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长假倒是有五天
学校布置长假期间发表一篇综合性研究学习报告。
让大家自由组队,任意研究什么都行,只要能交得上报告就行。
我没有接受同学的邀请,加入他们的队伍。反倒表示并不参与这次的学习任务。其实不然,我早有准备。在放学后询问老师能否一个人进行调查,班主任点头示意。即刻回家,开始动手。
虽然老师说过可以自己做点手工,在班级里展示后写一篇心得,期末的研究性学习分数能达标了。
我想抬杠,试试能不能被选入学校。很久以前我就在研究方言相关的知识。看过我之前内容的,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当下的网络时代,无需花大价钱去购买资料古籍,早已有了PDF格式的电子书。寒假的时候和网络语言研究社的朋友,当地城市方言音系的调查,手头资料都有,那么再配上一些图片,就十分方便了。
忽然想起那些为了做这个作业还在岛城里东奔西跑的同学,心中有些窃喜。
不过像这样的方言调查报告肯定需要言简意赅的表达,起码要让读者看懂,那就先从介绍当地吴方言开始。(本人已与百度达成合作关系。)些许的摘抄和个人知识的添加,简短的无语介绍就完成了。它配上网络语言保护团体“吴语学堂”图片,堪称完美。
折腾半日,文件写完,交给父亲,先去打印。13页的纸张,写的很饱满。当然了自己也很愉快。
在当下,同龄同学以及比我们年纪更小的小朋友,已经形成了两极分化。一边是能听懂,但是不(太)会说,这种占了绝大多数。另一种在家中经常使用方言,可以轻松应用,当然了,这一种是少数的。
同时我们这一代对方言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隔阂,产生了抵触心理。
在开始学习语言的婴幼儿时期,家长害怕学习普通话受到影响便把方言这东西直接一刀切,迫使家中老人也学说普通话,即使家中长辈所说的普通话是四不像。对推普的误解以及错误的推普形式,使得吴语区许多地方的语言文化元气大伤。虽然也有着喜欢方言的,但是当被询问道为什么喜欢方言?得到的回答是可以与老人沟通。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朋友,认为方言可有可无,毕竟已经有了普通话,相信未来不需要方言这种东西。
事实上拥有三千两百年历史的吴语,这门中国历史最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变得名存实亡了。一门语言不可能凭空诞生。它是有历史的,是有生命的。遭遇了多少历史演变他都不曾消失,我不想让他在和平时期就这样慢慢不见。这就是为什么我热爱这门方言。
日常生活中,还经常能看到同学们用方言嘻嘻玩闹,值得庆幸的是方言也可以利用这种形式保留下去,反观不幸的是,方言居然变成了用来嬉戏取笑的工具。但我自己渐渐接触了语言圈子之后,逐渐的对音译文字产生了反感,像是“搜西”(啥个东西)“铁娘”(天亮)“鸭刀”(夜到),或许心底中都知道他有着正字,但是……
普通话作为全国的通用语言,应该大力推广,让全国人民在交流上无障碍。
方言作为地方的文化,应当好好保护,当在他乡时,可以听到自己家乡话,想必是无比惊喜、幸福的。
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