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之战是日军在山东半岛的最后一战,而消灭北洋舰队,便是日本舰队这次入侵山东的终极目标。刘公岛存,则北洋舰队存;刘公岛亡,则北洋舰队亡。
战争进行到2月2日(正月初八),除刘公岛和附属的日岛外,威海全区都处在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为了掩盖他们的战略目标,狡猾的日军大本营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继续炮击登州,二是四处散布日军将要大举进攻烟台的谣言,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牵制清军在山东半岛西部的兵力,防止他们南援威海,以便在山东登陆的日军尽快拿下刘公岛并彻底解决北洋舰队,以解除日本多年的心头之患。
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后,伊东佑亨又命日本联合舰队第三游击队的“天龙”“海门”二舰在1月24日前往登州进行炮击。就在当天,“天龙”和“海门”两舰便气势汹汹地开进登州海面,随即向城内猛烈开炮,登州的炮台随即发炮还击,双方对射了一阵后,日舰便撤离了。4天后(1月28日),“天龙”和“海门”这两艘日舰再次来到登州挑衅,这次骚扰的时间更长,竟然断断续续炮轰了近一天才撤离,以制造足够的恐慌气氛。
炮击登州的同时,日军又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将要发兵占领烟台的谣言。众所周知,烟台本是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英国压力下所开放的通商口岸(即英国强迫清廷订立的《天津条约》之规定),它和威海一样,同属于北洋大臣的管辖范围。烟台和威海不一样,因为它是山东半岛上对外的通商口岸,此地的安全与否,势必影响到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商业利益。
因此,日军欲夺取烟台的谣言其实是不难识破的。以日本当时的实力而言,它绝不敢在和中国开战的同时再去进占烟台,因为这是一种挑衅欧美强国商业利益的行为,如果日军真的采取这样不明智的举动,必然会为欧美列强的干涉提供借口。
事实上,在日本散布扩大战争的谣言之前,意大利外交大臣布朗克便曾照会日本驻意公使高平小五郎,告诫日军不可侵占烟台,不然后果将会很严重。意大利的意见,其实也代表了其他欧美列强特别是英国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日军为牵制清军所采取的措施仅限于炮击登州,而其声称要攻占烟台的宣传,不过是在大放烟雾弹而已。
但是,山东巡抚李秉衡是一个极为传统的官员,他对国际事务知之甚少却对本土的守卫之责看得甚重。由此,他对日军大本营的行动和动机在判断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虽然李秉衡也认识到日军的目的有可能是在牵制清军,但他又认为日军“难保不乘虚登岸”。如此一来,李秉衡对是否派遣驻扎在烟台等处的清军去支援威海卫也就迟疑不定,以至于一再地贻误战机,最终事无可为。等到日军攻占了威海卫和南北帮炮台,李秉衡对发兵救援北洋舰队更是缺乏信心和勇气了。
为了增强恐吓的效果,日本方面还特意通过英国驻烟台领事阿林格向驻烟台的登莱青道员刘含芳转告说:“日军想前往烟台,但不向清军开炮;由此,也请清军不要开炮。”刘含芳得信后急忙报告了李秉衡。李秉衡惊慌之余,也觉得日军的要求实在是露骨而荒唐,于是他让刘含芳答复道:“两国打仗,岂有不开炮而任意退让的道理?如果日军要进攻烟台的话,清军必然要开炮轰击,即使英国要从中执意阻拦,也断不可曲从。”
随后,日军又派遣了几艘军舰在登州和烟台一带巡行,时而炮击登州,时而觊觎烟台,弄得这一带人心惶惶,烟台也颇有即将沦陷之势。日军的策略很成功,为了保住自己的重要地盘,李秉衡也只得令他手里的数万清军按兵不动,而坐视北洋舰队的求援而不顾。
在“声东击西”的假象后面,日军却正在积极地部署进攻刘公岛。2月2日下午(正月初八),风雪渐停,天气转晴。当天晚上,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召集各舰舰长开会,讨论进攻刘公岛、彻底消灭北洋舰队的计划。
在会上,伊东佑亨大加鼓动:“各位,我们的陆军目前已经占领了威海的全部陆地,下面就看我们海军了!对于进攻北洋舰队,各位有什么意见?”
“高千穗”的舰长海军大佐野村贞先发言:“北洋舰队多艘军舰有伤,他们断不敢冒险出战。即使出战,我们舰多炮多,也不足为惧。现在刘公岛是北洋舰队唯一的依托,如果北洋舰队不肯出战的话,我们围困它倒是比较麻烦,也需要耗费时间。”
听到这里,“浪速”的舰长东乡平八郎笑道:“野村君说笑了,以我们舰队的实力,何须要使用围困战术?大可以一击而定之!”“秋津洲”
舰长上村彦之丞对此不以为然,他摇头道:“东乡君不要小看了北洋舰队的实力,它们要是和岛上炮台配合的话,贸然进攻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吉野”舰长河原要一敲了敲桌子表示赞同,他说:“贸然进攻不是上策,我看还是要和陆军配合,请他们尽快修复南岸的炮台,用以轰击港内的北洋舰队。一旦他们支撑不住,必然要外逃,到时便可以一举而歼之了!”
伊东佑亨见各位舰长都各抒己见,献言献策,他在得意之余发布命令:“今日风雪已止,明日清晨各舰即开往威海口,开始进攻!”当晚,正在荣成湾避风的日本联合舰队起锚升火,磨刀霍霍,目标直指北洋舰队!