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雨来得太大太突然,这么多天在马家村还能滋润着过日子的就只有地主马油发家里。
马家村里有一些思想的人都把孩子送去县城读书,每一个庄稼汉都会对儿子闺女抱有很大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有一段时间家家户户还互相攀比,看谁家孩子上的学校好,这主要是对男孩,因为县城就只有一所女子高中,四邻八乡的女子都在这一所高中。那时候村里重男轻女,有一部分家庭还依然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村里有一个婆娘会一些刺绣手艺,便送自家女子去学刺绣,没啥大志向,以后就是相夫教子。
若是嫁的好一点,有家底的家世里,生出男孩你不用教他,断奶之后会专门有雇的老先生教他识文断字,四书五经,你只是偶尔见他一面即可。若生的是个闺女,则是要你自己教育其长大成人。
马家村人也不多,一共一百来户。所以想马遥他们这辈的更少。再说没出村的人平常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在县城上学的却不知是何光景。
马遥跟马根崇是本家,马遥的曾祖跟马根崇的曾祖是弟兄俩。所以两家较为亲近,从小俩小孩黏在一块,一个被窝里睡觉。直到两人上学堂,二人有了自家的圈子这关系才慢慢的变的较淡了。
这马遥也是在县城上过一段时间的学,而且跟马喜财还是一个学校的。后来因为实在是没那学习的天赋,就偷偷回来告诉他爹学校放假了。他爹也不傻,早就知道他没了学习的心思,就教他种五谷杂粮。这厮又吃不了苦整天偷懒,他爹在跟前监视着,他就好好干一会儿,他爹一走这厮就撂挑子找地儿休息去了。
村里的人总是容易忘掉,也比较生于安乐,每天拿着锄头去地里,干完之后回来,只有在收租子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才会有波动。
在村里呆久了失去了反抗的心,也许他们明白这就是他们的命,这辈子就是给人家做长工,种地。他们觉得只要有吃喝饿不着就是万幸。这时候就别讲究吃的有多好,只要有一口馍,一碗粥就已经是山珍海味了。
在这一点上地主马油发凭借早年走南闯北的经验还是有先见之明,让大儿子走他安排的路,让小儿子做个有文化的人,真是你缺啥你越希望得到啥。
大儿子觉得既然能送老二去读书为什么不送他去,他也想见见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女人。自从第一次老二从县城回来,背了几句唐诗,这马油发就高兴的不得了,问老二有啥愿望,想要啥他都可以满足并且给每家每户赏了一斤粮食。以后只要每次老二从县城回来都会被一首唐诗一首宋词。这马油发高兴就会想法奖励老二,下人也跟着享福。老大儿子觉得在这个家里受了冷落,老二不在的时候马油发就偶尔跟他说几句话,更多的是吩咐他做事。这老二一回来马油发就跟老二亲近,吩咐他给下人打赏。久而久之这就是大儿子心里的一根刺。
每次想起来都恨得牙痒痒。一直想要拼命的捞钱,然后想办法把老二赶出去。他好继承这个家产。奈何人家老二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