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他还去学校考了一次英语四级。半年前因四级未过没拿到学位证,而学校说根据新政策,毕业一年内可以再考,只要超过360分就可以补发。他想拿学位证,因为有学位证才可以考研。
是的,他还想考研,原因在于06年12月,也就是大四上学期时他进了一次京华大学,这所全中国最好的大学。大四一开学,同学陆续找到了实习,他也投了几封简历,但未收到回音,后来就不投了,成天在宿舍里玩游戏,游戏玩累了就看电视节目。那时有一档中央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吸引了他,名字叫《梦想启航》,是一群青年人的创业比赛,由已在业界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担任评委和导师。其中有一位导师他特别喜欢,姓李,不到四十岁,带领了一家全国排名前三的咨询策划公司。李姓导师口才特别好,嗓音有些沙哑,但满怀激情,不断鼓励年轻人要有所作为,不甘于平庸,说这个大时代就是年轻人的天下,只要敢想敢干就必定能成功,他也期待并且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年轻人成功。后面想起来他并没说什么实质性内容,但当时传销式的口吻激起了李建东心中的热情,让他又羞愧又激动。他想我怀着梦想来上大学,想的就是要成功,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前几年我已经荒废了,那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并且,我不是一般人,他想,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我缺少的就是一个渠道和能指导我的明师,毫无疑问,他就是。
李姓导师已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疯狂地在网上搜他的资料,看他写的博客,看他跌宕起伏又永不服输的创业经历,胸中的那团火真正燃烧起来了。我不甘于此,我要像他那样勇于奋斗、敢于挑战。不止李姓导师激励了他,参加比赛的选手也激励了他,他们并没有比自己大太多,但无一例外都已拥有自己的公司,比赛一旦胜出还会赢得千万投资,做事业,征战商场,赚取巨额财富,那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
那时他还太年轻、太单纯,太容易被鼓动,就像一年后被刘俊豪骗一样。他想李姓导师不是说他很愿意帮助年轻人成功吗?那我就去找他,做他的小跟班,我这么诚恳、这么有激情,一定会得到他认同的,即使做不成小跟班,也要到他公司去实习,我是市场营销专业,和他公司对口,一定没问题的。
他被臆想冲昏了头脑,稍做准备便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当然,他给李姓导师准备了一件“礼物”。平时李姓导师总戴一顶印着自家公司LOGO的帽子,这成了他的标志,也成了无数被鼓动的创业青年心中的旗帜。这帽子外面没有卖,李建东找裁缝自制了一顶,精心绣上LOGO,打算见到他后就送给他,当作自己信仰的见证。
出发那天是12月8日,离火车站较远,他很早就起了床。本以为凌晨的校园里不会有人,他却碰到一个同样跟他去火车站的同学。那同学看着有点苍老,额头已显出皱纹,他告诉李建东说自己是即将毕业的博士,已经32岁了,这次是去广州的一个研究所面试。32岁,李建东想,呵,真老啊,都是读书读的,还读博,迂腐成这样,自己不会读博的,要创业,要做大事业,到32岁时,我是不是有自己公司了呢?他畅想着。
到北京的第二天,他去了天安门,看到了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等。这次贸然出行除了受李姓导师的鼓动,还因北京本身吸引着他。在童年偏僻的小山村中,北京一直做为“向往之地”的象征而出现,他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太阳升”,天安门前的华表,巍峨的长城,故宫颐和园,还有宽阔的长安街、高耸的中央电视塔,这些在课文中、报纸里、电视上反复出现的地标早铭刻在脑海中,以至于小时候他母亲揍他,他都赌气说“以后我再不住这里,要住北京去”。
12月11日,星期一,他换上在锦城180块钱买的西装,提着从同学那借来的电脑包,包里有他的“信物”,去了北四环东北角导师的公司。导师的公司在一座32层高楼的顶楼,他很顺利地进了楼,将电梯按到“32”,然后见到了前台。前台告诉他,见老总需要先预约,而且公司不招实习生,如果确实想进公司,就在网上投简历。他拿出帽子说,你们李总说了,他欢迎有梦想的年轻人,我有梦想,有冲劲,敢想敢干能干,就是受他的鼓舞来的。前台说,你还是回去吧,最近公司来过好几个你这样的人,都没有见到李总,而且你也不可能见李总,他天天那么忙,全国飞来飞去。他说,求求你,就让我见一次吧,就一次,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呐,这顶帽子是我专门做的,请你交给他。前台开始严肃了,几乎是把帽子甩了出来,说你怎么不懂事,在电视上看到李总说了几句话就想过来找他,你觉得可能吗?一顶帽子又能怎样?公司里到处都是,你赶快下去,不要耽误我们工作,不然我叫保安了。看着前台决绝的表情,还带着一点点嘲讽,他觉得这样纠缠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灰溜溜地下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