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伯既已至宫门,即令戍甲放行,以后再胆敢阻拦宗伯所乘轩车,就按例严惩不殆!”小白发现眼前匍匐的寺人仍然在忐忑不安地等待回令,这才意识到自己只是稍有分神,眼前这名寺人就已经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恐慌情绪了。
“唯。”寺人伏地叩拜表示听命,接着小心翼翼地起身,先躬身正面对着小白往身后缓缓地退步,直到退过门槛才转过身消失在小白的视线里。
“兰,你去传庖人制宴,粟米不必多,另挑几样鲜果来,今日我要在堂中依礼燕飨,设宴款待宗伯,以表心意,鼎簋之数仍以制,但冰鉴就不必给宗伯呈上,只备一件与我即可。对了,鲍师一众人等都已有安排吗?”小白突然发现自己一行车马劳累还没吃晚饭,早已饥肠辘辘,正在此时他想起同行的众人,便向侍女兰吩咐道。
“唯,宫室已为鲍夫子等诸位大臣安排了食宿等物,只等公子告祭宗庙即位之后为诸人封赏,国人不可无故而登堂,名位定则言顺。”侍女兰躬身回应,并且说了一番小白没有预料到的话。
“哦?这些话是谁教你说的?”小白乍听此言自然感到颇为惊讶,但他只是略一思考就明白这番话绝不是身为侍女的兰能够说出来的。即便她身出国人之家,并不是毫无见识,但身份和眼界到底还和卿士大夫这个阶层有着云泥之别,是不可能独自了解到这种朝堂潜规则的。
“回禀公子,这是大宗伯送妾二人入宫之时,令宫人说给妾听的,让妾自觅时机告知公子,以免公子不知而违制。”侍女兰用余光窥了一眼小白的神色,轻轻说道。
“知道了,你去罢,事情办完了就跟你妹妹下去吃饭歇息吧,这里暂时用不着人伺候了。”小白轻挥了下深衣宽大的袖袍,让侍女兰退下。
“唯。”
“这是什么意思?给我下马威吗,也不像,是在提醒我什么?”
半个时辰后,宫室路寝堂中。路寝乃诸侯三寝之一,即正寝,诸侯听政理事之所。
“叔父,自从我当年逃亡去莒国,我们也有近两年没有见面了吧?”小白见大宗伯已经落座于席,而寺人们还没有把鼎簋豆匕这些依据礼制而铸制的食器摆放整齐,也不出声催促,只是微微一笑,跟宗伯闲聊起些家常的客套话。
作为齐公室姜姓吕氏之伯长的大宗伯,自然是姜姓吕氏公族内部的亲戚,而且在家族内部的威望也一定很高,小白眼前这名须发斑白的老人显然完全符合这一条件。
公子廖作为小白祖父庄公之幼子,父亲僖公之幼弟,年龄已经接近了一个甲子,也就是到了花甲之年了,这样年龄的老人在大夫之家中,可以称之为一家之祥瑞,处于一国公族之中可以称之为一国之祥瑞。总之在这样一个医疗、物资都很匮乏的春秋时代里,人能够活到这个年纪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以算是上天的恩赐了。
不过他即使长寿,也很难追平小白的祖父庄公,庄公生年不详,然而此人在齐国君主之位却超长待机了六十四年,而其父成公仅在位九年就去世了。如果还不能理解,也就是说糠稀常常引以为豪的在位时间也要略低于这个数字,不过要想跟秦末汉初在位足有六十七年的南越王赵佗比,还是没有办法,那可是从秦末活到汉武帝时期的神人。
就算庄公年纪轻轻二十岁就即位,那他也足足活了八十四岁,这在先秦人来看绝对是神迹,他奇迹般的在位时间当然也终于稳定了齐国七十余年来的混乱局面,带来了长久的发展和持续繁荣,使大乱之后的齐国实现大治,齐国终于有底蕴和实力成为春秋时代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霸主。
因此只要公子廖还活着,他作为大宗伯的声望和支持在公族内就不会减少,在春秋时代大宗伯这个官职更像是公族老人评选,而且只要当上了一般只有去世才会自动卸职,国君一般也没有必要违背规则去使得公族不满,大宗伯逐渐更多的成为了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存在。
“是啊,公子奔莒国一定遭受了不小的磨难吧?与上次相见竟大为不同了,果真是这样,人的变化与遭遇有很大的关系啊。”公子廖虽然年纪已经不轻了,但看上去红光满面,神志清楚,说话逻辑清晰、咬字准确,甚至身体也未见瘦弱,显然不像是为病痛所侵扰的样子。
“磨难倒是没有,只是之前处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见识不过这临淄城西南一角的宫室罢了。流亡之际,公子又算得上什么呢?莒国君一开始冷淡,见到齐国内部发生变乱使我有机会回国即位,这才一改先前态度遣甲士车马护送,否则一介流亡的公子对于莒国又有何益?真是世态炎凉,如今方知啊。”小白见公子廖提起这件事,倒也不打算遮掩。
“人处于艰难的境地,不怕思考,就怕不思考啊,穷则思变,变则可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今的周朝,自周公制礼作乐已经过去了三百年,新的礼法恐怕早已经沦为陈旧僵化之法了,再不想办法革新,不仅是周王室,恐怕这天下的诸侯国也将有变故了。”公子廖见到小白谈吐之间不慌不忙,赞许地点点头,发表了一番自己的看法。
“公子,宰夫已使食、乐器都摆放整齐了,您可以下达开宴的指令了。”小白身侧的一名寺人凑过来轻声提醒道。
宰夫之职,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客赐之飨牵,与其陈数。其职能大抵是负责燕飨中所需使用器皿的陈设,肴馔要陈设在路寝的东侧,编钟、编磬、钟、镈、鼓、洗、罍等一应用品则要陈设于堂下东、西两阶之间的具体位置。
小白这才发现正在与大宗伯公子廖谈话间,食、乐器俱已经摆放就位,其中最为夺人眼球的就是那一字排开的鼎簋,这些鼎簋仅是日常所用,并非用于祭祀宗庙这种神圣活动,因此当然无法在用料和体量上与后母戊大方鼎这样的礼器相比。
鼎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烹煮食物,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三足即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即可开始烹煮,而簋则是一种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形似大碗,春秋时形制除原有的圆口双耳另有一些变化,比如耳、足数目及圆身方座的形制。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式的铜器,比如削、匕、叉这些取食器,削就是锋利的铜小刀,用于切割肉食,后世孔子所谓割不正不食即以此,就连切割肉食的手法都要严格依照礼制,不过这就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
而匕是铜勺,叉则是用于取切好的肉块食用,因此对于后世某些人推崇洋人所谓分餐制、用刀叉的方法,华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使用过,只是因为不适合民情而放弃,不知这些人优越感何来。
至于其它种类常用的还有几件铜豆,这些铜豆造型类似高足盘,饰有蟠虺纹,上部呈圆盘形状,盘下有柄,柄下则为圈足,有盖,一般用于盛放肉羹、肉酱、腌菜之类炖菜及调味品。
这些铜器都是吉金所铸造,因此小白骤然看见这一排金闪闪的器具,即便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真正的黄金,但嗅到金鼎中散发食物的香气,见到明堂上一片金碧辉煌,确实能够令人在尚未饮食前有非常良好的体验。
对于他这个现代人来说看到这副场景都很有些惊异,如果让那些从未见过五鼎并立的士人看见,恐怕一定会立刻在心里生出对大夫这个阶层的极大向往。
卿士大夫的生活是如此奢侈,以吉金为食器盛满了肉食,春秋时代肉食者是统治者的代称,国人庶民怎么可能随便吃上肉食呢?即使到了战国时代,对于普通士人来说大夫的爵禄配享仍然是如此高不可攀,也不怪有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这样的慨叹之言了。
《周礼》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小白虽然已经被内定为国君了,但毕竟还没有告庙祭祖,正式即位,为了不使旁人感到不满,因此他只令寺人以大夫之礼的五鼎四簋盛放熟肉粟米,其余两鼎两簋则空置立于一旁,以显示自己绝没有无礼僭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