策划。这家公司安排行政主管小王负责接待工作和项目的跟进。小王是个年轻人,二十七八岁,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他很有悟性,学什么都很快,但我每次见到他,他的表情都很木然,愁眉苦脸的。有一次,项目组聚餐,席间,我和他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小王对我说:“赵总,我非常佩服您的冠军赢销策略,这些实战经验,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企业只有做冠军,才能生存,那您觉得作为个人呢?也应该成为冠军吧。”
我说:“其实,我讲的冠军赢销策略,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种态度。只有独一无二,才能成为冠军。当然,作为个人,我们在企业要发展,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
我看得出来,他在很谨慎地提问:“赵总,您也是从基层做起来的,到今天,也算是冠军了,您在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每天快乐吗?”
我有些纳闷,他很突兀地问这样的问题,但我很认真的回答:“很快乐,人生的第一份职业,都是充满梦想的。”
他接着问:“那当时,你们单位有人事斗争吗?严重不严重?”
我很诧异,但仍然很认真地回答:“我不知道。”
他接着问:“那你参加了单位的派别吗?”
我很惊异地反问:“有派别吗?我怎么不知道。”
他有些失望地说:“赵总真是个奇人,难道作为一个新人,你不熟悉一下单位的人际环境吗?即使你把工作做得再好,老板看不见,你怎么被提拔呢?”
我明白了他的意图,但我还是真诚地对他讲:“小王,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当时我真的没时间。那时,我是《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我每天要到一线去采访,要和很多专家约稿。晚上我还要参加各种活动,了解最新的信息;回到家,我要读书,要学习;周六日我还要去图书馆,因为当时我还在编一本广告方面的图书。我连我自己手头的事情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别的事情呢?”
小王听了,沉默了很久。
我经常遇到像小王这样的职场新人向我取经,他们最想掌握的是怎样工作,才能被老板看见,怎么用心思,才能爬上去。职场真的如此吗?不斗智斗勇就不能生存、不玩心计就会一败涂地?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们:“看来你的老板还真不错,让你闲成这样,有时间思考怎样钩心斗角。省省心,多做做提升自己能力的事吧。”
其实,谁比谁傻呢?员工也好,老板也罢,他们之间或许有利害关系,但是谁都不比谁傻,关键是你要看明白。真正的高手是不用心机的。所谓“不用心机,胜于心机”。况且老板都是人精,何必要费力地玩弄权术呢?能被员工看破的老板一定不是好老板,对于见多识广,在江湖混了很多年的老板而言,职场的小菜鸟,跟他们玩心眼,耍权术,很多时候未必管用。职场菜鸟心机过度,往往会适得其反。强大自己的能力,多将心思放在工作上,不是更好吗?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为什么就不懂呢?说到底,现在很多职场人,得了一种“升职焦虑综合征”,他们巴不得快速成功,他们敏感多疑,内心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投机心态。市面上大量的粗制滥造的职场升职秘笈,就是这种心态的折射。
谍战剧《潜伏》是这两年影视剧中的一个大热门。有位叫陆琪的作者,写了本书《潜伏在办公室》,讲述小人物在职场的潜伏技巧、升职密码。一些职场人将这本书作为生存范本,奉为圭臬。
这本书的作者先说:“授人以道德,看起来是善,但人们无法生存,实质是恶。”然后又说:“只要你的目标正确,那你可以用一切合法的手段去实现它。”按照作者的逻辑,学会生存的技巧比有道德要重要得多。既然生存如此重要,又何必要目标正确呢?更何况,当一个人精于玩心眼、耍手腕、装孙子的时候,你能相信他的目的是纯洁的,目标是正确的吗?有些人,靠拉帮结派、阳谋阴谋、上下钻营来“成就”自己,这种人,成则自我膨胀、飞扬跋扈;败则上蹿下跳,煽风点火,他们不是职场人的主流,更不应该是职场人学习的榜样。
平心而论,作者的一些观点,并非没有借鉴价值。比如,做事要小心,跟领导相处要讲方法等。但是,成功也好,升迁也罢,我们不能为了实现目标,就不择手段,用抢食一样的丛林法则粗暴地解决问题。这或许说明:作者的职业阅历太浅薄,职业能力太业余,因而制造出一个想象中的职场。在这个职场中,主管们忙着相互拆台,不惜一切代价将公司搞垮;员工们主要任务是揣摩上意,如何站好队,至于业绩做得好不好,绩效合格不合格,都与他们无关。这哪里是职场,分明就是战场,就是宫廷啊!
其实,职场毕竟不是战场,非要你死我活、“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才是胜者;职场也不是宫廷,非要尔虞我诈、机关算尽,才是赢家。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职场上,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竞争,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堪当大任。
我二十多年的职业经历,亲身体验的职场百态,可以反映职场的真实状态:职场有“潜规则”,但显规则是主流;职场需要用技巧处理好人际关系,但心态比技巧更重要;钱很重要,但挣钱的品行和能力更重要。
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那些升不了职的人,都爱这么说:“老板用人不公平啊,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都上去了。咱们这些干实事的人,永远没机会。唉,咱就是不会拉关系,朝中无人没靠山嘛!”多么无辜,多么体面的说辞,却从没有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素质不够。因为这是最有面子的理由。
很多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呢?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总是认为玩玩心眼、用用心计、动动嘴皮子,比踏实肯干,容易多了。如果有人升职了,那一定是跑了关系、走了后门,其实,如果你没有真本事,遇事又总是想着怎么投机取巧,你的行为,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下去,老板又怎么愿意提拔你呢?没有人愿意用滑头和小人。况且,心计过多,不仅心累,在左右权衡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错失机会。那为什么不怀揣一颗平常心,先把自己做好呢?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残酷!职场的大部分地带是灰色的。正如海水和淡水交汇的地方,都会有鲜美的鱼,因为那里营养最丰富。在灰色地带,你更贴近工作的现实,更接近升职的彼岸。职场中的成功者,大部分都是那些讲规则、有底线、有能力的人。因此,如果你是职场中的菜鸟,如果你是职场中的小人物,就要明白:升职不是潜伏出来的,而是凭本事干出来的,靠学习提升起来的,用经验累积上来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价值崩溃的时代,实干精神被很多人抛诸脑后,一夜成功的投机心态,让我们迷失在这个时代中。有人总结出了“豆芽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豆芽的生长速度极快,几天时间,就能抽长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来既壮硕又饱满。然而,豆芽的质地却异常脆弱,稍遇外力便应声断裂。长得快,却水分太多,容易折断,这不是现在很多职场人的鲜明写照吗?
有的人做了小主管后,就急着再往上提升,不再过问基层业务,久而久之业务开始生疏,也无法辅导下属,这样的人,能力空壳化,就如同容易折断的豆芽一样,升得快,也折得快。还有的人,为了短期内做出漂亮业绩,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客户基础,就急于求成,结果业绩大起大落。类似这样的现象,值得职场人警醒。
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过程,脚踏实地,才能根基牢固,才不会在真正用的时候不堪一击。在我看来,职场人总有一段不得不走的弯路。人生总有一些错误,你肯定会犯;总有一些弯路,你肯定会走;总有一些亏,你必须得吃。犯一次错走一趟弯路不要紧,只要我们懂得反省,抹抹眼泪舔舔伤口,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说实话,玩心计、做小人还真是个技术活,心肠没有石头那么硬,脸皮没有城墙那么厚,口齿没有唐伯虎那么伶俐、嘴巴没有和珅那么甜、智商没有孙膑那么高,没有经过名师授业,大师开悟,高人指点,自我锤炼,这种瓷器活,您最好还是别接。弯路总得走,经验总得积累,即使是踏踏实实地磨洋工,也得磨出经验来。当菜鸟将那些学来的半生不熟的技巧、权谋、秘籍,挖空心思地用在职场中时,灾难或许就真的降临了。老板会认为,你这种员工不踏实,爱走捷径,你的前程因此而断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踏踏实实做好工作,认认真真管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职场的残酷在于,好多人,没有花精力去突破他职业的天花板和瓶颈,而是花精力去研究那些靠权谋上位的成功案例,其实,靠心计成功的人和靠实干成功的人,都不过是二八法则中的极少部分。相比之下,靠实干成功的人,更容易赢得上司、老板持续的信任,而靠权谋上位的人,往往荒废了业务,降低了岗位的胜任力,一旦出现人事地震,往往因为能力滑坡,而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人们常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拥有一技之长,是安身立命的本钱;而能精通某一职业,则是飞黄腾达的前提。机会只会垂青于一部分投机分子,更会垂青大部分实干家,实干比钻营要累,但积累下的经验和业绩,却能受用终生。
我真切地希望,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不要参与到办公室的一些是是非非之中,不要混入到任何“办公室帮派”,把每一天兢兢业业的工作都看做是一种投资,把精力都聚焦在分内事上,你就迟早有出头的一天。因为,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命运就在哪里。注意力对人来说,就像阳光,注意力所及之处,就成长;忽略,就枯萎。
【强人强语】
员工也好,老板也罢,他们之间或许有利害关系,但是谁都不比谁傻,关键是你要看明白。真正的高手是不用心机的。
升职不是潜伏出来的,而是凭本事干出来的,靠学习提升起来的,用经验累积上来的。
职场人总有一段不得不走的弯路。人生总有一些错误,你肯定会犯;总有一些弯路,你肯定会走;总有一些亏,你必须得吃。
机会只会垂青于一部分投机分子,更会垂青大部分实干家,实干比钻营要累,但积累下的经验和业绩,却能受用终生。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命运就在哪里。注意力对人来说,就像阳光,注意力所及之处,就成长;忽略,就枯萎。
你是见皮鞋就擦的人吗?
喜欢看美国大片的朋友,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某个人要完成一件任务,当他邀集帮手时,第一句话一定是:“哥们,想赚100万吗?”其实,这并不是电影艺术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世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爷爷辈的人卖牛肉面,把肉放在面条下面。现在则把肉放在面条上,让顾客第一眼就能看见。
我们的父辈想求别人办一件事情,开口就说:“大哥,能帮我一个忙吗?”
到了我们这一代,你要首先告诉对方,如果他参与,可以得到什么好处,然后才要说明他需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